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這首詩表達了要善於把握機會、善於用人、能屈能伸的觀點,
李清照的詩表達了要建功立業、不能茍且偷生的觀點杜牧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勝敗得失、歷史興衰的看法,即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
王安石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歷史的規律不可違背。李清照認為人要講求氣節,活著要千壹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死了也要氣壯山河。
拓展知識:
名句賞析“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禦叢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kui)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
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用項羽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
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讀來句有余味,篇有余意,使人與之***振。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夏日絕句》寓批判於詠史,以古鑒今,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假如我們將女詩人的這首詩和她同是在金人亮拆吵入侵以後所寫的《上工部尚書胡公》、《語溪中興頌碑和張文潛韻二首》,以及“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等斷句參照起來讀,則會更加強烈地感受到在她的詩中所表現的那種愛國熱忱和對最高封建統治者極為不滿的批判精神。
面對“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嶽飛”的嚴酷現實,李清照也和比她稍後的陸遊、辛敬侍棄疾等誌士仁人壹樣,以自己激昂慷慨的詩歌正面地反映了他們所生活的那個國破家亡的時代,並抒發了當時大多數正直的知識分子郁結於心的憤懣,表現了他們為抵抗異族入侵、維護祖國統壹而奮鬥呼號的先鋒作用,因而受到後世的肯定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