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乃健
前言
中、西文化存在許多明顯的差異,其中最重大的差別之壹,是西方哲學認
為天人相分與物我相爭。工業革命與現代科技文明壹再強調:人類與大自
然的鬥爭過程中,人類必須應用智慧去控制、改革、駕馭自然。西方學者
中甚至有人認為:自然除了受人類奴役之外,別無其他存在的理由。中華
文化恰恰相反。中國傳統思想非常重視大自然,因此中國哲學宣揚尊天敬
地與天人合壹。自從新石器時代的先民逐漸由狩獵轉向農耕,中華民族在
日常生活中盡力持續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中國人相信順應天時,適
應地利,與大自然相互配合、協調,遵循大自然的節奏過日子,才可以歷
經逆變,仍能克服萬難,生生不息。老子道德經25章裏,明確地闡釋這個
哲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強調人類應該舍棄
與大自然抗衡的想法,剔除妄自尊大的心態,忘卻形骸,回歸大自然的本
源世界,將精神放乎大自然之中,融通物我為壹。邵毅平認為中西文化對
於自然意識存有壹個很顯著的差異:
在西方人眼裏,大自然只是科學與體育的對象,本身沒有生命與靈魂;然
而,在中國人眼中,大自然是文學與繪畫的對象,大自然本身處處展現生
命的脈搏與律動。(1)
“道法自然”的哲學,孕育了中國文人對大自然山水的審美能力,形成了
以山水為詠贊對象的文章與詩詞。“道法自然”也啟發了中國文人對於理
想社會的追尋,對於順乎自然,歸真反璞的生活無限向往。(2)
砂勞越詩人田思,深受中華文化的薰陶,視人生為自然的壹部分,橫亙於
心靈深處的大自然,也形成了詩歌創作的靈感泉源。朱立立在評析田思的
詩作時,曾經形象地指出:田思對故鄉、對祖國、對大自然的熱愛,猶如
永恒波動的海潮。(3 )
田思的詩作強調將個人的小我與群體的大我相融合,主張詩人是在俗世中
尋找自我的真實,在大我中尋找小我的價值,在大自然中尋找人與環境的
和諧。(4)田思在描繪大自然千姿百態的藝術創作過程中, 不僅是大自
然的觀察者,而且還是大自然真?的朋友,他恬淡怡然地深入其中,以敏
銳的視覺,探索莊子深蘊於胸懷中那壹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自然境
界,並且將他窺探自然之後獲取的心得,亦即藝術中的大巧之拙,以樸素
流暢的詩篇呈現出來,情意輝映,喚起***鳴。
剪貼虹彩來畫夢
香港已故名詩人何達曾經說過: 大自然的懷抱裏, 絕大部分是粗心的愛
人。他們只知道大自然美麗、動人,然而他們卻從來不肯用心去凝視大自
然的壹舉壹動和壹顰壹笑,他們也從來不曾察覺,她的耳邊還有壹個可愛
的小痣; 他們也完全沒有發現她午睡的當兒, 睫毛常常輕微地顫動。因
此,很多歌頌大自然的詩,往往千篇壹律,人雲亦雲。不過,大自然也有
壹些細心的戀人,長期以滿腔熱情向大自然奉獻自己的靈魂,田思就是壹
位勇於以赤子之誠,向大自然坦率裸露心靈的詩人。《給我壹片天空》這
本詩集裏,田思靈巧地應用自己獨創的詩歌語言,自己匠心獨運所塑造的
意象,從自己獨特的審美視角,將內心對大自然的深情與思慕,生動活潑
地烘托出來。 例如:閃現於〈詩癡〉這首短詩裏的女兒們, 在田思的筆
下,歡愉地在沙灘“擷浪花 ”;舒展於〈墻上的聲音〉 這首詩裏的萬年
青與長春藤,懂得“側耳凝聽”,以及“攀住陽光翹望”,因為這些優雅
的植物“都愛這面墻上古典的聲音”。(墻上貼著田思以毛筆書寫用來給
女兒吟唱的唐詩)。邁入〈妳坐在田塍上讀詩〉的氛圍裏,讀者可以伴隨
著詩人壹塊兒“走入壹片銀色的蛙鳴”,***同觀賞“月光掀開詩卷”。(
這片月光不知是不是來自盛唐的月亮?)在田思眼中,那曾給桃李以春風
化雨, 而今不幸病危的摯友,進入詩裏就幻化為 “坐輪椅的雲”。(那
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喜雨,為大地帶來的無限綠意與生機,
皆來自這朵雲的恩賜)。摯友無私奉獻,為了作育下壹代而耗盡青春,到
了中年因病倒而“拋錨”於輪椅上,像泰戈爾《飛鳥集》中的秋雲壹樣,
雖然“空空的不負載雨水?然而在稻穗成熟的水田裏?處處可以見到秋雲
的充 實。”(5)
田思在〈給我壹片天空〉這首詩裏,以乳白、蔚藍、金黃和紫色來形容天
空,以及象征生命中四個風采各異的成長過程。詩中最傳神與含義深遠的
是第四節:
給我壹片天空
壹片成熟的紫色天空
別讓酸雨淋濕了我的夢
別讓煙霧 遮蔽了我的真誠
別叫我內心天然的熱 帶雨林
讓位給壹棟棟冷漠的洋灰鋼骨
我把睿智沏成壹壺龍井
我把哲 思梳成壹株銀柳
我平和的心曲通過壹 管牧笛
悠悠地回蕩在晚風夕照裏(6)
田思這首詩,使我不期然想起1970年壹 群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年輕人,為了
推展“拯救我們的地球”這個環保活動而高舉的壹則標語 :“上帝雖然還
未死亡,然而在地球上已被嚴重汙染”。在地球上, 任何生物都必須依靠
生態領域(Ecosphere)來存活與繁衍。如果生態環境的結構受到破壞而瓦
解,那麽生存其間的生物, 都會在瓦解的過程中崩潰與滅亡。田思目睹人
類的文明邁入科技高度發展的階段(成熟的紫色天空)之後 ,內心反而被
貪、嗔、癡、慢完全彌漫,竟然對本身所依存的生態領域漫不經心。 人類
瘋狂地襲擊與掠奪富饒的大地之後,還認為這壹切劣行皆理所當然。 田思
對大自然中的資源受到毫無節制的揮霍與浪費感到痛心疾首, 因此以激昂
的詩行向全人類呼喚: 勿讓利潤掛帥的發展計劃, 破壞生態領域中的空
氣、 水源和土壤。 臺灣的商禽也寫過壹篇以天空為主題的詩 〈逃亡的天
空〉,其中前五行含蓄地勾勒出死亡的陰影 :“死者的臉是無人壹見的沼
澤荒原中的 沼澤是部分天空的逃亡遁走的天空是滿溢的玫瑰溢出的玫瑰是
不曾降落的雪未降的雪是脈管中的眼淚。 ”當人類生存的環境受到徹底的
破壞,當酸雨和煙霧令森林裏的樹木消失, 並且造成大都會裏的建築設施
破爛不堪, 經過硫酸與硝酸溶入而變質的雨和雪, 都凝聚成脈管中的淚
滴。到了那個時候,人類將噬臍莫及,唯有靜候逐漸趨近的死亡。
檢視血跡斑斑的創痕
有壹位生態學家說過壹番語重心長的話: “如果沒有發生核子戰爭, 那
麽,能夠造成人類滅亡的災禍,將不是彗星或者小行星撞擊 地球,而是環
境汙染引發的生態失衡。 ”面對著傷痕累累的的大地,以及慘不忍睹的殺
戮, 田思決定以熱血奔騰的詩,為許許多多無辜地被貪婪的人類殘暴殺害
的生命提出強烈的控訴 。〈地球是壹只大海豹〉,就是壹個鮮明的例子。
田思觀看了獵殺海豹的錄影帶,胸中澎湃 著對大地眾生的悲憫。他由海豹
的毛皮聯想到覆蓋大地的植被, 於是 以形象的詩行來刻畫沾滿血跡的罪
行:
誰說不是呢
地球就是壹只大海豹
它被剝去壹層綠色 外衣
只為了滿足野心家們膨脹的欲望
還要榨取皮層下的石油
去亢奮 那些肆意蹂躪處女林的機器(7)
……
海豹因為毛皮可以縫制高貴的裘衣而慘 遭殺害,森林因為昂貴的木材而受
到濫伐。失去了外皮,海豹無法生存;同樣的,失去了綠 林,大地將因為
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山崖塌陷、 洪水泛濫等等人為災害而面臨絕境,最
終萬劫不復。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狂妄自大, 以為天地皆為他而設,造
物允許他憑藉自己的喜惡, 對自然予取予求,對其他生物任意暴虐摧殘。
強烈的我執令人類忘卻了古訓: 暴殄天物,將受天譴;自我膨脹,無異自
取滅亡。田思於字裏行間含蓄地昭示: 當大自然中的珍貴資源被人類揮霍
耗盡之後, 貪得無厭的人將驀然驚覺,他們的世界,宛若“轉動著的地球
儀 ”, 被高貴的淑女以“純白幼海豹毛皮縫制的裘衣” 順手披蓋其上之
後,開始天旋地轉,而 “整個地球仿佛在海豹皮下簌簌顫抖”!
馬六甲海峽中的壹只小海豚,由於海洋環 境受到幹擾與汙染,結果迷失了
方向, 被海浪沖上柔佛州的沙灘, 經過曝曬,饑渴而死。 田思寫了〈豚
殤〉,來哀悼這只“躍不過命運中最後的高欄”的海豚:
……
默默地
默默地閣下瞳孔中殘餘的蔚藍
世紀末的風吹著葬歌
葬妳於坦露 的海灘
如壹座小小的墳(8)
世界上許多沿海地區的港灣與河口,現在已受 到高度的環境汙染,海洋生
物正面臨嚴重的威
脅。最明顯的例子,是日本的瀨戶內海,北歐 的波羅得海,美國紐約州的
豐德裏灣。生物學家發現:地中海正慢慢死亡,那裏的貝類,只 有百分之
三可以食用。(9)“瞳孔中殘餘的蔚藍”象征地球上未受汙染的凈水已日
漸萎縮 ,當凈水完全消失之後,人類的未來肯定會荒涼如豚屍在沙灘上拱
起的“壹座小小的墳”。
海洋汙染的主要根源,是大規模工業 化的生產方式,制造了大量廢料、汙
水、洗滌劑與其他化學品,加上現代農耕所應用的殺蟲 劑、殺草劑以及化
學肥料等,都以海洋作為匯聚點, 結果這些汙染物將四周被陸續地包圍的
內海變成垃圾桶。海水的含氧量在高汙染區內, 已降低到海洋生物無法生
存的水平。英國和 西班牙的海洋科學家報告:1990年地中海有近萬頭海豚
因汙染而死亡。解剖發現,海豚屍體 內含有極高劑量的多氯聯苯和碳氫化
合物。海豚吸收了多種汙染物之後,降低了抗病能力, 最終受到病原微生
物感染而大量死亡。(10) 很多生態學家深信,海洋如果繼續被汙染,地
球上大部分的生物將窒息死亡。 余光中在〈許願〉中曾經激越的呼喚:“
讓所有的魚都恢復 自由?回到純凈的河川?不再怕骯臟的下遊和發酵的河
岸”。田思的〈豚殤〉與余光中的 〈許願〉這兩首詩裏,隱隱約約,不絕
如縷地回蕩著江河的哽咽,大海的呻吟。
砂勞越的海龜局披露:由於海洋環境的汙染, 砂州的海龜生殖率已明顯下
降。田思閱讀了有關的報導之後,有感而發,將內心對海龜深沈的 同情,
溶融於〈海龜的淚〉裏。 這首詩***有七節,描述小海龜從蛋孵化出來,沿
著沙灘,投 奔大海的整個生命歷程,其中第七節感人至深 :
大海將迎我
以萬頃撫慰的柔波
還是窒息的油汙與垃圾
我知道海水是鹹的
因為滲 著龜族母親的淚(11)
在地球上,水是生命的搖籃。數億年前,陸 生動植物出現時,這些生物在
體內帶去了故鄉
的壹部分海水。這些海水逐漸演變成登岸的動 物體內循環的血液。皮阿提
(D.C.Peattie) 寫的《自然手劄》這本書裏,有壹段優美如詩 的句子:
“壹個人的血就像海水,他的眼淚是鹹的, 他大腿間的種子幾乎就等於海
草中的細 胞,而他的骨頭就像是珊瑚”。海龜生蛋的時候,眼睛不停地流
淚,從生物學的角度解釋, 是海龜將通過海水進入體內過多的鹽分,由眼
窩後面的腺體(鹽腺)分泌出來的淚液排出體 外。然而,在詩人眼裏,海
龜的淚飽含著悲傷:因為每壹千只小龜中,只有壹只能成功存活 ;而海洋
的汙染,將促使生存率低的龜族快速滅亡。 田思想像鹹澀的海水,皆由母
龜痛苦地淌流的淚滴匯聚而成,因此,如果真的有壹天 ,太陽竟然猛烈得
能夠烘幹了大海,每顆鹽粒 的晶體裏,相信都可以窺望到海龜濃縮了的悲
哀與無奈。
聆聽土地的嗆咳與呻吟
1997年發生於印尼的猛烈林火,焚毀了八 十餘萬公頃的熱帶雨林。這場曠
世大火揚起了鋪天蓋地的煙霾。在砂勞越州內,霾害造成史 無前例的空氣
汙染,可見度減低至 50公尺。田思懷著沈痛的心情,寫了兩首以煙霾為主
題的詩。在〈霾災〉這首短詩裏,田思以鮮明的筆觸來素描煙霾的輪廓:
煙霾
像壹大片蝗蟲
把純凈的藍天
壹下子啃光(12)
蝗蟲也叫飛蝗, 產卵於蘆灘與荒原中。 初生無翅, 成蟲生翅,常合群而
飛,是禾本科作物的重要害蟲。 中國歷史中多次大饑荒,皆因蝗災與旱災
造成赤地千裏,寸草無存。田思以蝗蟲來形容 煙霾,意象極富動感。蝗災
出現時,大地仿佛 刮起狂風砂。 蝗群乍起,成群出襲, 多得可以遮天蔽
日。田思以“啃光”藍天來形容煙霾的恐怖, 奇想噴湧。霾災造成很多悲
劇出現:田思家裏的狗兒,因嚴重的氣管炎,喘息至死。 蘇門答臘首府棉
蘭附近的飛機失事, 罹難者家屬心中的哀傷, 也因為霾災 “啃”傷了心
靈,而留下永遠無法磨滅的創痕。
另壹首〈霾害〉,寫於呼吸困難的午夜。田思以較長 的篇幅,來鋪陳空氣
汙染的威脅。詩的第壹、 第二節如下:
在雨季來臨前
地球
決定攤開所有傷口
作壹次最徹底的控訴
所有發炎的傷口
以濃煙和灰燼的味道
讓雨季的腳步
像出國度假的尊貴部長
逍遙在千裏外雲端(13)
林木蓊翳、植被茂密的印尼,因為林業公司殘 暴的砍伐,以及種植者毫無
節制放火燒地,引起了頻頻發生的森林大火。經過這種野蠻方式 來開墾的
土地,由於水土嚴重流失,以及喪失 了物種多樣性的永續能力,而淪為生
產力貧乏的瘠土。 這些大地 “發炎的傷口”, 就是生態悲劇最明顯的物
證。霾災發生後,最令田思感 到悲憤的,是那些平時大言不慚的決策者,
於緊急關頭化作失去蹤影的雨雲,讓苦盼甘霖的 人民於?徨無助中面對危
厄的困境。
地球由太陽系中的宇宙塵聚合而成,經過數10 億年的演化變遷,才逐漸由
最初壹團沒有生命的崢嶸巨巖,變成壹個生機蓬勃的行星。然而 ,緊隨著
科技發展而出現的人為災害,以及生態環境的破壞, 不斷令人反思:地球
的末日是否已於無聲無息中悄悄地到來? 田思寫的〈地球日〉,將地球比
喻為壹個被子女遺棄的老病人。這個老態龍鍾的病人面對的厄運是:
因吸煙過多綠肺生癌
僅靠破洞的臭 氧層茍延殘喘
老者嚴重脫發皮膚龜裂
血管阻塞體溫不斷上升
排泄失禁脾氣乖戾
已患上柏金遜癥(14)
田思這首詩令人讀後內心沈重。 日本的石弘之在〈地球環境報告〉中有壹
段發人深省的話:
“非洲是‘宇宙船地球號’船底裂開的窟窿, 雖然在船底的三等艙旅客拼
命地往外舀水, 壹等艙的旅客卻漠不關心, 盡管船沈時大家都要同歸於
盡!”(15) 石弘之認為這艘“地球號”的宇宙船最大的窟窿,是森林的
急劇破壞,田思以“嚴重脫發”、“皮膚龜裂” 來形容森林破壞而導致土
壤流失,土地沙漠化,以及雨量減少等生態危機, 喚起人們的危機意識,
表意深刻, 感性強烈。 田思在〈地球日〉中最後的幾行詩, 通過形象思
維,將文字表層下隱伏的思想感情生動地呈現出來:
如有子女顧恤養育之恩
請至宇宙老人院探視
並於4月22日當天
栽種綠色植物壹株
以表報答的心意
田思這壹系列的環保詩內蘊著深沈的哲思:如果人類忽視地球的生態體系,
讓現在已開始從赤道至南北兩極, 以及從深層的海洋到包圍著地球的大氣
層,繼續受到嚴重的汙染而遍體鱗傷,那麽,人類的未來將令人沮喪。如果
人類把地球日植樹,只當作壹種節日的慶祝活動,而不是來日內心真誠的反
省,那麽,地球這個百病叢生的老病人,肯定要面對被各種毒癌痛苦折磨至
死的宿命。
結論
田思 的環保詩,從不同的角度,藝術地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裏,最困擾人心
的壹個大問題,那就是地球的生態體系,已受到不斷破壞而正加速 崩潰的環
境危機。田思以雄健渾厚的感情為基調,運用精心提煉, 力求達到高度表現
力的詩 歌語言,來抒發潛沈的睿思,予人意味深長的啟迪。田思的作品中偶
爾出現壹些概念化的句 子,沖淡了詩味,如〈霾害〉中的:“空氣汙染指數
從400竄升到840,可見度由300公尺減低到50公尺,以及〈火與淚〉詩中的句
子:“ 大火,讓90萬公頃的森林化為灰燼”等抽象的說明文字,破壞了詩的
和諧。周粲曾把寫詩比喻作插花,必須剪除累贅的枝葉和花朵,才能 夠將最
高境界的美呈現出來。田思若能刪除詩 中壹些冗句,那麽,這壹系列的環保
詩的意境 將更高遠凝練,而詩的內蘊也將更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