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理解古詩詞要知人論世

理解古詩詞要知人論世

閱讀古詩詞莫忘知人論世

上午《相見歡》壹課,自覺上得很不成功,老師盡管引經據典,旁征博引,東拉西扯,用心良苦,奈何學生就是呆呆得不受妳的的驅使,原因何在。從事後授課老師的介紹,她是想通過大量的課外詩句,讓學生由此及彼,融會貫通,同時讓學生懂得了積累的重要性。

但為什麽效果不好了,我想是因為老師忘記了欣賞古代詩歌最重要的壹種途徑,那就是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是中國古代文論的壹種觀念,是評論文學作品的壹種原則。語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為朋友。文學創作有時需要借鑒古人。對古人的作品進行批評和鑒賞,更需要了解古人。人是不能離開時代而生活的。這就還需要了解他的時代。掌握“知人論世”的原則,有助於理解古代文學作品。

例如唐朝詩人朱慶餘的《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通過詩歌題目和內容我們可以判斷出來詩歌內容決不像字面所表現出來的那麽簡單,但是只有和當時的時代聯系起來才能正確深入的了解這首詩。唐代的科舉考試,並非密封卷。主考官除了要審閱考生的卷子外,還要考慮此人在社會上的名氣、品行及地位,更重要的是,還要看有無達官貴人推薦。因此,唐時的士人應試前,往往用自己的詩文“幹謁”朝中有名望的人,希望得到賞識,在社會上代為宣揚,壹旦成名,登第就有把握。《閨意獻張水部》壹詩,即是壹首典型的幹謁詩。這首詩歌的外在含義和真實意圖之間並無實質性聯系,但詩人卻巧妙用筆,通過新穎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把二者統壹在壹起,“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語)”,使人讀後嘆為觀止,為詩人的筆力所折服。舉子們的命運操縱在主考官的手中,能否金榜題名,取決於自己的應試文章是否適合主考官的口味。朱慶餘虛心地向張籍詢問,其臨深履薄之心由此可見壹斑。詩中寫新娘的鄭重其事和憂慮緊張,正是用以表達詩人對前程的急切關註。了解到唐朝這壹特點之後,進而也就可以理解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了。

壹位作家選擇什麽樣的題材,表現什麽思想,抒發什麽感情,這壹切均由他的人生觀和生活經歷決定的,又與他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時,首先要明曉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當時的創作背景。

下面就“知人論世”在詩歌鑒賞中的作用簡單的談幾個方面:

(壹)“知人論世”有助於了解詩歌傳達的感情。

詩人的人生經歷,性格特點以及他所遭遇的時代,都會在他的詩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愛國憂民的杜甫可以寫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雄渾悲慨,內向溫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的綿密悱惻。曹操橫槊賦詩,《觀滄海》慷慨悲涼;曹丕誌得意滿,《燕歌行》誌深筆長;曹植少年才俊,《白馬篇》英逸豪邁。同為盛唐山水田園派詩人,王維追求隱逸,詩中有畫;孟浩然追求入世,語淡而意長。我們循著這壹印跡,就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詩人詩歌中所表達出來的感情。

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值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和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兩首絕句,如了解背景材料:“(安史之亂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竄辱,積屍滿中原,士族隨車駕也。……李龜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詩贈之曰:‘岐王宅裏尋常見……’龜年曾於湘中采訪使筵上唱:‘紅豆生南國……’又‘清風明月苦相思……’,此詞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園唱焉。歌闋,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慘然。”,我們就能了解杜甫創作此詩的時代和原由,以及李龜年唱“紅豆”的深意。從而也就能準確解讀“落花時節”的寓意:詩人是在晚春與李龜年相逢,交代了具體的時令,並且古人對於晚春往往具有惜春、傷春情懷的感情,所以晚春的落花正是象征二人漂泊無依、由榮而衰的身世命運,而當時正值大唐在安史之亂後,社會現狀由盛而衰,“落花時節”便又包含了國家衰變之意。表達了詩人深重的故國之思、家國之痛。

(二)“知人論世”有助於理解詩歌表現的意境。

詩人通過意象世界寄寓情感,讓讀者在想象中去感知,去玩味。或者詠物,或者寫景,或者描摹人物情態,或者刻畫生活場景,不壹而足。詩歌中的意境是運用意象,在主客體交融、物我兩忘的基礎上形成的壹種超現實的境界。作者的感情和人生經歷往往滲透在作品的意境中。正所謂“詩言誌”。至於“言”何“誌”,那就有必要對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才可能探知。

如王維的《過香積寺》,“不知香積寺, 數裏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禪制毒龍。”問題是:妳認為這首詩第三聯中的“詩眼”分別是哪壹個字?為什麽?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王維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壹個詩人,他的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潛心向佛,禪宗強調“對境無心”、“無住為本”。也就是對壹切境遇不生憂喜悲樂之情,不塵不染,心念不起。王維以禪宗的態度來對待人世社會的壹切,使自己有壹種恬靜的心境,這對他的詩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詩人特別愛描寫那清寂空靈的山水田園,刻劃恬靜安寧的心境。這首詩,就是以他沈湎於佛學的恬靜心境,描繪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環境,從而造成壹種清高幽僻的意境。又如《竹裏館》:“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是《輞川集》中的壹首山水名作。全詩給人以“清幽絕俗”感覺,這正和禪宗的“識心見性、自成佛道,無念為宗”的思想相吻合。

又如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要求概括這首詩的意境。答案是“意境雄闊,蒼涼悲壯”。這種意境也幾乎是當時所有邊塞詩的特點。 盛唐時期的開元、天寶年間,於其時邊境戰爭對國人的深刻影響,開元、天寶時期邊境戰爭十分頻繁,尤其是開元中期到安史之亂的這近30年間,邊境線上沒有壹年不發生武裝沖突,有時候經常是數條戰線同時作戰。這些情況對邊塞詩的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邊塞詩的創作盛極壹時,很多詩人具有邊塞生活的親身經歷,由於胡地特殊的人情風土,詩人們常用粗獷的筆觸、厚重的色調描繪出蒼茫雄渾的邊塞風情來作為背景。比如我們熟悉的岑參的“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詩人們希望到邊塞去建功立業,不僅對詩歌的意境有影響,還直接影響到詩歌的感情。

(三)“知人論世”有助於更深層次分析詩歌塑造的形象。

形象性是詩歌的主要特征之壹。詩人在創作時總是通過種種手法,把自己的意念、感情和客觀物象融合在壹起,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表達壹定的思想。壹般說來,古代詩歌中的形象包括客體形象和主體形象。所謂客體形象就是指作者在詩中刻意描繪的物象,如優美的景物、發人深省的古跡、耐人尋味的事物等,也就是給作者留下深深印象或激起作者深深思考或情感的客體;主體形象是指蘊藏在客體形象之下的帶有作者濃郁的主觀色彩的自我形象。

如杜荀鶴的《山中寡婦》“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征苗。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這首詩中生動的刻畫出了壹個被戰亂奪走丈夫,生活困苦,顯得蒼老枯槁的婦女形象。這個婦女形象的刻畫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著深刻的聯系。唐朝末年,朝廷上下,軍閥之間,連年征戰,造成“四海十年人殺盡”(《哭貝韜》),“山中鳥雀***民愁”(《山中對雪》)的悲慘局面,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這個寡婦的生活極其悲慘,即使是這樣,統治階級仍然沒有放過她,即使躲到深山裏去,也逃避不了征徭,統治階級的各種賦稅就象壹張大網,人民根本無法逃避,這種殘酷把已經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推向了更大的深淵。杜荀鶴“山中寡婦”的形象把統治階級吃人的本質揭示得淋漓盡致,渲染了壹種濃郁的悲劇氛圍,使讀者對當時的人民同情之至,對統治者產生巨大的不滿。

由此可見,“知人論世”在詩歌鑒賞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上午的這位教師過於註重詩歌的語言,表達技巧等方面,把“知人論世”放到了壹個很輕的地位上,所以學生難以理解深切理解李後主的感情,也就不足為奇了。

詩歌是最本原而且最本真的藝術,它銘刻著人類的理性與情感,睿智與思索,想象與吶喊,坎坷與坦途。或雄奇壯觀,或哀慟欲絕,或蘊籍風流,或剛烈勇猛,或沖淡平和,或絢麗多姿,或愉悅興奮,或柔情萬種,或睿智明達,或質樸無華,或含蓄婉轉……戰爭風雲,政治興衰,人際遇合,離情別愁,山川風物,民俗演進等等,也壹壹奔湧眼底。這是壹個真正的海洋,但又不止於海洋般空間的博大,還兼有時間的悠遠和想象的無窮。願我們能夠把握正確的方法去真正了解它。

知人論世 : 解讀古詩詞的起點

(浙江省嵊州市教研室 徐 放 312400)

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多為詩人自我形象,或間接地、或多或少地帶有詩人的影子。《孟子·萬章下》中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見,解讀詩歌時如果能夠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和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就能站在詩人的立場上,與詩人為友,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準確地把握詩人的寫作意圖和思想內涵。因此,我們在中學古典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應將知人論世作為解讀古詩詞的起點,以引導學生準確領悟和把握詩情詩境。

壹、了解詩人的生活環境。

《過故人莊》是孟浩然隱居襄陽鹿門山時所寫的壹首田園詩。這首詩題材普通,敘事寫景樸實,語言平淡,然而,“淡極始知花更艷”。我們讀這首詩時,可以感受其內在的韻味,即情趣盎然的田園風光,簡約樸實的田家生活,坦率純真的主客情誼,以及洋溢其間的詩人因政治失意而壹時忘情在農事,忘懷於世事,陶醉於田園的愉悅之情。但如果我們能了解當時襄陽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環境,那麽對此詩的領會便會更親切更深入。張祜曾有過“襄陽屬浩然”之句,因為孟浩然大半輩子歲月在襄陽度過,大多數詩章是在這地方、因這地方、為這地方而寫的。沒有第二個襄陽人比孟浩然更忠於襄陽,更愛襄陽的。他晚年漫遊南北,看過很多名勝,到頭還是“山水觀形勝,襄陽美會稽”。了解了這壹層,我們才可以認識孟浩然其人其詩,也才可以真正領會到《過故人莊》壹詩中詩人確實是在田園中找到了人生的樂趣,因而在盡情歌唱美麗的田園風光和淳樸的田家生活的同時,把自己熱愛田園生活、珍惜人間友誼、追求理想中的社會美的真實感情滲透到字裏行間,並把忘懷名利的超曠怡悅之情蘊藏其中。所以我們讀此詩後會感到興會自然,情味雋永,親切感人,並獲得歷久難忘的印象。

二、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

對詩人生平經歷的了解,往往能使讀者體味其詩作的味外之味。讀杜詩時,應了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強盛逐漸走向衰敗的時期,詩人陷身安祿山叛軍鐵蹄踐踏下的長安,目睹了叛軍的種種倒行逆施,經受了國破家散的痛苦,因此才有了他“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深重嘆息,才有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憂憤感慨。讀蘇詞時,應知道蘇東坡平生經歷的命運打擊與政治風浪,及其樂觀堅韌的稟性,所受禪宗思想的影響,這樣才能充分玩味他經常表現在詩詞中的那壹分性情與學養,才能領會得他“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曠達和“壹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也才能真正懂得他“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的誠摯祝願和“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報國情誌。讀孟郊的《遊子吟》,則可以向學生介紹:孟郊壹生窮愁潦倒,直到五十歲才得到溧陽縣尉的卑微職位,當作者年過半百、終於將壹直默默支持自己的老母親接到溧陽,百感交集,揮筆寫下此詩。這樣,學生將更易理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壹千古傳誦的詩句背後,作者為自己無法報答母親深恩的深深自責。

三、了解詩人的品性修養。

讀詩時,如知詩人之性情,乃至知道其生平交遊,有時便能達到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效果,體會到諸多別趣。如李白《贈汪倫》詩,活脫脫畫出了兩個不拘俗套的人,這就需熟知李白,還應知道與此詩直接相關的汪倫其人。汪倫書信相邀:“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裏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至,他才說:“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萬家酒店。”李白大笑,住了好幾天。故事反映李白與汪倫的性格與交情,詩中未說不必說的餞別場面,不辭而別的李白落落大方,不講客套,踏歌歡送的汪倫既熱情又不流於傷感。“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短短十四字,寫出了兩個樂天派,壹對忘形交。

如果對詩人精神品格有壹個大的把握,則有利於讀者在解讀詩歌時由此及彼生發聯想感悟詩情和詩理。比如,陸遊少有報國之誌,早年參加考試被薦送第壹,但為秦檜所嫉,壹年後殿試便被黜落了;以後又因“力說張浚用兵”北伐,隨北伐的失利而被罷官鄉裏;48歲助宣撫使王炎赴前線,結果不到壹年隨著王炎的調走,又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此後,宦海浮沈,屢遭排擠打擊,人生道路十分坎坷,但詩人堅強的鬥誌始終如壹,深沈的愛國思想至死不衰。“數篇零落從軍作,壹寸淒涼報國心”,在他浩瀚的九千三百多首詩詞中,閃射著愛國主義的奪目光輝。所以,我們從他的《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看到60歲的陸遊獨居孤村但心懷壯誌,不得誌尚不自哀,以至積思成夢,“夜闌臥聽風雨聲,鐵馬冰河入夢來”;從他的《示兒》中看到85歲的陸遊臨終時寫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諄諄教誨子孫不忘北定中原的大事。如果再讀到他的《蔔算子·詠梅》,聯系他壹生的政治遭遇和矢誌不渝的高風亮節,則從“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兩句可見,詞裏所寫的梅花,正是詩人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和高潔品格的化身。

四、了解詩人的創作背景。

讀詩時還應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了解詩人創作的背景,包括當時的時代氛圍、社會習俗甚至寫作的緣起。

在學習唐代邊塞詩的時候,不妨向學生介紹壹下“大唐盛世”的時代氛圍。隨著經濟日興,舟車便捷,文人士子遊學登臨甚眾,因而視野更開闊,胸襟更博大。於是不少文人崇尚軍功,或投筆從戎,或置身幕府,由此出現了大量的邊戰爭題材的作品,並從中表現出這些文人學子建功立業的願望。於是我們不難理解楊炯《從軍行》中“寧為百夫長,勝作壹書生”的意氣風發,也就好懂王之渙《涼州詞》裏“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奔放豪壯的感情及視死如歸的勇氣了。

讀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則須了解古代習俗。重陽節這天人們要舉家外出登高,佩帶茱萸,飲菊花酒,以此消災避疫。“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是詩人設想兄弟們這天在家鄉登高,把茱萸壹壹分插在親人身上,卻因發覺在場的少了我壹人而感到惆悵。此為從對方著筆,說自己對遠方親人的思念。讀孟郊的《登科後》,又須知唐代科考制度。在秋季舉行進士科考試,於下年春天發榜,新進士有雁塔題名、宴集曲江之殊榮。此時牡丹正開,據趙嘏詩說新進士“滿懷春色向人動,遮路亂花迎馬紅”。故“春風得意馬蹄疾,壹日看盡長安花”兩句不是無端誇口。如果再了解了孟郊有兩度下第的歷史,則於詩中狂喜的心情,更能會心。

讀有些詩,還須了解該詩的寫作緣起。如唐代朱慶余的《閨意》(原題《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首詩寫閨情,極富生活氣息,詩中新嫁娘婚後第壹次拜見公婆前的忐忑不安的心理,被描繪得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然原題暗示了作此詩之本事——這是壹首科舉考試前的投獻之作。“洞房昨夜停紅燭”,喜舉進士也;“待曉堂前拜舅姑”,將見主考大人也;“妝罷低聲問夫婿”,以所作詩文請教於名流也;“畫眉深淺入時無”,能否獲主司之賞識也。如果再參讀張水部(張籍)的答詞:“越女新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沈吟。齊紈未是人間貴,壹掏菱歌敵萬金。”將會更覺妙趣橫生。

五、了解詩人的其他作品。

學詩須知人,須盡量顧及作者全人。除了教材中所出現的作品和相關資料,還要了解作者其余的作品,以做到相互印證、比較和補充,否則易以偏概全,不可能達到真知。若論詩歌風格,我們看到李白之飄逸,杜甫之沈郁,白居易之曉暢,李清照之婉約,但同時也應有完整的觀念,才不致於對詩人有片面的理解。以杜詩而言,那些描敘兵戈離亂,表現憂國憂民,風格沈郁頓挫的“詩史”式作品,固然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卻也不乏抒發奮發向上的豪情壯誌之詩,如《望嶽》,也不乏憐愛兒女、充滿人情味的篇章,如那含情脈脈、稍涉香艷的《月夜》,忽略這些就不足以知杜甫。又如學陶淵明詩,若光從教材所選的《飲酒》(結廬在人境)和《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來看詩人,他真是酒徒?他見山愛菊,渾身靜穆,他完全是個隱者?其實他本是關心政治、有強烈是非觀、好惡分明的人。他也有金剛怒目式的作品,《詠荊軻》壹詩就以極大的熱情歌詠荊軻刺秦王的壯舉,在對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將自己對黑暗政治的憤慨之情,赫然托出,寫得筆墨淋漓,慷慨悲壯。朱熹曾評論說:“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壹篇。”此外,陶淵明也是好幾個孩子的慈祥的父親,《責子詩》中說“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誌學,而不愛文藝。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雖然詩題名為責子,其實反映的是親子之情,是感到五個兒子與自己的期望相差較遠時的壹種拳拳愛心。陶淵明甚至還是壹個毫不乏味的情人呢,他在《閑情賦》壹詩中描寫了壹位作者日夜懸想的絕色佳人,幻想與她日夜相處,形影不離,甚至變成各種器物,附著在這美人身上,表現了他對愛情的熱烈追求。

/xkjy/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