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陳子昂提出的詩歌理論

陳子昂提出的詩歌理論

關於陳子昂提出的詩歌理論如下:

陳子昂是唐代詩歌革新運動的倡導者。他論詩主張“興寄”、“風骨”。所謂“風骨”是指文學作品所創造的藝術美的本質特征。“興寄”要求言誌充實深沈。“風骨”與“興寄”的提出,既掃蕩了初唐形式主義詩風,也為唐代詩歌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在當時無疑是具有開創意義的。

陳子昂是唐代詩歌發展過程中的關健性人物。他首先來倡導改變六朝到初唐的形式主義作風,壹反初唐艷麗纖弱的詩風,而開盛唐樸素雄健的詩風,把詩歌引向樸實而具有真實生命的道路上。為以後盛唐詩歌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影響。

正如劉克莊《後村詩話》所雲:“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唱高雅沖淡之音,壹掃六代纖弱,趨於黃初、建安矣。

具體運用舉例如下:

陳子昂的主要詩歌理論,見於其《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在這篇序中,陳子昂明確提出文學革命的口號,提倡風骨,興寄。反對齊梁,復漢魏。這篇短文是陳子昂表明他的詩歌創作態度的宣言。

在《感遇》詩裏,有壹部分是表現作者俠肝義膽的述懷言誌之作,將匡時濟世的人生抱負化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揚壯大的感情氣勢。如《感遇》其三十五: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西馳丁零塞,北上單於臺。

登山見千裏,懷古心悠哉。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

此詩作於詩人第壹次隨軍北征期間,親臨沙場,有感於心,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這種興寄方式,已突破了古詩美刺比興的傳統局限,直接建安詩人的梗慨多氣,雖在表現形式上帶有受阮籍《詠懷》詩影響的痕跡,但沒有興寄無端的苦悶,而是蘊藏著壯偉情懷,展現出不甘平庸、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從“四傑”開始的那種渴望建功立業的昂揚情調,在陳子昂的這類興寄之作裏更顯激越,帶有壯懷激烈、拔劍而起的豪俠之氣。為實現自己建功立業的理想,陳子昂再次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