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怎麽做筒車

怎麽做筒車

[編輯本段]簡介  筒車(chinese noria)亦稱“水轉筒車”。壹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1] [編輯本段]構造  上下各有壹個輪子,下輪壹半淹在水中,兩輪之間有輪帶,輪帶上裝有很多尺把長的竹筒管。流水沖擊下面的水輪轉動,竹筒就浸滿了水,並自下而上地把河水帶到高處倒出。[2] [編輯本段]原理   筒車 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兩個硬樁,制壹大輪,將大輪的軸擱在樁叉上。大輪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裏,可自由轉動。大輪輪輻外受水板上斜系有壹個個竹筒,岸旁湊近輪上水筒的位置,設有水槽。當大輪受水板受急流沖激,輪子轉動,水筒中灌滿水,轉過輪頂時,筒口向下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並沿水槽流向田間。[1]此種筒車日夜不停車水澆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筒車的水筒與水輪聯成壹體,既是接受水力的驅動構件,又是提水倒水的工作構件,其機構簡明緊湊,設計構思巧妙。 [編輯本段]作用  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1] [編輯本段]分類   壹、畜力筒車

 依靠齒輪傳動帶動筒車。

二、高轉筒車

 通過兩大輪,將低處之水帶向高處,結構巧妙合理。[3] [編輯本段]分布  中國西南部山丘和西北黃河上中遊兩岸使用的很多。雲、桂、川、甘、陜、粵等地也有使用。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唐朝水車已傳到日本。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專門談及“應作水車事”,說:“傳聞唐國之風,渠堰不便之處,多構水車。無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間之民,素無此備,動若焦損。宜下仰民間,作備件器,以為農業之資。其以手轉、以足踏、服牛回等,備隨便宜。”這壹記載不僅是中日兩國人民經濟文化交流的絕好證明,也生動說明水車使用已成“唐國之風”,其種類有手轉、足踏、牛拉等。

此外,亞太地區壹些國家也使用筒車。[4] [編輯本段]相關詩詞   唐詩人劉禹錫有《機汲記》加以描述,詩聖杜甫也有“連筒灌小園”的詩句。據《太平廣記》記載,唐朝初年,寺廟僧人澆園時,“以木桶相連,汲於井中。”

筒車唐陳廷章《水輪賦》:“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雖破浪於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於波面,終夜有聲。”

宋梅堯臣《水輪詠》:“孤輪運寒水,無乃農自營。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

《宋史.太祖紀三》:“六月庚子,步至晉王邸,命作機輪,挽金水河註邸中為池。”

宋李處權《土貴要予賦水輪》詩:“江南水輪不假人,智者創物真大巧。壹輪十筒挹且註,循環下上無時了。”

元代王禎《農書》對筒車有很詳細的介紹,且配有圖譜。

明王臨亨《粵劍編》卷三:“水車,每輻用水筒壹枚,前仰後俯,轉輪而上,恰註水槽中,以田之高下為輪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中國歷史博物館據陳廷章《水輪賦》和王禎《農書》復原,筒車是利用水力驅動的灌溉工具。水輪上所縛竹筒,低可舀水,高可瀉水。

徐來軍曾在《調笑令》中說:“翻倒,翻倒,喝的醉來吐掉,轉來轉去自行,千匝萬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