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送別”的文化內涵
壹、“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別時要折柳相送,這是當時壹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為壹種時尚。
張籍《薊北旅思》:“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周邦彥《蘭陵王》:“柳蔭直,煙裏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從“折盡向南枝”和“柔條過千尺”這樣的詞句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種習俗、時尚存在的普遍性。
送別的地點多在長亭、橋頭或大堤,如周邦彥詞中提到的“隋堤”,還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橋)即是。送別時不僅折柳相送,餞行飲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時還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現成的,幾乎當時有點文化的人都可隨口唱出;詩人們當然更要吟詩賦詞以相贈。在古代詩詞中,我們可以讀到許多與“折柳送別”這種文化習俗相關的作品,可以說這是中國文學史上壹個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觀。如: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2003年高考古詩詞鑒賞題出的就是這首詩。)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楊花”就是柳絮。蘇軾有《楊花詞》)
吳文英《風入松》:“樓前暗綠分攜路,壹絲柳、壹寸柔情。”
詩詞中不僅寫“折柳送別”這種行動,而且,凡是與柳相關的詞語都要拿來抒發分別時的離愁別恨,朋友間的厚意深情。如“柳絲”、“柳枝”、“柳陰”、“柳色”、“煙柳”“柳綿”(又可說成是“柳花”、“楊花”、“柳絮”)、“楊柳”、“折楊柳”、“楊柳春”、“楊柳依依”等等。
“折柳”詩詞中,還有壹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禮部屬官李之問,愛上了都城名妓聶勝瓊。李將回原籍時,聶勝瓊為之送別,飲於蓮花樓,唱了壹首詞,末壹句是:“無計留春住,奈何無計隨君去。”為這,李之問又留下來住了壹個多月。後來因為妻子催促太緊,李不得不悵然離去。不到十天,聶勝瓊寫了壹首《鷓鴣天》,寄給李之問。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裏,回家後被妻子發現。李只得以實相告。李夫人讀了《鷓鴣天》,見其語句清健,非常高興。不但沒有阻止李聶的這段情緣,反而拿出私房錢讓李之問去都城迎娶聶勝瓊。
聶勝瓊《鷓鴣天》: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壹唱陽關後,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二、“折柳”之緣由
分別時為什麽要折柳相送呢?
常見的解釋是,“柳”諧“留”音,贈柳表示留念,壹為不忍分別,二為永不忘懷。但是,這種解釋我們感到很單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別作為壹種非常普遍的文化習俗,恐怕不是壹個“諧音”就能解釋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從另外的角度探求這其中的緣由。如清朝褚人獲在《堅瓠廣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於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壹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願耳。”這種解釋是很合理的。柳樹和其他樹木相比,其特點是“隨地可活”,這正可以拿來祝願遠別的人,到了異地後,隨遇而安,能夠很快地融入當地的人群中,壹切順遂。這壹說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為,這還不是“折柳送別”這種文化習俗的最初緣由。最早的淵源應該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幾句古詩。理由有三:壹是這詩句來自《詩經》,而且是名句,讀書人人人熟悉;二是“楊柳依依”表達了戰士出征前懷家戀土的離情別緒,為後來的的送別詩奠定了文化基調;三是《詩經》作為五經之壹,其深廣的文化傳承作用是不容懷疑的,古人作詩講究“無壹字無來處”,當然來自經典。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楊柳春”改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為不妥。
總之,“折柳送別”應該有“諧音感懷”、“哲理啟迪”、“文化傳承”這樣三個緣由。
三、“折柳”之樂曲
“折柳送別”時,要吹笛,有時還要放聲歌唱,所以,古詩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聯系在壹起,來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與之相關的樂曲有這樣三首:
壹是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的《折楊柳枝》。有壹首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李白《塞下曲》:“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還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聞笛》,這兩首詩中所言“聞折柳”,都應該是《折楊柳枝》這支曲子。
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稱《陽關三疊》。其實原來並不是壹首歌曲,只是王維寫的壹首詩《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來由樂人譜入樂府,當作送別曲,並把末句“西出陽關無故人”反復重疊歌唱,所以稱為《陽關三疊》。這在唐朝是壹首非常流行的送別曲。
三是唐朝的《楊柳枝詞》。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題詠柳,以表達離別之意。劉禹錫就有《楊柳枝詞》九首,其中壹首的內容是:“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據學者王先謙解釋,“楊柳”是柳的壹種,垂楊即垂柳。如李商隱《隋宮》:“於今腐草無瑩火,終古垂楊有暮鴉。”這句中的“垂楊”指的就是隋堤柳。(在古詩詞中,似乎是柳寓生離,楊寓死別,應該是有明確分工的。如白居易《贈盧子蒙》:“聞道鹹陽墳上樹,已抽三丈白楊枝”。聊備壹說。
古代士的含義士是周以來的壹個貴族等級,是貴族的最下層
周代分封制規定貴族有四個等級:天子、諸侯、大夫和士
以上三個等級都有壹定的田產,全國土地歸天子所有,天子封諸侯國給諸侯,諸侯再封邑給大夫,而士不能占有土地,也就是孟子所說的“無恒產”
但是士階層也有自己的貴族尊嚴,佩劍是貴族的標誌,因此無論士有多窮也要佩劍,因為這代表他貴族的尊嚴,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有恒心”
在戰國時代,士階層的地位有所提高,春秋時期壹些居於士階層的大夫家臣就掌有重權,例如孔子時代的陽虎,到了戰國時代,士主要分為幾個類型:文士、武士、辨士和謀士,根據他們的名字就能夠猜出他們的專長
這些士依附在大夫和諸侯身邊,為他們出謀劃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門客,主公為他們提供食宿,他們就要對主公盡忠,但他們絕對不是奴隸,因為他們享有人身自由,如果主公失勢或對他不好,他就可以選擇離開
戰國四公子都有蓄養門客的習慣,經常門下食客三千,信陵郡竊符救趙中的雞鳴狗盜之徒就是士,只要有壹技之長就是士
士後來發展成為農民和小地主
在孔子的學說中,士被賦予了管理國家的重任,孔子認為當時的士是周朝的希望
東漢之後出現的士族已經和周代的士很不壹樣了
士這個階層壹直維持到西漢,韓信的謀士蒯通就是士
詐 古代的含義詐
詐
zhà
〔動〕
(1) (形聲。從言,乍聲。從言,說明與言論有關。本義:欺騙)
(2) 同本義 [blackmail;cheat;swindle]
詐,欺也。——《說文》
詐,偽也。——《爾雅》
匿行曰詐。——《荀子·修身》
有掎挈伺詐。——《荀子·富國》
繁戰之君,不足於詐。——《呂氏春秋·義賞》
無功伐而求榮富,詐也。——《呂氏春秋·務本》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禽獸之變詐。——《聊齋誌異·狼三則》
(3) 又如:詐端(訛詐的理由);詐掯(敲詐勒索);詐哄(欺騙);詐偽(欺騙);詐力(詐術與暴力);詐人(專務詐欺作偽的人)
(4) 假裝;冒充 [feign;pretend]
詐自稱公子。——《史記·陳涉世家》
乃詐稱公子。
詐雲欲降。——《資治通鑒》
(5) 又如:詐酒三分醉(喝酒不多卻裝做醉酒);詐使命(假使節;偽裝的使節);詐允(假裝允諾);詐狂(假裝顛狂);詐死(假裝死去);詐癡不顛(假裝癡呆)
(6) 用語言試探,誘使對方露真情 [sound out]
誰不知道李十太爺是能事的!把我壹詐,就嚇毛了!——《紅樓夢》
(7) 又如:他是拿話詐我
古代宮燈的含義宮燈又稱宮廷花燈,是中國彩燈中最富有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之壹。宮燈始於東漢,盛於隋唐, 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宮燈顧名思義是皇宮中用的燈,主要是些以細木為骨架鑲以絹紗和玻璃,並在外繪以各種圖案的彩繪燈,它以雍容華貴、充滿宮廷氣派而聞名於世。
由於長期為宮廷所用,除去照明外,還要配上精細復雜的裝飾,以顯示帝王的富貴和奢華。正統的宮燈照型為八角、六角、四角型的,各面畫屏圖案內容多為龍鳳呈祥、福壽延年、吉祥如意等。
古代景星的含義景星:大星;德星;瑞星。古謂現於有道之國。
《晉書·天文誌中·瑞星》“景星,如半月,生於晦朔,助月為明。或曰,星大而中空。或曰,有三星,在赤方氣,與青方氣相連,黃星在赤方氣中,亦名德星。”
明 倪元璐《袁節寰(袁可立)大司馬像贊》:“身恃之長城,面望之景星。須眉之謂男子,衣冠之有精理。”壹念之善,景星卿雲;壹念之惡,烈風疾雨!
”商“在古代的含義
古人把宮商角征羽稱為五音。後來再加上變宮、變征形成七個音階。《史記?律書》:“律數:九九八十壹以宮(孟康:‘黃鐘律長九寸,圍九分,以圍乘長,得積八十壹寸。’);三分去壹(減去宮音律數的三分之壹),五十四以為征;三分益壹(增加征音律數的三分之壹),七十二為商;三分去壹(減去商音律數的三分之壹),四十八以為羽;三分益壹(增加羽音律數的三分之壹),六十四以為角。”這七個音階是:
宮商角變征征羽變宮
1 23 4 5 6 7
壹個爭論已久的話題是:十二音律和七聲聲階在中國是獨立發展自成體系的,還是由西方傳入中國的。所謂十二律,是中國古代的律制,律是指音調,比如用十二個長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個音調不同的標準音,用以確定樂音的高低,這十二個標準音就叫做十二律,它相當於現代音樂的十二個調。在壹首樂曲中,我們壹般只使用其中的七個音來構成音階,即所謂七聲音階。公元1780年,傳教士錢德明發表了壹篇論文認為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發明的七聲音階是從中國抄襲的。錢德明的觀點當即遭到了歐洲學者的排斥。法國人沙宛在1898年說,中國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紀由亞歷山大東征軍傳入的。
1962年,李約瑟在他的書中說,音律的知識起源於古巴比倫,然後向東西兩個方向傳播,向東傳入了古中國,向西傳入了古希臘。在沒有考古證據的情況下,人們仿佛默認了這樣壹個說法。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編鐘,這個有關音律起源的爭論,又壹次喧囂開來。因為曾侯乙的雙音編鐘(即在壹個鐘上可以敲出兩個構成三度諧和關系的樂音,這是要有成熟的音樂理論與精湛的制作工藝作為支持的),證實了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的音律知識,已經遠遠超過了同時期的古希臘。這種在短期內所不可能達到的成就,使人們開始懷疑音律從古巴比倫傳入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我們可以把兩個文明古國中音律方面的成就做壹番比較。
從古巴比倫的蘇米爾出土的陶片上,可以看到豎琴與琴師彈撥的圖刻。這些文化遺物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間,很明顯當時的弦樂已經有相當的發展。而多數科技史家認為,和諧音律的認識,最可能源於弦樂。在同時期的中國出現的樂器有笛、陶鐘和陶塤。商代出土的樂器種類開始增多了,但沒有弦樂器的出現。最早的弦樂器,出土於曾侯乙墓,有二十五弦瑟,十弦及五弦器。這些很先進的弦樂器,不是短時期內能形成的,也就是說中國弦樂器的起源,可能會更早,而源於商代的那些有多種發音的樂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測量與分析的。李純壹先生曾對商代不同地區的塤、編磬和編鐘做了系統的研究,結論是,那時可能已具備了標準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樂體系。
古代中國的音律和天文知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十二律是和十二個月對應的。在公元前14世紀的中國,有關閏月的制法已有初步的系統,商代天文學家已經知道利用大小月,用壹年十二個月並設置閏月來協調月相季節的關系。在公元前6世紀以前,中國已經發明了十九年七閏制,並有系統地進行應用。而古巴比倫人掌握十九年七閏制的規律是在公元前5世紀,比中國整整晚了壹個世紀。這從壹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國從古巴比倫學習十二律音樂體系的說法。
另外,中國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為4組,每組7宿,分別與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烏龜蛇幾種動物形象相配,稱作四象或四律、四宮。曾侯乙衣服箱上的二十八個宿名,順時針圍繞著壹個鬥字,這個鬥字代表著北鬥七星。在西方,古巴比倫平面球形圖的出現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1900年潘切斯教授利用大英博物館收集的壹些殘片復原了平面球形星圖。人們對照古巴比倫平面星圖和中國的二十八宿,並沒有壹個直接相對應的含義,由此可以顯示,古中國的天文體系的形成與發展,是獨立生成的,這對十二音律及七聲音階的起源,有壹個值得啟發的參照。
桃在古代的含義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從木,兆聲。本義:果木名)
2. 桃樹 [peach]
桃,桃果也。——《說文》
桃之夭夭。——《詩·周南·桃夭》
園有桃。——《詩·魏風·園有桃》
3. 木名。薔薇科,落葉小喬木。春季開花,花淡紅、粉紅或白色。果實略呈球形,表面有茸毛。如:桃 茢(桃枝編的掃帚。迷信以為鬼畏桃木,用以掃除不祥);桃三李四(桃樹三年結實,李樹四年結實);桃弓葦矢(桃竹制的弓,荻葦做的箭。舊俗用以辟邪);桃印(用桃木刻成的辟邪飾物);桃林(指《桃花源記》中的桃源)
4. 桃子 [peach]
投我以桃。——《詩·大雅·抑》
簡桃核修狹者。——明· 魏學洢《核舟記》
5. 又如:桃來李答(相互饋贈);桃李之饋(送禮,賄賂)
6. 指桃樹開的花 [peach flower]
華如桃李。——《詩·召南·何彼禯矣》
7. 又如:桃花燒賣(面食之壹,開口處呈桃花之狀,類似開口的小籠包子);桃夭之子(比喻像盛開桃花壹樣的才女);桃箋(桃花紙。過去的壹種紙名);桃花(還形容女子容貌);桃片(桃花瓣兒)。又指像桃花壹樣的顏色 ——多用來形容女子的顏面。如:桃夭(紅顏嬌女);桃花人面(形容女子和花都很美);桃夭柳媚(形容女子年輕貌美);桃夭新婦(年少貌美的新婚女子);桃花妝(古代女子盛妝之壹。用胭脂淡抹兩腮);桃花面(女子美如桃花的面容);桃腮(桃腮粉臉。形容女子粉紅色的臉頰)
8. 指形狀像桃的其他果實 [a peach-shaped thing]。如∶棉桃
9. 桃花開放的時令 [spring freshets]。如:桃夭李艷(桃李盛開時節。泛指春日美景);桃汛(桃花盛開時節出現的汛情)
10. 地名。春秋魯邑 [Tao town]。故址在今山東省汶上縣北
古代趙字的含義趙姓,晉國六卿之壹,在《百家姓》排名第壹,發祥地在今山西省。周穆王時的造父是漢族趙姓之始祖,其他趙姓皆出自外族的改姓。
趙姓是壹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中國大陸姓氏人數排行榜上名列第8位,在臺灣省人數名列第43位,總人口約2700萬,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左右,[1]
趙姓著名郡望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陽、金城、潁川、敦煌、酒泉、扶風、新安、平原等11個。堂號除了與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鶴、孝思、萃渙、敬彜、創基等。[2]
姓氏起源
源流壹
“趙”的寫法
漢族趙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現是因為舜帝(姚姓,後代以姚為姓)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顓頊帝孫)為“嬴”,並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雖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趙姓的具體始祖是造父。
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他在桃林壹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有壹次西行至昆侖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裏,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
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韓、魏二卿擊敗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繼而趙敬侯趙襄子聯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因為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同祖先,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稱趙政。秦國公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2]
源流二
源於帝王賜姓或外族改姓。先後匈奴人、女真人、黨項人、鮮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溫後裔避亂於甘肅陜西等地,隨母姓改漢姓趙。[2]
源流三
源於冒姓。歷史上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的情況很多,這在姓氏學上稱之為“冒姓”。趙氏中也有不少這樣的情景。其中多數為:清王朝覆滅後,清官職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壓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復仇,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等滿姓氏者迫於壓力改名換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趙”姓。[2]
“友”在古代的含義友〈名〉
(1) (會意。甲骨文字形,象順著壹個方向的兩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本義:朋友)
(2) 同本義 [friend]
友,同誌為友。——《說文》
君子以朋友講習。——《易·兌》。疏:“同門曰朋,同誌曰友。”
(3) 又如:摯友(親密的朋友);友生(朋友)
(4) 職官名。王官之近臣 [professional officer]
王置師、友、文學各壹人…友者因文王、 仲尼四友之名號。——《晉書》
(5) 又如:友學(職官名。“友”與“文學”的合稱。為輔佐、侍從之官)
(6) 借指兄弟 [brother]。如:友於之誼(兄弟間的情誼);友於(惟孝友於兄弟;兄弟友愛;借指兄弟);友弟(友悌。兄弟相友愛。師長對門生自稱的謙辭)
(7) 同伴,經常在壹塊兒玩的人 [panion]。如:酒友;賭友
(8) 同壹所教會、學校、班級、職業的成員 [member of guild,class,school,profession]。如:教友;校友;工友等
詞性變化
◎ 友〈動〉
(1) 互相合作 [cooperate]
友,有也,相保有也。——《釋名》
(2) 結交,與…為友 [be friend]
瓚深與先主相友。——《三國誌·先主傳》
古之高士,不臣天子,不友諸侯,…——顧炎武《日知錄》
(3) 又如:友其人;友結(結交);友直(與正直的人交朋友);友仁(與仁者交朋友)
(4) 給予幫助或支持 [help]
出人相友。——《孟子·滕文公上》
古代西樓的含義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相見歡>>李煜)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壹剪梅>>李清照)可憐秋,壹簾疏雨暗西樓.(<<殿前歡.對菊自嘆>>張養浩)日暮酒醒人已去,滿天風雨下西樓。(許渾)書上解釋說西樓——僅是個象征性的概念,或指閨房,或指曾經聚會之所,或指孤獨寂寞的居所,或指登高望月懷遠的地點。在詩詞中,西樓多屬泛指,常指傷心地,是排遣憂傷或遙望故國、愛人、友人的處所。但我感覺在方位上是實指,壹定是在西方的,但卻不是同壹事物,應該是泛指.按照中國傳統為房屋建築命名的原則,西樓應該是建在主體建築西邊而樓梯向東的小樓.在古代文學中,西樓常和月的意象聯系在壹起,因為在西邊的方位,是可以很方便看到月亮的,尤其是下沈之月,也就是深夜之月.西樓上的主人,也多半是青年女性,這是因為,在<周易>文化中,西方為兌卦,兌為少女,所以,古人常按風水的原理,將年輕女性住在西樓,這就是天人合壹.月在中國文學中是相思的意象,所以西樓多半和閨思有關,而在西樓方便見到的又是深夜之月,以此可見睹月之人思念之深,無法入眠.而西在五行中為金,於季節為秋,金主蕭殺,秋者為愁.(查找相關的文字後提供)西樓方便見到深夜之月,故寫月夜思人或深夜愁緒都用“西樓”,漸漸的“西樓”在古詩詞中演變成了壹種相思與愁緒的代名詞,就如古詩詞中的“柳枝”代表依依惜別之情壹樣。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