20年代,中國現代文壇上出現了壹批比較接近農村的年輕作家,他們的創作較多受魯迅的影響,以農村生活為題材,以農民疾苦為主要內容,形成所謂“鄉土文學”。鄉土文學是在“為人生”文學主張的影響和發展下出現的。作家們在探求人生真諦,追求理想社會的過程中,關註受壓迫最深重的農民問題。對農民的破產,農村婦女悲慘的命運,封建農村的陋習和農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產者的敗落都有深入的表現。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憊者》。許欽文的《瘋婦》、《鼻涕阿二》、臺靜農的《天二哥》等。
□ 語絲文體
因語絲社成員創作的***有***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語絲社得名於1924年11月在北京創刊的《語絲》周刊,由《語絲》主要饌稿人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魯迅、林語堂、錢玄同、孫伏園、俞平伯、劉半農等。《語絲》發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創作上,盡管語絲社同仁的思想和藝術主張不盡壹致,但在針砭時弊方面形成了***同的風格:排舊促新,放縱而談,古今並論,莊諧雜出,簡潔明快,不拘壹格-這就是“語絲文體”的鮮明特色。代表性的散文創作有兩大方面:壹是以魯迅為代表的雜文,壹是以周作人為代表的小品散文。
□ 美文
周作人1921年發表《美文》壹文,提倡多寫“記述的”、“藝術性”的美文,王統照、胡適等起而應和,冰心、朱自清、郁達夫、俞平伯等進行創作實踐,美文作為壹種獨立的文體的地方遂得以在文學確立。
□ 小詩
1921~1924年間,冰心、宗白華等人受泰戈爾《飛鳥集》、日本俳句的影響開始寫作小詩。所謂小詩多是以簡短的體式抒寫個人即時的感興,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詩,表現作家“零碎的思想”。
□ 京派小說
在20世紀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學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繼續留在京、津地區或其他北方城市的壹個自由的作家群,當時也稱“北方作家”派。“京派”並沒有正式的組織,只是壹種名稱的沿用。“京派”作家創作的小說被稱為“京派小說”。京派小說文風淳樸,貼近底層人民的生活,在現實主義的創作中融入浪漫主義的、表現主觀個性的多種藝術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從文、廢名、蘆焚等。沈從文的小說《邊城》、《蕭蕭》、《長河》等是其中較為出色的作品。
□ “新感覺派”小說
20年代30年代初出現的“新感覺派”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創作的壹個組成部分。“新感覺派”小說的根本特點是特別強調作家的主觀感覺而不太註重對客觀生活的真切描寫。劉吶鷗是“新感覺派”小說的最初嘗試者,他創辦於1928年9月的《無軌列車》半月刊,標誌著中國“新感覺派”小說實踐的開始。他的短篇小說集《都市風景線》是現代中國第壹部“新感覺派”小說集。穆時英和施蟄存把“新感覺派”小說推向成熟和引身運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現對現實生活的感覺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們的代表作。
□ 詩歌的“三美”
詩歌的“三美”是由聞壹多倡導的,是他對新詩理論做出的貢獻。“三美”理論主張詩歌創作要有建築的美、音樂的美和繪畫的美。它是針對當時的新詩形式過分散體化而提出來的。這壹主張奠定了新格律學派的理論基礎,對新詩的發展作出了壹定的貢獻。
□ “現代派”詩歌
30年代在中國產生的現代派詩歌普遍受到法國象征主義詩歌的啟發和影響。同時又承接了李金發為代表的20年代中國象征詩派的某些藝術追求。30年代中國現代派詩歌特別追求詩歌創作在總體上所產生的朦朧的美,追求以奇特觀念的聯絡和繁復的意象來結構詩的內涵。現代派詩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態的心靈,詠嘆著濁世的哀音,表達著對社會的不滿和抗爭,也流露出對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悵。戴望舒是30年代“現代派詩歌代表”。
□ “孤島”文學
“孤島”指1937年11月至1942年12月被淪陷區包圍的上海租界。“孤島”文學即發生在這壹特定地區特定時期的文學,它密切配合形勢,及時反映現實,巧妙揭露敵人罪行,諷刺殖民地的都市生活和知識社會的陳腐,表現當時的民族精神、社會聲息。於伶、阿英的劇作,錢鐘書、張愛玲的小說,唐弢、柯靈的雜文等都是其優秀代表。孤島還出版了《魯迅全集》、《西行漫記》等重要著作及大量文學刊物。孤島文學作為中國抗戰時期文學的重要壹頁載入史冊。
□ 淪陷區文學
淪陷區文學是抗戰時期文學創作的壹個組成部分。1941年,上海完全淪陷時,最有影響的文學雜誌《萬象》,團結了壹大批在上海的進步作家,發表了大量揭露舊社會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愛國主義理想的作品,如師陀的《無望村的館主》、《大馬戲團》(劇本)和張愛玲的小說集《傳奇》等。因北平淪陷區,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閑適小品。他的《藥黨語錄》、《藥味集》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現了壹個民族變節者進退失據的矛盾心靈。
□ 後期浪漫派
抗戰時期以徐訐、無名氏為代表的後期浪漫派小說。他們的小說具有浪漫的手法,抒情的筆調,但又不同於郁達夫代表的前期浪漫派小說,而是更多神秘荒誕色彩。代表作有徐訐的《風瀟瀟》。
□ “小說界革命”
“小說界革命”是晚清維新時期提出的壹種文學主張,代表人物是梁啟超。強調小說的政治功能,確立新小說的概念,促進晚清小說創作的繁榮。雖多是政治小說,藝術上並不成功,但它們體現出壹個重要的方向和價值:力圖從嚴肅的社會目的出發,反對以遊戲的態度創作單獨的娛人的作品,即後來文學研究會“為人生”主張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