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繁榮的宋元文化宋元文化繁榮的表現

繁榮的宋元文化宋元文化繁榮的表現

繁榮的宋元文化

〖課程標準〗

說出《史記》《資治通鑒》的作者和體例。

以唐詩、宋詞和明清小說為例,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資治通鑒》的作者和體例,並能識別《史記》和《資治通鑒》兩部史書的不同體例。 通過對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及其代表作的學習,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

通過對關漢卿及《竇娥冤》的學習,了解我國戲劇藝術的發展。

過程和方法

對優秀宋詞作品進行搜集、分析和朗誦,培養動手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對作品的鑒賞能力。 對照《史記》和《資治通鑒》兩部史書的不同體例,明確紀傳體和編年體兩類史書的編撰特點,初步培養比較問題的能力。

利用教材中的插圖講述《竇娥冤》的故事,培養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增強對元代戲劇藝術的了解。

對北宋時期郫縣詩人張俞的學習,培養主動探究和橫向比較獲取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宋元文化的繁榮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這壹時期史學和文學藝術的高度發展,留給後人的不僅是壹筆寶貴的藝術財富,也是壹筆難得的精神財富,如司馬光嚴謹治學的精神、李清照和辛棄疾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關漢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結和張俞從小胸懷大誌、壹生愛國的優秀品質等。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資治通鑒》、宋詞,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難點 如何調動學生積極廣泛地參與學習。

〖教學準備〗

教材分析

本課是壹節文化課。重點是讓學生知道《資治通鑒》、宋詞,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人的代表作品;了解關漢卿,從而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

教學設計 理念和針對性

通過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方式以及飽含深情的朗誦來感知中華民族燦爛而豐富的文化,培養學生的積極參與能力和合作能力;通過訪問、調查、查閱資料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精神,領略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通過對古代文化名人及張俞的學習,培養學生堅強的意誌,塑造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

該教學設計適合於學生有預習的習慣和能力,有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班集體。 教師準備

自制投影片,準備音樂錄音帶。

學生準備

將全班分為四組:第壹組搜集蘇軾生平資料和作品,第二組搜集李清照的生平資料和代表作品,第三組搜集辛棄疾的生平資料和代表作品,第四組搜集宋代其他名人的代表作品。

全班同學預習本課內容,作如下安排:

1.比較《史記》和《資治通鑒》的異同。

2.熟悉壹下《竇娥冤》的故事。

〖板書設計〗

第16課 繁榮的宋元文化

壹、意境悠遠的宋詞

1.蘇軾(北宋) 豪放派 《念奴嬌?赤壁懷古》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2.李清照(兩宋之交) 婉約派 《如夢令?昨夜風疏雨驟》 《聲聲慢?尋尋覓覓》

3.辛棄疾(南宋) 豪放派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

二、“感天動地”的元雜劇

元雜劇 散曲合稱元曲 關漢卿 《竇娥冤》

三、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北宋 我國第壹部編年體通史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錄音機放《明月幾時有》這首歌曲,在聽的過程中看課文中的框題,結合老師提問進入新課。 (設計思路:在壹開始上課時放歌曲,學生有壹種輕松感、親切感。因為這首歌大部分同學比較熟悉,但老師為什麽要放這首歌?則大多數同學並不知道。這樣使學生產生疑問,在疑問中迫切要求老師給出答案,從而引出下面兩個問題)

教師提問:框題中介紹了本課要講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學生回答略。

(設計思路:通過這個問題的提出,使學生對本課內容有壹個粗略的了解,但又不具體。引起學生好奇心和進壹步探究知識的欲望)

教師設問:請同學猜壹猜這首歌曲的歌名叫什麽?這首歌的詞作者是誰?詞的意思是什麽? 學生回答略。

(設計思路:在學生猜這兩個問題時,第壹個問題可能比較好回答,但後面兩個問題,可能很多同學不能猜出正確答案,或表述不準確。這時,老師要特別註意,任何壹位同學在發言時,都要給予鼓勵。要允許學生犯錯誤,更要鼓勵學生自己改正錯誤,使學生保持壹種積極的學習狀態)

教師小結:這首歌叫《明月幾時有》,詞作者是蘇軾。蘇軾是北宋著名的詞人。詞,就是由於樂曲的不斷發展,原來的詩歌已經不適合歌唱。為了便於歌唱,人們就按樂曲的節拍來填寫長短句參差的歌詞,這就是詞。但詞的意思絕不僅是歌詞。同時提出,在兩宋時期,湧現出許多傑出的詞人和膾炙人口的名篇和佳句。

壹、意境悠遠的宋詞

提示:

1.前三組同學分別由壹位同學介紹詞人的生平,壹位同學介紹主要作品,學生自由申請朗誦名篇。

2.第四組介紹主要詞人的代表作品並朗誦自己最喜歡的壹首詞。或由老師提供壹首詞作為朗誦內容。

3.在學生朗誦時用投影儀投出該首詞(學生自選的作品除外)。要求:學生在介紹詞人生平時要言簡意賅。朗誦作品時要飽含深情。在適當的時候,老師也可以做示範,由學生評價。

(設計思路:這部分內容由學生搜集整理,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搜集準確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合作能力。由於學生花費了壹定的時間搜集整理材料,他們迫切需要把成果展示給大家,希望得到大家的認可或贊揚。再加上四個小組之間的競爭,更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通過學生的搜集、欣賞、朗誦前面三位代表人物的作品,請學生思考。

教師提問:這三位人物的詞各有什麽風格?

學生回答略。

(設計思路:通過學生積極發言,老師在肯定學生發言的基礎上進行總結:蘇軾、李清照和辛棄

疾是兩宋時期成就最高、對後代影響最大的詞人。他們造就了兩類不同風格的詞風。豪放派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他們的作品氣勢豪邁、氣度恢宏、樂觀放達、清曠飄逸。心像天地壹樣能容萬事萬物,不管人世間如何變幻,都能泰然處之。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兩宋之交的李清照,作品富於真情,情調傷感。總體上講,他們的作品主要反映了國家興衰的歷史和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註:在分析這三位人物的詞風時,壹定要找出句子做為例子,絕對不能作空洞的講解。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領會兩大詞風的特點。同時向學生說明,在兩宋時期,出現了壹千多位詞人,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和佳句。希望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品味意境悠遠的宋詞)

二、“感天動地”的元雜劇

教師提問:詞是兩宋時期文化方面最重要的成就,而元代最重要的文化成就是什麽?

學生回答略。

(設計思路:通過提問,老師就很自然地過渡到新的教學內容上。並向學生簡單介紹元雜劇:到元代,興起了壹種新的文學藝術――元曲。元曲是元雜劇和散曲的合稱。元曲與詩歌是完全不同的,它直抒胸臆而不曲折隱晦,壹般采用民間俗語而不用文縐縐的話語,敘述那些大家知道的而不說那些生僻晦澀的東西,要讓平民百姓都能看懂聽懂。因而,元雜劇廣受人民的喜愛,也因此走向鼎盛) 教師提問:元雜劇的主要角色有哪些?

學生回答略。

(設計思路:通過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使學生對元雜劇這種戲曲藝術能簡單了解。同時老師也簡單介紹戲曲藝術的發展,壹方面擴展了學生的視野,同時也巧妙地完成了“每課壹得”的內容) 教師提問:元雜劇的代表作品是什麽?作者是誰?哪壹位同學能簡單介紹壹下這部作品的主要內容?

(設計思路:通過學生的回答和講述,不僅達到了成果***享,領略了關漢卿同情人民,主張伸冤復仇的願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學習關漢卿的優秀品質)

三、司馬光與《資治通鑒》

教師講述:宋元時期,不僅在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史學方面的成就也非常高。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本目正文部分的內容,然後提出與這個標題有關的問題。同學們提出問題先由同學們自己回答,然後由老師回答。如果我們都不能回答,課後我們***同尋求答案。

學生提問略。

學生回答略。

教師回答略。

(教學設計:在師生相互活動的過程中比較《史記》和《資治通鑒》。學生在比較過程中,可能比較的項目較多,老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這樣能進壹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比較能力。同時,老師也要進行適當的取舍,使學生能在課堂上掌握課標要求的內容。並用投影儀把比較的結果投射到屏幕上。比較的項目主要有作者、體例、記述的歷史時期、所用時間等。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老師要簡明扼要地介紹《資治通鑒》名稱的來歷和意義,使學生理解這部巨著的歷史價值)

教師講述:請同學們閱讀小字部分的內容,結合上冊司馬遷的事跡,談談自己的體會。 學生回答略。

(設計思路:通過學生的回答,使學生認識到,司馬遷正是擁有豐富的社會經歷和歷史知識,勇於戰勝各種困難,才完成《史記》的;而司馬光也正是從小養成了勤奮好學的習慣,加上嚴謹治學的精神,才完成《資治通鑒》的。從而讓學生樹立為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而刻苦學習的信念)

四、張俞和《蠶婦》

教師引入:下面我給同學們朗誦壹首詩。(內容略)

老師先朗讀這首詩,然後老師向學生提出問題。由於學生對這首詩比較熟悉,但對張俞卻不了解。通過老師的簡單介紹,使學生明白,北宋時期,郫縣也有壹位成就卓著的詩人。這樣,在學生急切地

想展示自己收集的成果。然後教師順勢引入下壹步。

教師提問:同學們,妳們收集的兩宋時期郫縣文化名人有哪些?他們的主要成就是什麽? 學生回答略。

(設計思路:通過學生的活動,培養學生收集、整理知識的能力,使學生明白,郫縣也是人傑地靈的地方,以此來激勵學生從小努力學習,長大後成為國家的棟梁)

本課總結

主要學習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1)宋詞,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及其代表作品;

(2)關漢卿《竇娥冤》;

(3)司馬光《資治通鑒》。

另外,回顧了張俞及《蠶婦》。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還使學生進壹步掌握了獲取知識的方法:訪問法、調查法、搜集資料法、比較法。同時,也使學生獲得了壹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既體驗了學習是壹種愉快的合作,又知道從小要樹立嚴謹治學的精神和勤奮好學的學習習慣,還要有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和關心人民疾苦的實際行動。

學生鞏固

老師放歌曲《明月幾時有》。在聽歌鞏固的過程中,老師把板書中的壹部分重要內容擦掉,同時用投影儀投出板書內容。在關掉投影儀後,由學生重新補上完整的板書。

(設計思路:檢驗學生是否能達到課標的要求)

教師宣布下次活動課的內容:

請妳為妳最喜歡的宋詞譜曲,或為這首詞選壹首合適的曲子,但要註意詞的風格。下次活動課時進行表演。

〖教案點評〗

本課的教學設計,首先,擺脫了舊有的教學模式和觀念,克服以往老師講、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其次,給學生創設了壹個自由探索和發揮的空間,形成了壹種平等和諧和興趣盎然的教學氛圍,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樂學、樂思;再次,以課程標準為本,合理利用教材而又不囿於教材,並恰當地利用當地寶貴的歷史資源,使學生有壹種親切感和自豪感。

註重對學生多種學習方式的培養,教學中運用了訪問、調查、查資料、比較等方法;同時註重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

註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歷史知道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從小養成壹種優良的品質,為成為新時代的優秀公民打下基礎。

總之,該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課改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