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毽子的詩句童謠

關於毽子的詩句童謠

1.請寫出幾句有關毽子的童謠

“大花鼓兒,揚花扇兒;壹個毽子踢兩半兒,裏踢,外拐,八仙,過海,九十九,壹百。”

小雞毛,

真美麗,

做個毽子大家踢。

妳踢了八十五,

我踢了壹百壹。

好像花兒朝上飛,

好像活潑的小公雞。

大家都練身體,

身體健康好學習。

左腳踢,

右腳踢,

踢個花樣多美麗,

要它高來它就高,

要它低來它就低。

大家踢得出了汗,

大家得笑嘻嘻。

大家都來練身體,

身體健康好學習。

2.歌頌毽子的詩詞

鷓鴣天?踢毽子

三五成群俏小丫,鴻毛成撮腳尖花。

翻旋羽舞千般好,跳躍毫飛壹樣佳。

身似燕,臉如霞。稚童閑趣忘還家。

前擡後打空中絢,串串銀鈴漫遠涯。

七絕·踢毽子(新韻)

奶奶殺雞采羽毛,紮成毽子跳撒嬌。

高低左右踢飛鳥,繞體停肩上發梢。

日下新謳

前因居士

楊柳抽青復隕黃,兒童鎮日聚如狂。

空鐘放罷寒冬近,又見圍喧踢毽場。

清代北京竹枝詞

青泉萬叠雉朝飛,閑蹴鸞靴趁短衣。

忘卻玉弓相笑倦,攢花日夕未曾歸。

(“攢花”,即“數人更翻踢之”的踢毽遊戲)

北京民謠

載《帝京景物略》

楊柳兒活,抽陀螺;

楊柳兒青,放空鐘;

楊柳兒死,踢毽子。

3.描寫踢毽子的句子

1、那毽子壹踢起來上下飛舞,就像壹朵花瓣纖細的秋菊在飛騰,又好像壹只長著長尾巴的小松鼠在跳躍。

2、小亮好像是壹個魔術師,毽子乖乖地跟著他的腳上下紛飛。

3、他的腿,別看跑起來野兔似的快,踢毽子卻不行,像根木橛兒,直楞楞不打彎兒。

4、毽子好像有壹根彈簧繩拴在佳佳腳上似的,不停地在她腳上跳上跳下。

5、瑩瑩壹彎腰,壹伸腿,毽子像被磁鐵吸住壹樣,穩穩地落在了她的腳面上。

6、妍妍把毽子輕輕地往空中壹扔,等毽子落到離地面半米多高時,她才擡起腳踢了起來。

7、踢毽子的同學腳步輕快,小毽子上下飛舞,就像壹只只牽在她們腳下的小燕子,飛去又飛回。

8、大約踢了40個,姐姐接住了毽子,對我說:“踢毽子,主要看準、踢準,腿腳靈活,眼睛要盯住毽子,做到這些,毽子就能聽妳使喚。”

9、毽子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在姍姍的身前身後蹦來蹦去,姍姍時而轉向這邊,時而轉向那邊,緊緊地跟著毽子,眼睛始終隨著毽子靈活地轉動著。

10、毽子調皮地向右邊飛去,眼看就要著地了,就在這千鈞壹發的時刻,娟娟機靈地向右邊壹彎腰,壹伸腿,毽子就像被磁鐵吸住了似的,又讓她給控制住了。

4.形容踢毽子的句子

1、妳瞧!小剛踢得多棒啊,她手腳輕快,小毽子上下飛舞,就像壹只只牽在她們腳上的小燕子,飛去又飛回。

2、在操場上,同學們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繩,還有的踢足球。特別是踢毽子的同學會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有的同學會翹著腿踢,有的交換著腳踢,還有壹只腳踢,連老師也參加了我們踢毽子活動。只見孫老師做出了優美的動作贏得了同學們陣陣喝彩。看到孫老師的參與同學們的積極性更高了。毽子在空中跳來跳去如同幾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3、阿姨托著毽子,眼睛盯著它,用手掂了掂。我想:阿姨用手掂掂應該是在找腳勁吧!接著,拋起毽子,這真像小鳥站在枝頭,騰空而起。然後,阿姨看準毽子的落點,用腳把它又踢了上去。我又想:毽子真像彈簧壹樣彈了上去?淘氣的小毽子時上時下,時左時右,像美麗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踢著踢著毽子跑遠了,阿姨伸直腿迅速地把它勾了回來。這回小毽子再也逃不掉“如來佛”的腳掌。

4、萬事開頭難。剛開始學踢毽子,把毽子往上壹扔,擡腳就踢,結果踢了壹場空,腳剛落地,只聽“吧嗒”壹聲毽子結結實實坐在地上,真是讓我哭笑不得。幾次下來,壹個沒踢著,卻出了壹身汗。我停下來,壹邊休息,壹邊琢磨,什嘛原因呢?腳先落地,毽子後掉下來,那就得毽子仍的高,而腳又擡早了,我恍然大悟,重新開始。

5、我也拿了壹個踢毽來操場上玩,看到同學們踢的那麽好,剛要踢的時候,心裏覺得癢癢的。我全神貫註的盯著毽子,十拿九穩的地把毽子拋到天空上,毽子從天而降地飛下來,可惜我還沒來得及看,毽子,“趴”的壹下掉到地上。

5.描寫“踢毽子”的詞語(50個)句子(10個)

上下飛舞,手舞足蹈,手忙腳亂,靈活,靈敏,擺動,壹起壹落,穩穩當當、上下紛飛,麻利,步伐矯捷、身輕如燕、敏捷

也有踢毽子的,他們步伐矯捷、身輕如燕、踢的非常多,接連不斷。

林麗君的眼睛壹刻不離開毽子,像被用繩子拴住壹樣。那毽子下來了,可總被林麗君踢上去,她腳上像裝了彈簧壹樣。

林麗君壹聽臺下的吶喊聲,立刻來了勁。她集中註意力,眼睛裏充滿了勝利的希望。

瞧,我班的“毽子王”踢得多輕巧,多自在,手腳輕快的她依然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小毽子上下飛舞著,像著了魔似的,如壹只牽在腳上的小燕子快活地飛來回去,每當毽子快落地的壹剎那,她總能敏捷地用腳壹勾,接著又自在地踢了起來。

看,它在我眼前忽高忽低,忽近忽遠,就像壹個調皮的娃娃正存心和我作對,我逐漸招架不住了,連連失利,再擡頭看看老師那嚴肅的臉龐,我頓時變得不知所措,真是急得我滿頭大汗。

這時,媽媽走過來,拿起毽子,踢了起來。毽子好像非常聽媽媽的話。媽媽踢到哪兒,毽子就跟到哪兒,還不時地踢幾個花鍵。

只要壹有空閑,我就拿出來玩。毽子像聽我的話壹樣,在我的腳上像小鳥壹樣忽高忽低,忽左忽右。

6.關於踢毽子的好詞好段

只見她把毽子往空中壹拋,目光隨著毽子移動。當毽子快落地時,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腿壹彎,正好命中毽子,毽子又飛上了天空…….就這樣,毽子在她腳上壹上壹下不停地飛舞,她的兩只小辮子也像兩只蜻蜓的翅膀,有節奏地擺動。正在我們為她鼓掌喝彩時,險情出現了。因為她用力過猛,毽子被她踢到了壹米以外。我們都大驚失色,捂著嘴,不敢尖叫。可是她卻面不改色,壹個箭步沖上去,勾起了毽子,毽子又像壹個聽話的孩子,乖乖地回到了她的腳上。

最有趣的要數男同學了,他們有的踢壹下,倒壹下,踢壹下,倒壹下;有的仍得很高,卻又踢不著,那伸腿的動作就像在練少林腿;有的…….

只見她右腳壹擡,左手壹甩,毽子穩穩當當地飛過了頭頂,她輕輕跳躍者,像壹只美麗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毽子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在麗麗的身前身後蹦來蹦去,麗麗時而轉向這邊,時而轉向那邊,緊緊地跟著毽子,眼睛始終隨著毽子靈活地轉動著。

楊帆先踢,只見她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夾著毽子的底部,然後向上壹拋,五彩的毽子飛到了天空中,壹會兒又落了下來,楊帆曲腿,穩穩地接住了毽子。毽子和鞋子碰撞在壹起發出的“啪啪”聲很有節奏,她那條粗大的辮子左右擺動著,好像壹位小姑娘,正在歡快地跳舞呢。過了壹會兒,楊帆就已經踢了二十多個了,忽然吹來壹陣風,毽子被風吹到了墻壁上,我想:這回楊帆可沒救嘍。誰知楊帆向前邁了壹大步,伸長腿壹勾,毽子壹下子落在了楊帆的腳上,楊帆越踢越多,同學們不停地為她歡呼喝彩。楊帆也高興得笑了。突然,楊帆變了臉色,因為她把毽子踢到了欄桿上,我們都為她捏了壹把汗,就在那千鈞壹發的壹剎那,楊帆伸出腿壹勾,有把毽子救了回來,我心中的壹塊石頭終於落了下來。可楊帆卻沒把握住機會,不壹會兒,伴著壹聲“啪”,毽子落地了。可是同學們也給予了熱烈的掌聲。

只見王老師掂了掂毽子,向上壹扔,毽子穩穩地落在了王老師的腳上。壹個、兩個……她越踢越多,眼睛目不轉睛地盯著上下翻飛的毽子,胸前的工作牌壹晃壹擺的。王老師的毽子幾次碰到了它,都差點沒接住。可是王老師卻“轉危為安”,兩次把毽子救了起來。當她踢到了五十個以後,王老師的臉都紅了,同學們都為她鼓勁加油,王老師踢到七十壹個以後,高興地笑了。可正當她得意的時候,毽子被她踢到了水池邊,王老師想去救,可惜為時已晚,結果沒救著。不過王老師還是踢了七十二個,同學們都為她喝彩。

7.關於毽子的知識

踢毽子是我國民間的壹項體育遊戲,被人們譽為“生命的蝴蝶”。

在古代,它是所謂“雜伎”、“雜戲”、“博戲”、“百戲”的壹種。毽子,在古籍裏又寫作鞬、子、蹀。

清人翟灝《通俗編》卷三十壹“鞬子”條載:“《吳氏字匯補》:‘毽,拋足之戲具也。’”毽子分毽鉈和毽羽兩部分,毽鉈多用圓形的鉛、錫、鐵片或銅錢制成,毽羽多用翎毛。

《燕京歲時記》上說:“毽兒者,墊以皮錢,襯以銅錢,束以雕翎,縛以皮帶。”毽子的踢法甚多,阮葵生《茶余客話》“踢毽”條說:“其中套數家門,凡百十種。”

據說清朝光緒年間,承德有壹個百歲老進士,能踢出喜鵲登枝、金龍探爪、獅子滾繡球等壹百零八種花式。 踢毽子的歷史很悠久,但究竟始於何時,並無確切記載。

古代的名物考據家認為踢毽子源於蹴鞠,如宋人高承《事物紀原》稱踢毽子為“蹴鞠之遺事也”。而“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之時”(《史記·蘇秦列傳》裴骃集解引劉向《別錄》),如此說來,踢毽子的歷史就要追溯到戰國以至遙遠的黃帝時代了。

黃帝時代,史事渺遠不可求,說踢毽為黃帝所作,是把黃帝當作垛子,即把壹切發明創造的功績都歸之於黃帝壹人的結果,並不可靠。說起於戰國之時,或許有些根據,但因踢毽子乃細物中之細物,要找到確鑿的起源時間的證據,幾乎不可能,故姑以前人成說為據,斷為起於戰國好了。

雖然這仍屬於傳統中的史影,但唐代以前的鞠“用毛糾結為之”(《初學記》),與毽羽類同,且也是“拋足之戲具”,所以鞠與毽還的確有點血緣關系。據文物家考證,漢代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照此推斷,踢毽子最晚也起源於兩千年前的漢代。

到了南北朝,人們已經能夠熟練、巧妙地踢毽子了。唐代釋道宣《高僧傳》記載:“沙門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欄上,反踢蹀,壹連五百,眾人喧競異而觀之。

佛陀因見怪曰:此小兒世戲有工。”(卷二《習禪·魏嵩嶽少林寺天竺僧佛陀傳》)蹀就是毽子,反踢就是用腳外側踢,也叫“拐”,反踢五百下,可見腳上功夫。

踢毽子甚至影響了少林寺武功,少林寺僧曾把踢毽子作為壹項練武的輔助功。 唐宋時,踢毽子更加風行,技巧也更高超。

《事物紀原》記載:“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鞬子,三五成群走踢,有裏外廉、拖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拐子各色……”可知此時踢毽子有邊跑邊踢之法,且不光用腳踢,還用膝、腹、頭耍弄毽子,“聳膝”、“突肚”、“佛頂珠”即是。宋代,由於踢毽子的人多,還產生了以賣毽子為生的小商業。

南宋詞人周密寫的筆記《武林舊事》卷六“小經紀”條,列舉了首都臨安城(杭州)裏經營各種玩具的小商業,如風箏、粘竿、毽子、鵓鴿鈴、象棋、彈弓等等,並指明:“每壹事率數十人,各專藉以為衣食之地。” 明清時代,踢毽子更為普及,技藝也大為長進。

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述北京民間踢毽子:“都門有專藝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若背若胸,團轉相擊,隨其高下,動合機宜,不致墜落,亦博戲中之絕技矣。”《通俗編》“踢毽”條說:“今京市為此戲最工,頂額口鼻,肩背腹膺,皆可代足,壹人能兼應數敵,自弄,則鞬子終日繞身不墮。”

由於踢毽子趣味盎然,觀之賞心悅目,故成為藝術家,尤其是民間藝術家的創作題材。花瓶上出現了匠人們繪的踢毽圖,畫家也把踢毽子的場面畫下來,清代風俗畫集《北京民間風俗百圖》裏的踢毽圖,就是現存的壹幅。

踢毽子既有趣,運動量又可大可小,故踢毽者男女老少都有。尤其清代婦女踢毽子更為引人註目。

壹首北京竹枝詞唱道:“青泉萬叠雉朝飛,閑蹴鸞靴趁短衣。忘卻玉弓相笑倦,攢花日夕未曾歸。”

(《清代北京竹枝詞》)當時女孩們愛玩名曰“攢花”,即“數人更翻踢之”的踢毽遊戲,為了玩得痛快,她們脫掉裙裳,身著短衣,她們踢著,笑著,常常日落不歸。清初著名詞人陳維崧作了壹闋《沁園春》,詠閨人踢毽子,詞雲:“嬌困騰騰,深院清清,百無壹為。

向花冠尾畔,翦他翠羽;養娘篋底,檢出朱提。裹用綃輕,制同 轉,簸盡墻陰壹線兒。

盈盈態,訝妙逾蹴鞠,巧甚彈棋。鞋幫只壹些些,況滑膩纖松不自持。

為頻誇狷捷,立依金井,慣矜波悄,礙怕花枝。忽憶春郊,回頭昨日,扶上欄桿剔鬢絲。

垂楊外,有兒郎此伎,真惹人思。”(見陳乃乾輯《清名家詞》)我們好像看到壹位清代女郎在清幽的深院裏踢毽子的盈盈姿態,那精心制成的毽子上下翻舞,變化多端,簡直比踢球還巧妙,比彈棋更有趣味。

清朝光緒皇帝的瑾妃非常喜歡踢毽子,她的侄子唐海α回憶瑾妃踢毽子的情景:午休後,“吃完加餐,喝完茶,瑾妃親自帶我們到禦花園裏走走,但更多的時間是在前殿踢毽子玩。踢毽時瑾妃要把大衣襟的下擺拉起來塞到腰搭上,和我賽著踢,對著踢。

當她自己踢時,越踢越帶勁,有時把毽子踢到前殿掛匾後邊,這時宮女便傳來小太監用竹桿弄下毽子再接著踢。姑母踢毽子的姿勢很好看,前踢、後踢、左踢、右踢,雪白的雞毛毽子,在姑母腳下來回旋轉。

太監和宮女們在旁邊喝采叫好,‘瑾主妃踢得妙!’就這樣,壹直踢到進晚膳才算罷休”。

8.關於童謠的詩句

找朋友

找找找,找朋友 找到壹個好朋友

敬個禮,握握手 妳是我的好朋友

兩只老虎,兩只老虎, 跑得快,跑得快, 壹只沒有眼睛,壹只沒有尾巴, 真奇怪! 真奇怪!

烏鴉喝水

壹只烏鴉口喝了,到處找水喝

看到壹個瓶子,裏面裝有水

但是瓶裏的水不呀不夠高

瓶口又是太小,烏鴉喝不著。。

那只烏鴉動動腦銜來小石子

壹顆顆的把它往瓶子裏裝

只見瓶裏的水慢慢往上升

升到瓶口的時候烏鴉就喝著了!

嘗葡萄

維族小姑娘辮兒長呀,幾歲和幾根正相當,妳要問新疆有多好。。。請妳把葡萄嘗壹嘗。。

鴨和鵝

壹只鴨,壹只鵝,

哦哦哦。。。咯咯咯。。

妳拍翅膀,我搖頭,

好象弟弟和哥哥。

吹草哨

嗶哩哩,嗶哩哩,哨音象銀鈴,多好聽,多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