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
甘肅文學的現狀與提升:靜水流深,蓄勢待發,地域文化差異是文學的富礦
上世紀八十年代,甘肅省文聯主辦的壹本雜誌風生水起,與《文學評論》和《文藝理論研究》三足鼎立,獨特而敏銳,走在時代前沿,關註並引導著當時的文藝思潮,這就是《當代文藝思潮》 。壹大批全國著名文藝理論家都在這份刊物上發表過文章,徐敬亞《崛起的詩群》等也從這裏走出從而推動了壹個詩歌流派的發展。甘肅在當時也成為文藝重鎮。三十余年過去了,甘肅走出了不少優秀作家、評論家,但不可否認的是,昔日輝煌已不再。問題何在?甘肅省創作的優勢在哪裏?又將走向何方?
在?後現代?已經成為過時了的詞匯時,甘肅大多還處於?前現代? 。甘肅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楊光祖坦言,甘肅文學的第壹大特點就是鄉土味,然而,並非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要寫出甘肅各地的深層特色,需要作家有很深的文化修養和廣闊視界,民族性、鄉土性,如果沒有?世界性?作為前提,那是沒有什麽價值的。甘肅作家大多來自農村,農裔身份使他們既有先天優勢,也有很大劣勢,比如容易為名利所俘,創作帶有強烈的現實訴求,無論對鄉土文化的深入反思還是對民族文化現代化的思考都不夠,走向偉大的路也更難。他強調,壹個作家不應該是為壹個地區寫作,也不是為壹類人寫作,而應該是為人類寫作,為自己的靈魂寫作,應有大的視野和胸襟,不要先天地局限自己, ?我們不占有天時地利,我們從自己做起,奇跡是會發生? 。
不僅鄉土題材創作如此,城市形象建構也存在問題。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郭茂全指出,甘肅文學表現城市時,有著鄉村作家對城市文化的陌生感和情感上與生俱來的鄉土情結,即便是城市裏的鄉村作家,也在不斷重復著鄉村故事, ?是坐在城市大樓上遙望鄉村、緬懷鄉村? ,多見於反映城市文明病,也更關註官場或大學生活。他提出,看城市應該是深層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應該更多地關註市民,不關註市民就無法真正完成城市的精神建構。
?為什麽我們要出好作品那麽難 作家弋舟表示,可能確實跟作家寫得不夠好有關,但也跟地處偏遠有關,甘肅作家詩人如果能夠在全國有壹定名氣,壹定是壹筆壹筆寫出來的,這種多年艱苦乃至堪稱憔悴的訓練,對於甘肅作家來說未嘗不是好事。?我們在這個時代稍受冷落壹點,可能在創作精神、研究精神上更純正壹些? 。也有評論家認為,甘肅文學底氣不足的原因是向標不正,經驗、學養等各方面沈澱不足,心態上急功近利,沒有做好遠航的準備,沒有對世界做出準確判斷就匆匆出發,只好漂到哪兒就算哪兒。此外,甘肅沒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學媒體為作家評論家提供平臺和陣地,目前有正式刊號的文學刊物只有兩家,即《飛天》和《北方作家》 ,省文聯評論類刊物《甘肅文藝》是內刊,地州市文學刊物也都是民刊、內刊,沒有刊號在全國就沒有話語權,作家也不能很好地發出聲音。
地域偏遠,文化貧瘠,果真如此嗎?從另壹方面來看,甘肅文化資源恰恰非常豐富,有待挖掘。權繪錦指出,甘肅幾千年來都是多民族交匯的地方,?甘肅地域文化的差別和豐富性,恰恰是甘肅文學的富礦,而不是制約甘肅文學發展的因素? 。楊建軍也強調,寫鄉村還是寫城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甘肅人的生活的經驗能夠對當下人的生存困境有所回答,?我們應該擁有對這片土地的自信? 。楊光祖也清晰地看到,甘肅文化積澱厚實,缺乏的是有耐心、甘於寂寞去挖掘本土資源的人。作家楊顯惠已不在甘肅,卻每年自費來甘肅,走訪河西、定西、甘南,寫出了《夾邊溝紀事》 《定西孤兒院紀事》 《甘南紀事》等優秀作品。倘若沈潛下來,甘肅作家也可以寫出更多精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