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蘇軾的瀟灑的詩句(蘇東坡瀟灑,孤傲,率性的詩句)

關於蘇軾的瀟灑的詩句(蘇東坡瀟灑,孤傲,率性的詩句)

1.蘇東坡瀟灑,孤傲,率性的詩句

蘇軾的狂,是秉承盛唐遺風的率性之狂,也是詩人之狂。可以說,無狂便無蘇東坡矣,如同沒有狂便沒有李白壹樣。他和李白的不同之處是他不善飲,可是他比善飲之人更懂得酒性,而且越是年長越貪杯中物。他在詩中寫道:“我性不飲只解醉,正如春風弄群卉。”(《戲書》)又說:“少年多病怯杯觴,老去方知此味長。”(《次韻樂著作送酒》)故蘇軾的狂,大體與酒狂無關,但借酒壯膽、增加豪氣的想法,他未必沒有。請看下面詩句:“無多酌我君須聽,醉後飆狂膽滿軀。”(《和謝生二首》之二)“孤村野店亦何有,欲發狂言須鬥酒。”(《鐵溝行贈喬太博》)不過他也很矛盾,乘酒興而放言固然痛快,過後想起來自己未免也感到可怕,所以詩中坦承:“飲中真味老更濃,醉裏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

事實上,他的多次得罪,壹貶再貶,還不是由於“狂言”和“真味”?而且主要是“真味”。他的那首有名的《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可謂飽含辛酸的自嘲。此詩的另壹版本作“目若新生之犢,心如不系之舟。要問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崖州”,更能彰顯東坡的自由心性。

2.瀟灑樂觀的蘇軾

蘇軾畫像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

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壹,豪放派詞人代表。

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壹。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壹;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品讀蘇軾《赤壁賦》:何來洞簫起悲音? 中國國學網讀蘇軾的《赤壁賦》是壹種美的享受。那富於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那極具形象化的精妙說理,那整散結合、舒卷自如的絕妙辭章,真如萬斛泉水,噴薄而出,汩汩滔滔,壹瀉千裏。

讀之,如食美味,飲醇醒醪,整個身心都沈醉於如詩如畫的優美意境中,“羽化而登仙”了。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正當主客月夜泛舟,把酒頌詩,倍感歡樂之際,客人的洞蕭卻突然發出了與這歡樂氣氛極不和諧的悲涼之音。

這悲音究竟從何而來?由“倚歌而和之”壹句可知,這充當伴奏角色的客人的悲音是應和主人的歌聲而發出的,因而弄懂主人“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壹方”壹句的含意,當是理清該文意脈的關鍵。這兩句的字面意思是:多麽廣闊啊我的胸懷,我思念的美人啊在遙遠的天邊!這裏的“美人”當指作者思慕的明君賢才。

要想弄懂其深層含意,必須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特征和他的身世遭遇。北宋是我國歷史上國勢極弱的封建王朝,西北方的遼夏經常大舉入侵,嚴重地威脅著國家的安全。

因此,禦敵安邊,振興宋室便成了時代的重大課題、人民的強烈願望。蘇軾的父親曾寫過《六國論》,擊中了宋王朝賂敵的要害。

在時代的影響和父親的熏陶下,蘇軾懷著熾熱的愛國心和強烈的使命感,在《制策》、《教戰守策》、《登州召還水軍狀》等大量的給皇帝的上書中,提出過壹系列禦敵安邦的政見。在《和子由苦寒見贈》、《江城子密州出獵》等詩詞中,寫下“何時逐汝去,與虜試周旋”“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古人認為天狼星主戰,這裏借指西北方遼夏的侵略)的詩句,表達了他要親自躍馬疆場、揮戈殺敵的願望。

然而他的禦敵安邦之策非但未被君王采納,而且連自己也在“烏臺詩案”中被政敵羅織罪名,投入牢獄。出獄後,被貶黃州,做了團練副使。

雖遭此屈辱,他卻仍然念念不忘邊事,“雖廢棄未敢忘為國慮也”(《與滕達道書》)。就在蘇軾寫《赤壁賦》的前壹年,即元豐四年(1081年),宋廷五路伐夏戰役遭到慘敗,損兵折將近三十萬,這對壹直抱著扭轉來室積弱局面願望的蘇軾來說,無疑是壹個沈重的打擊,邊患日殷,國事不堪,自身又遭“廢棄”,他心中這個苦悶啊,可就茫無邊際了。

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來遊赤壁,以排遣內心的苦悶。他與客乘清風,浴明月,泛舟大江,飄飄欲仙,確也得到了片刻的逍遙。

但他絕不會像躬逢盛世的李白那樣縱情於山水,沈醉於自然;也不會像喜獲殊榮的孟郊那樣春風得意,忘乎所以。對於憂國傷己的蘇軾來說,他的快樂只能是短暫而無法長久的;只能是適度而不能恣情的。

因而當他“飲酒樂甚”的時候,就難免觸發到內心深處的隱痛,從而發出了“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壹方”的哀嘆。請註意“樂甚”的這個“甚”字非常重要,正是這個“甚”才引出了下文的“悲”,樂極生悲!客為知己,當然理解蘇軾的苦衷,便用嗚嗚咽咽的蕭聲強化了蘇軾的悲痛。

“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其順序應理解為“如慕如怨,如泣如訴”只是為了音韻的和諧、流暢,才作了如是之變更)。思“慕”名人,反遭廢棄,產生“怨”懟,既而哭“泣”、“訴”說,悲哀逐步加深、加濃,彌漫大江,使藏在深水中的蛟龍為之起舞,孤舟中的寡婦因之哭泣。

在這裏作者用濃重的筆墨極力渲染自己忠君用世而不可得,思慕英雄而不能見的悲痛心情。行文至此,有人會問,這不是客之洞蕭發出的悲音嗎?怎麽和蘇軾攪在壹起了呢?我想這裏的“客”應看作是虛化了的蘇軾自我,下文的主客問答實際上是蘇軾自我的思想矛盾與鬥爭。

在他同時期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裏,因期盼當代有壹個像周郎壹樣能夠發動壹場以弱勝強的戰爭,從而扭轉宋朝衰頹局面的英雄人物而不可得,自己“早生華發”而不被用,因而發出了“人生如夢”的悲嘆。在《赤壁賦》裏,蘇軾感情更為低沈。

當年在這千裏江面上聲威大振、不可壹世的曹孟德不是早已灰飛煙滅了無蹤跡了嗎?什麽英雄業績,什麽文治武功,不過是過眼煙雲而已。長江悠悠,無窮無盡;人生短促,渺小可悲。

這裏的蘇軾幾乎要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了。但是,把忠君用世作為自己人生信條的蘇軾,絕不會從此就消極頹唐,壹蹶不振。

在回答客的話語中,仍然扣住上文的水與月,通過辯證分析,得出“物與我皆無盡也”的結論。“無盡”者,永恒也。

因此,大可不必發出人生苦短的哀嘆,且去享受這月明江闊的自然美吧。於是,文章便在歡樂中結尾了。

在逆境中保持曠。

3.瀟灑樂觀的蘇軾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壹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茍非吾之所有,雖壹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適。

"——摘自《赤壁賦》素材評析 《赤壁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選文中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

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壹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壹,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壹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托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

適用話題 在為人上,蘇軾在幾乎喪命的逆境中保持堅貞氣節和獨立人格,決不隨波逐流;在為官上,蘇軾堅持為官壹地,造福壹方;在人生態度上,蘇軾即使在身處絕境時,也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追求……。這些性格特點適合話題 "豐碑"、"談意氣"、"沈穩與靈動"、"高潔與誌氣"等。

答案補充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達;他的豁達造就了他的風雨無阻,“風雨任平生”的壹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壹的蘇東坡。

蘇軾壹生風雨,壹生坎坷,然而,無論他走到哪裏,他的名字就響徹在那裏的天空中,響徹在那裏的人們的心坎上。 他的“壹蓑風雨任平生”道盡了千古的真理,讓人懂得用開朗、寬容、闊達的心去面對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和物;讓人知道用感激、豁達的心境去挑戰我們的人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了多少英雄豪傑。我們的蘇軾站在曾經是三國人物競風流的赤壁面前,像壹個關西大漢,手持鐵板,大聲高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人生如夢,壹樽還酹江月”。

這是他歷經風雨後的坦然,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用美酒來面對如畫江山,如夢人生。

答案補充 古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麗的西湖承載了多少中國文人的夢,蘇軾雖被貶至此,然而他沒有悲愴,沒有哭天地,沒有憤憤不平,風雨任平生。

他懂得了“為官壹任,造福壹方”的簡單的道理。於是,壹道蘇堤便橫臥西湖。

他要讓西湖儲藏的心靈,淹沒掉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憂傷。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做嶺南人。”

這是他被貶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詩。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場的汙垢。

他寧願壹輩子做壹個普通的嶺南人,每天嘗盡甜美的荔枝。妳看,這是壹個何等豁達的心境,官場的風雨,生活的風雨均無法阻擋他心靈的前行。

他要讓他的壹生過得甜美、豁達。 《明月幾時有》壹詞道盡了詩人在外想念家人的心境。

“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然而他也沒有因此悲傷嘆息,對生活失去勇氣,失去信心。他讓天上的明月傳達自己對遠在千裏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

壹句“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不僅讓他的風雨的壹生得以升華,而且撫慰了多少中國人思鄉思人的心靈。這個時候,他把豁達的心交給了飽懷思念之情的人們。

他要告訴他們——生活的風雨摧不倒我們,我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