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唐代詩人李白會武功嗎?

唐代詩人李白會武功嗎?

是的,妳不妨看壹下這篇文章 李白的武功比他的詩更好 摘要:認為“劍”法比“詩”藝強,這是李白自己的看法;記住了李白的“詩”而忘了李白的“劍”,這是世人的悲哀……

高力士之所以甘於為李白脫靴,恐怕不是佩服李白的“詩”,而是佩服他的“劍”,大有英雄惜英雄之意。

從古到今,人們只知道李白是壹位“鬥酒詩百篇”的偉大詩人,他平生留下900多首詩,篇篇讓人陶醉,句句令人嘆賞,萬口相傳,代不絕響。

須知,李白還是壹位武功高強的劍客!

李白年輕的時候行俠仗義,到處打抱不平,曾親手殺過人。“十步殺壹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妳以為李白的《俠客行》只是寫他所景仰的古時的俠客嗎?不是,是暗寫他自己的經歷。這壹點,當時的人魏顥在編寫李白詩集時就說過:“(李白)少任俠,手刃數人(親手殺死過幾人)”。這壹“手刃數人”的事件,其始末李白和魏顥都語焉不詳,大概是有所顧忌。但李白從不後悔做了這件事:“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俠客行》)。“燕南壯士吳門豪,築中置鉛魚隱刀。感君恩重許君命,太山壹擲輕鴻毛”(《結襪子》)。他自負是把腦袋拎在手上,將生死置之度外的“俠士”、“豪客”!

可以推測,李白25歲時“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絕不是為了考科舉而離開家鄉(他終生沒有參加當時的“高考”),而是因為殺了人,要避避風聲,同時借此機會“橫行”天下,以實現自己成為大俠或者將軍的夢想。

李白最引以為自豪的不是自己的“文才”,而是“劍術”。他在向別人推介自己的特長時曾說:“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明明白白的強調:“文章”非我之長,“劍術”才是我的至愛。他生怕別人會因為他的五短身材而瞧不起他的功夫,解釋性地說:“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王公大人許與義氣!”(《上韓朝宗》)李白身材不夠高大(不足壹米七),但身輕體健,有萬夫不擋之勇!這壹點,史書有記載,《新唐書·文苑傳》就特別指出,李白“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舊唐書》也記載:李白“嘗沈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高力士不是壹般的太監,他是當時武林第壹高手!唐玄宗召其進宮是選他做貼身警衛,有了他,玄宗每夜就可高枕無憂——安全有保障。李白敢於“引足”(伸出腿)讓高力士“脫靴”,既說明他有傲氣,更說明他有武功做底子,憑添了幾分自信。否則,高力士“脫靴”時稍稍做點手腳,李白至少會落個“趾骨骨折”或“脛骨骨裂”之類傷殘。反之,高力士之所以甘於為李白脫靴,恐怕不是佩服李白的“詩”,而是佩服他的“劍”,大有英雄惜英雄之意。當然,高力士畢竟非良善之輩,他吃了這次虧,後來報復李白時也是往死裏整。他居然“摘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之”(《新唐書》)。高力士將李白平時所寫詩句摘錄下來交給楊貴妃,楊貴妃讀了大怒。所以每當玄宗皇帝想提拔、重用李白時,楊貴妃便從中阻攔。李白的什麽詩激怒了楊玉環呢?史未明載,但無非是“殷後亂天紀,楚懷亦已昏”(《古風》)、“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妾薄命》)之類,暗指楊妃是惑亂朝政的妲己、鄭袖,指玄宗為昏憒的商紂王和楚懷王。後來,李白便因此被逐出長安了。可見李白因武功保衛了自己而因文才害了自己!

李白還曾憑武功“逼退餓虎”。傳說李白與好友吳指南行走於山中,突遇猛虎,吳指南驚嚇過度,當場死去。此時李白如逃走,猛虎便會撕食吳指南屍體而不會追趕他。李白為了保全朋友的遺體,竟冒著生命危險與猛虎對峙,最後終以手中劍逼退餓虎。

其實,在唐代,作俠客、作大將是當時年輕人的普遍追求,是壹種人生觀,是太平盛世的時代精神。李白說他“憶昔作少年,結交趙與燕。金羈絡駿馬,錦帶橫龍泉”(《留別廣陵諸公》),“手中電曳倚天劍,直斬長鯨海水開。……功成獻凱見明主,丹青畫像麒麟臺”(《司馬將軍歌》);楊炯說:“寧為百夫長,勝作壹書生”(《從軍行》);李頎說:“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古意》);高適說:“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燕歌行》);岑參說:“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壹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李賀說:“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等等,概莫如是,實風尚所致。所以,李白看重自己的武功而輕視自己的文章,這,壹點也不奇怪。李白壹生曾兩次投軍,壹次是安史亂中,為了平叛保國,他投了永王李璘,結果李璘被肅宗以有擴兵叛亂的野心而收殺,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另壹次是他六十壹歲時,太尉李光弼率兵攻打史朝義(史思明之子),李白又去投軍,結果半路上病重而回,次年就去世了。這也是李白尚武的明證。

當然,李白的詩寫得好,是中國文學史上首屈壹指的“詩仙”,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李白並不是專業詩人,成為所謂“詩人”,不是他的人生目標。那時的人寫詩,就像今天的人寫日記、開博客壹樣,是記述壹種心情,他因此“不小心”就成了詩人。這不是他的本心,他的本心是作俠客,當大將(當然,他也想當宰相,並自負有“入相”之才——另稿再述)。認為“劍”比“詩”好,這是李白自己的看法;記住了他的“詩”而忘了他的“劍”,這是世人的悲哀,當然也是“不幸”中的萬幸……

(摘自作者2006年12月11日在武漢大學的演講《“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李白的詩歌與人格》,2007年6月12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