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國槐的澆養方法?如何澆養.多長時間壹澆水...

國槐的澆養方法?如何澆養.多長時間壹澆水...

中國民間有壹 俗語 :“門前壹棵槐.不是招寶就是進財” 。在這裏,人們把槐樹譽為招財進寶的吉祥之樹。

中國人將槐樹譽為吉祥的化身,源於首先將它視為神靈的棲息之所。如果 追根溯源,當起源於周朝。在 《太公金匱》 中記 載:“武王問太公曰:天下神來甚眾,恐有試者,何以待之。 ” 太公 說道:“ 請樹槐於王門內,有益者人,無益者距之。”

這裏講的是周武王與姜太公關於祭祀神靈的壹段對話。武王對太公說:天下來的神很多,我們將如何安排他們歇息呢?太公答道:請在王宮門內栽植槐樹,。 社神 就 有 了 棲息之處。

在 《春秋緯·說題辭》 中記 載:“槐木者,虛星之精。” 在這裏又將 槐樹 賦於了 神異的色彩 ,說它是天上精靈的化身 。

在 《漢書·五行誌》 中 記載:“昭帝建始四年,山陰社中大槐樹,吏人伐斷,其夜復自立如故。”可見,槐樹神奇異常。 所以 古代人種槐除了取蔭之外, 還 在於討吉兆,寄期翼。

在 古代 , 人 們 深受“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 將 槐樹的榮枯被視為興衰災祥的征兆。《後漢書·五行誌》載:“靈帝熹五年十月壬午,禦所居殿後槐樹,皆六七圍,自拔倒,樹根在上。”註“臣昭曰:槐是三公之象,貴之也。靈帝受位不德進,貪愚是升,清賢斯黜,槐之倒植,豈以斯乎!”

在這裏 說 的是 漢靈帝時,朝內六七圍粗的大槐樹無故自倒,根豎向上,有人認為槐是三公之象征,現在如此,正和朝廷賢愚不分,黜忠進奸相壹致,東漢大概要亡了。果不其然,不久東漢就被滅亡了。

古人還 將 槐樹 視 為瑞槐。元代乃賢記載,曲阜孔林中有“古槐壹章,枝幹偃蹇 (音簡,原意為跛足) ,膚理若鐫刻篆籀龍鳳,細如絲發,雖善畫者莫能狀其奇巧,……見者鹹加敬愛,因以紀瑞雲。” 由此將 古槐被稱為“瑞槐”, 並 作《孔林瑞槐歌》以贊美。古代人還視槐枝連理為吉祥的象征,《南齊書·祥瑞誌》載:“永明元年五月,木連理。閏月,璇明殿外閣南槐樹連理。”

因為 《周禮·秋官·朝士》說:"面三槐,三公位焉"(見上文)。就是在王宮外種植三棵槐樹,代表司馬、司徒、司空三公。所以"槐鼎"壹詞,被用來指代王之下的最高職位。周人還在朝廷左右各栽9株槐樹,稱為"九棘(棘的原意為酸棗)",以分別朝臣的品位。左九棘,象征公、卿、大夫的品位,群士在其後;右九棘,象征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群吏在其後。

也正是槐被視為“三公”的崇高的政治地位,所以在古代 槐樹 被視 為古代科第吉兆的象征 。據 《三輔黃圖》載:“元始四年(公元前90年)起明堂 (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會及祭祀、慶典、選士、養老、教學等大典,皆在這裏舉行。) 辟雍為博舍三十區,為會市,但列槐樹數百株。諸生朔望會此市 (即夏歷每月的初壹,月亮與太陽同時出沒為朔望,在這壹天學子們便聚集在壹起,像趕集壹樣) ,各持其郡所出物及經書,相與買賣,雍容揖遜。議論槐下,侃侃 誾誾( 即和和悅悅地在壹起盡興交談) ” 。 因此,在漢代長安有“槐市”之稱,是指讀書人聚會、貿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又有“學市”之稱,北周庚信《奉和永豐殿下言誌》有“綠槐垂學市,長楊映直廬”之詩句。唐元稹《學生鼓琴判》亦言:“期青紫於通徑,喜趨槐市;鼓絲桐之逸韻,協暢熏風。”

後 來,還有 以槐借指學宮、學舍。唐武元衡《酬談校書》詩雲:“蓬山高價傳新韻,槐市芳年記盛名。”可以想見唐代長安學宮中的情調。

自唐代開始,科舉考試關乎讀書士子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借此階梯而上,博得三公之位,是他們的最高理想。因此,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試的年頭稱槐秋,舉子赴考稱踏槐,考試的月份稱槐黃。

宋 · 錢易《南部新書》中更有詳細的說明:“長安舉子自六月以後,落第者不出京,謂之過夏。多借靜坊廟院及閑宅居住,作新文章,謂之夏課。亦有十人五人醵率酒噀,請題目於知己,朝達謂之私試。七月後設獻新課,並於諸州府拔解人,為語曰:‘槐花黃,舉子忙’。” 也是 說唐代京城長安,落第的舉子們六月不出京城而閉門苦讀,作新文章,請人出題私試。當槐花泛黃時,就將新作的文章投獻給有關官員以求薦拔。後代的詩人多有吟詠。

遠在南北朝時, 南朝梁元帝《長安道》有詩雲:“雕鞍承赭汗,槐路起紅塵”,說明南朝的道仍以槐路為特色。南朝陳後主《洛陽道》詩:“柳花塵裏暗,槐色露中光。”說明洛陽當時的行道樹也是槐樹。唐代王維《送邱為往唐州》詩:“槐色陰清晝,楊花若暮春”(唐州,今河南省唐縣),唐代鄭谷《感懷投時》詩:“孤吟馬跡拋槐陌,遠夢魚竿擲筆鄉”,詩中的槐色、槐陌都是指行道樹為槐樹。由於唐朝河南各地的行道槐樹十分普遍,才有李公佐所著的《南柯記》,這個故事說,壹個人醉臥在宅旁古槐邊,夢見進入大槐安國,娶公主為妻,做南柯太守20年,生五男二女,享盡榮華富貴,醒來卻是南柯壹夢。這裏所謂南柯國,就是槐樹幹下的蟻穴。 唐 代的 段成己 在 《和楊彥衡見寄之作》 詩中寫道: “幾年奔走趨槐黃,兩腳紅塵驛路長 。 ” 唐·羅鄴《槐花》:“行宮門外陌銅駝,兩畔分栽此最多。欲到清秋近時節,爭開金蕊向關河。”唐·翁承贊《題槐》:“雨中妝點望中黃,勾引蟬聲送夕陽。”

在 北宋 , 黃庭堅 的 《次韻解文將》詩雲:“槐催舉子著花黃,來食邯鄲道上梁。” 蘇軾《次韻曾子開別駕》有“槐街綠暗雨初勻,瑞霧香風滿後塵”的詞句;金代劉著詩“古道陰陰槐樹老,歸鴻杳杳荻花秋”; 南宋範成大《送劉唐卿》詩 中 有“槐黃燈火困豪英,此去書窗得此生”。 陸 遊《初夏閑居紀事》中則有“竹陰槐影有余涼”等名句。

古往今來,在所有詠槐的詩詞歌賦中,當屬 三國時 的三位 著名文人 了。在 王粲 所作的 《槐賦》 中 稱頌 槐樹 道:“惟中堂之奇樹,稟天然之淑姿。超疇畝而登殖,作階庭之華暉。形棉柿以條暢,色采采而鮮明.豐茂葉之幽藹,履中夏而敷榮。既立本於殿省,植根柢其弘深。鳥願棲而投翼,人望庇而披襟。” 在此賦中他 全面高度地概況了槐樹的特點。同時 代的 曹丕也作 了壹首 《槐賦》 ,賦中寫道 :“有大邦之美樹,惟令質之可嘉.托靈根於豐壤,被日月之光華。周長廊而開趾,夾通門而駢羅。承文昌之遂宇,望迎風之曲阿。修幹紛其璀錯,綠葉萋而重陰。上幽藹而雲覆,下莖立而擢心。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鴻雁遊而送節,凱風翔而迎時。天清和而溫潤,氣恬淡以安治。違隆暑而適體。誰謂此之不怡。” 而他的弟弟 曹植 , 在 他所寫的 《槐賦》中 稱頌 槐樹是:“羨良木之華麗,愛獲貴於至尊。憑文昌之華殿,森列峙乎端門,觀朱榱以振條。據文陛而結根。暢沈陰以溥覆,似明後之垂恩。在季春以初茂,踐朱夏而乃繁。覆陽精之炎景,散流耀以增鮮。”

在中國 民間壹直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桐大槐樹,問我老家在哪裏?大槐樹下老鴰窩。”說的 就 是山西移民的歷史。民國《洪洞縣誌》載:“大槐樹在城北廣濟寺左。按《文獻通考》,明洪武、永樂間屢徙山西民於北平、山東、河南等處,樹下為集會之所,傳聞廣濟寺設局置員,發給憑照、川資。因歷久遠,槐樹無存,亦發貢於兵燹。” 這裏 說 的是 元末山西洪洞縣城北廣濟寺旁驛道邊有株“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明初鑒於長年戰亂,中原荒蕪,朝廷多次組織將山西之民移往翼魯豫皖等地。當時洪洞縣人口稠密,地處交通要道,故移民尤多。每次移民多在深秋,官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凡移民,都要集中在這裏登記造冊,“發給憑照、川資”,後由這裏編隊遷送。據說當時明朝官府廣貼告示,欺騙百姓說:“不願遷移者,到大槐樹下集合,須在三日內趕到。願遷移者,可在家等待。”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後,拖家帶口、熙熙攘攘,紛紜趕往古槐樹下。到第三天,大槐樹下聚集了十幾萬人。突然壹大隊官兵包圍了大槐樹下的百姓,壹位官員宣布了大明皇帝的敕命,“凡來大槐樹之下者,壹律遷走。”由於是強迫性移民,所以移民們在這裏登上了離鄉背井的征程,他們拖兒帶女,扶老攜幼,悲傷哭啼,頻頻回首,漸行漸遠,親人的面孔逐漸模糊,只能看見大槐樹和大槐樹上的老鴰窩。因此,大槐樹和老鴰窩就成了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據考證洪洞古大槐樹移民分布在全國11個省市的227個縣。槐樹也就成了移民們懷祖的寄托,所以移民們到達新地建村立莊時,多在村中最顯要的地方,如十字路口、丁字路口或村口種植上壹棵槐樹,以此表達對移民活動的紀念和對故土祖先的懷念之情。隨著時間的流逝,幼槐成了古槐,古槐就成了故鄉、祖先的象征。

據我的父親對我說,我們周姓的祖上也是從 洪洞縣 的大槐樹下遷移到河南省淅川縣的,我們兩只腳上的小腳指甲是雙重的,就是先祖們在遷移時為後代留下的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