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而創作的懷古抒情之作。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覺得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優美。“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
全詩如下: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譯文如下: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來悠遊,鳳去臺空只有江水依舊東流。
吳宮鮮花芳草埋著荒涼小徑,晉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雲霧中隱現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鷺洲分成兩條河流。
總有奸臣當道猶如浮雲遮日,長安望不見心中郁悶長懷愁。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登金陵鳳凰臺》是李白集中為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之壹。此詩壹說是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作者奉命“賜金還山”,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壹說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
作品賞析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首先在於其中所回蕩著的那種充沛、渾厚之氣。氣原本是壹個哲學上的概念,從先秦時代起就被廣泛運用。隨著魏晉時期的曹丕以氣論文,氣也就被當做壹個重要的內容而在許多的藝術門類裏加以運用。
雖然,論者對氣的理解、認識不完全相同,但對所含蘊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與藝術情調,又都壹致認同。《登金陵鳳凰臺》中明顯地充溢著壹股渾厚博大之氣,它使李白觀古閱今,統攬四海於壹瞬之間,且超然物外,揮灑自如。
百度百科——登金陵鳳凰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