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孝弟,次謹信。——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註釋: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註釋: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
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出自《大學》
註釋: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
2. 表揚壹個人孝順的句子1、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誌。
出自:《禮記》.戴聖
釋義:孝子的孝心體現在讓被孝敬的人快樂,不要做違背他意願的事情。
2、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出自:《禮記》.戴聖
釋義:敬父母最重要的是尊敬關愛父母。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壹則以喜,壹則以懼。
出自:《論語》
釋義:父母的年紀,不能不時時記在心裏。壹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壹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4、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出自:《莊子內篇》
釋義:侍奉自己的親人,無論在什麽地方均可以使親人感覺安定,是孝順的最高境界。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出自:《孟子》.典故
釋義:尊敬自己的父母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長輩;愛護自己的孩子,從而推廣到愛護所有人的孩子,做到這壹點,統壹天下就像在手掌心裏轉動東西那樣容易。
3. 怎麽用文言文誇獎壹個人“有才華”怎麽用文言文誇獎壹個人“有才華”:
1、天下才有壹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壹鬥,天下***分壹鬥。——南朝·謝靈運
2.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莊子·天下》
3. 溫弟時文已才華橫溢,長安諸友多稱賞之。——清·曾國藩
4. 夫士大夫登朝之後,大都為世事牽挽,壹二有性情者,方能以文采風流、友朋意氣相尚。——清·惲敬
5. 吾聞老聃博古知今——《孔子家語·觀周》
6. 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孟子·公孫醜上》
7. 還是大家寶眷,見多識廣,比男子漢眼力到勝十倍。——明·馮夢龍
4. 關於孝順的文言文原文:吳郡陳某,家至孝,母好①食鐺②底焦飯,陳作郡主簿③,恒④裝壹囊,每煮食,輒⑤佇錄⑥焦飯,歸以遺⑦母。後值⑧孫恩賊出吳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陳已聚斂得數鬥焦飯,未展⑨歸家,遂帶以從軍。戰於⑩滬瀆,敗,軍人潰散,逃走。⑾山澤,皆⑿多饑死,陳獨以焦飯得活。
註釋。①好::喜歡、愛好。②鐺:鐵鍋。③主簿:掌管文書機要、主辦事務的官吏。④恒:經常、常常。⑤輒:就。⑥佇錄:貯藏。⑦遺:贈送。⑧值:時值。⑨未展:來不及。⑩於:在。⑾走:跑。⑿皆:都。
譯文:吳郡人陳某,在家裏非常孝順。他母親喜歡吃鍋巴,陳某在郡裏做主簿的時候,總是收拾好壹個口袋,每逢煮飯,就把鍋巴儲存起來,等到回家,就帶給母親。後來正值孫恩賊兵侵入吳郡,內史袁山松馬上要出兵征討。這時陳主簿已經積攢到幾鬥鍋巴,來不及回家,便帶著(鍋巴)隨軍出征。雙方在滬瀆開戰,袁山松打敗了,軍隊潰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澤地帶,沒有吃的,多數人餓死了,唯獨陳主薄靠鍋巴活了下來。
5. 孝敬公婆用古文怎麽描述1.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2.爹娘面前能盡孝,壹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
出自《勸報親恩篇》。 3.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裏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壹》。
4.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5.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
6.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面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 7.意,面帶歡笑。
出自《勸報親恩篇》。 8.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9.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賢集》。 10.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誌·魏書》。
11.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
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3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14.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麽,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5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妳的憂愁。
出自《勸報親恩篇》。 16.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準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7.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8.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麽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9.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
出自(明)《增廣賢文》。 20.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香九齡,能溫席 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
黃香非常悲傷。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壹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後,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
冬夜裏,天氣特別寒冷。那時,農戶家裏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確實很難入睡。
壹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壹會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麽冷的天氣,爸爸壹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幹了壹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
想到這裏,小黃香心裏很不安。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裏,給他鋪好被,然後脫了衣服,鉆進父親的被窩裏,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招呼父親睡下。
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誇獎黃香。
夏天到了,黃香家低矮的房子顯得格外悶熱,而且蚊蠅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裏乘涼,盡管每人都不停地搖著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覺得涼快。
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準備睡覺去了,這時,大家才發現小黃香壹直沒有在這裏。 “香兒,香兒。”
父親忙提高嗓門喊他, “爸爸,我在這兒呢。”說著,黃香從父親的房中走出來。
滿頭的汗,手裏還拿著壹把大蒲扇。 “妳幹什麽呢,怪熱的天氣,”爸爸心疼地說。
“屋裏太熱,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勁壹扇,蚊蟲就跑了,屋子也顯得涼快些,您好睡覺。”黃香說。
爸爸緊緊地摟住黃香,“我的好孩子,可妳自己卻出了壹身汗呀!” 以後,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後,總是拿著扇了,把蚊蠅扇跑,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使勞累了壹天的父親早些入睡。 9歲的小黃香就是這樣孝敬父親,人稱溫席的黃香,天下無雙。
他長大以後,人們說,能孝敬父母的人,也壹定懂得愛百姓,愛自己的國家。事情正是這樣,黃香後來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負眾望,為當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傳。
6. 誇壹個人謙虛的古文折節下士折節:屈己下人。
屈己下人,尊重有見識有能力的人。朝聞夕改早晨聞過,晚上即改正。
形容改正錯誤之迅速。移樽就教端著酒杯離座到對方面前***飲,以便請教。
比喻主動去向人請教。洗耳恭聽洗幹凈耳朵恭恭敬敬聽別人講話。
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指專心地聽。
心虔誌誠虔:恭敬。心意恭敬、誠懇。
香花供養供養:奉養。原為佛家語。
指用香和花供養,是佛教的壹種禮敬儀式。後比喻虔誠的敬禮。
虛懷若谷虛:謙虛;谷:山谷。胸懷象山谷壹樣深廣。
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小國寡民國家小,人民少。
洗耳拱聽見“洗耳恭聽”。虛己受人虛心接受他人的意見。
謙虛謹慎謙虛:虛心;謹慎:慎重小心。虙待人,小心辦事。
鉛刀壹割鉛刀雖不鋒利,偶爾用得得當,也能割斷東西。比喻才能平常的人有時也能有點用處。
多作請求任用的謙詞。平易近人對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
也指文字淺顯,容易了解。禮賢下士對有才有德的人以禮相待,對壹般有才能的人不計自己的身分去結交。
敬恭桑梓熱愛故鄉和尊敬故鄉的人敬老慈幼敬:尊敬;慈:憐愛。尊敬老人,愛護兒童。
敬老尊賢尊敬年紀大的或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人。敬老憐貧老:年老的人;憐:憐恤。
尊敬老人,憐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謹慈愛的美好品德。
敬老恤貧老:年老的人。
7. 形容壹個人孝順的詞語孝敬 [xiào jìng]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1.孝順父母,尊敬親長 2.把物品獻給尊長或賄賂上級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孝順
反義詞 不孝 忤逆 虐待
百科釋義
孝敬,漢語詞匯。拼音:xiào jìng釋義:1、孝順父母,尊敬親長。2、謂孝順尊敬。3、送禮或錢物給尊長,以示孝心或敬意。4、舊時以錢物賄賂、討好上司或其他有力者,亦稱“ 孝敬 ”。《詩大序》:“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