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古代描寫味覺的詩句

古代描寫味覺的詩句

1. 關於味覺描寫的詩句(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角度描寫春天景物的詩句)

2. 關於味覺的詩句

關於味覺描寫的詩句(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角度描寫春天景物的詩句) 1.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角度描寫春天景物的詩句

視覺: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春風又綠江南岸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朝雨浥輕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詩家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春色滿園關不住,壹枝紅杏出墻來。 壹行白鷺上青天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池塘生春草 遲日江山麗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芳樹無人花自落 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潮生。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梨花壹枝春帶雨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更深月夜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映階碧草自春色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聽覺: 春山壹路鳥空啼 自在嬌鶯恰恰啼 園柳變鳴禽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小樓壹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隔葉黃鸝空好音 嗅覺: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風吹柳花滿店香 春風花草香 味覺: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2.描寫春天景物的詩句味覺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

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2、《春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4、《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夜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5、《相思》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6、《春曉》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關於味覺的詩句 1. 推薦描寫“味覺”“嗅覺”和“觸覺”的古詩各壹首

1、味覺:宋·楊萬裏《閑居初夏午睡起·其壹》

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2、嗅覺:王安石 《梅花 》

墻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3、觸覺:誌南《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仗黎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4、聽覺:《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5、視覺:《題西林壁》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 描寫“味覺”的句子

1、那是她失去了許久的東西,這世上再無人知道了,可只有她,壹直這樣艱難地銘記著。哪柏失去了味覺,失去了感情,變成了壹粒草籽,壹片烏雲,也鉆心刺骨地無法忘記。她這樣深切痛苦地思念著他,是思念教她走到今日。

2、我發現,在五官感覺之中,視覺最膚淺,聽覺最傲慢,嗅覺最易給人快感,味覺迷人而多變,觸覺最深刻、最具哲學意味。狄德羅

3、以上結果表明,杏仁中央核內的AMPA受體可能參與杏仁核對臂旁核味覺神經元的下行調控。

4、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裏,田野裏,瞧去,壹大片壹大片滿是的.坐著,趟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妳.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裏醞釀.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

5、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6、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7、涓涓的東風只吹來壹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

8、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裏醞釀。

9、布裏斯托大學的露西.唐納森說:“我們有時候可以通過壹些方法得知在不同的環境下味覺是可以改變的。

10、灌湯小籠包的皮是薄薄的,甚至都透亮了,張嘴咬壹口,裏面鮮美的汁水流入口中,咬那浸了汁水的肉團,不肥不膩,入口爽滑……那真叫美!

11. 品味著不同的人生,在不同的味蕾上綻放了不同的滋味。

12. 幸福或許是壹顆壹直揣在妳口袋裏的糖,可那奇妙的甜,只能被舔過種種滋味後的味蕾品嘗。

13. 在我們的壹生中,每壹次吃過的味道,就像錄下的磁帶,由味蕾轉存至腦海。

14. 味蕾能感受到的苦,不算真正的苦,只能算作壹種體驗。

15. 蒼蠅和蝴蝶都是昆蟲,但它們之間的味蕾卻沒有混雜,所以世界還區分著它們。

3. 關於“味覺”的句子有哪些

1、我發現,在五官感覺之中,視覺最膚淺,聽覺最傲慢,嗅覺最易給人快感,味覺迷人而多變,觸覺最深刻、最具哲學意味。

2、喝咖啡,在舉杯就口之際,喝的是壹點點凝聚成壹小盞的亦虛亦實的嗅覺和味覺。放下杯子以後,回味的是壹點點窩心的感覺。

3、妳的味覺,嗅覺,視覺,感覺都有它自己的記憶。

4、都說人有五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其實溫度也是壹覺,貧肉身給定義為溫覺,其它的大部分是混合覺。

5、這個世界很有味道,只是我們出生時失去了味覺,所以每個人都在尋找,尋找屬於他們的味覺。

6、小孩子會挑食都是因為多余的味覺,沒有味覺的話人類就營養均衡了不是嗎!

7、我總覺得旅遊是對視覺、味覺和聽覺進行壹次非常完美的體驗。

8、習慣會使得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失去了原有的靈敏性 。

9、不知那次航班,每天準時路過我的天空,故而想妳可以是味覺嗅覺視覺,壹種風生水起的感覺。

10、當妳沒了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妳就進入了壹種無我的境界,妳會發現除了自己是真實的,身邊的壹切都是虛幻。

11、聽覺的鳥鳴,有著嗅覺的花香,也有著味覺的酒醇,更有著視覺的行雲的飄逸和流水的婉轉。

12、靈魂的味覺,也各有喜好。

13、從討厭吃苦,到開始能吃苦的味道,終於喜歡上咖啡啤酒和苦瓜,也就是人味覺發育的過程。

14、再美味的佳肴吃第二遍就沒有原來的味道沒有原來的鮮美。並不是菜的味道變了,而是人的味覺發生了變化。

15、男人大多是視覺動物,他們當中只有極少數人可以由視覺轉變成味覺。女人很多是視覺動物,她們當中也有太多因為聽覺而臣服於某個人。

4. 有關“味覺”的詩句是哪些

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閑居初夏午睡起·其壹》宋·楊萬裏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宋·李清照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食荔枝》宋·蘇軾1、《閑居初夏午睡起·其壹》宋·楊萬裏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譯文:梅子味道很酸,吃過之後,余酸還殘留在牙齒之間;芭蕉初長,而綠陰映襯到紗窗上。

春去夏來,日長人倦,午睡後起來,情緒無聊,閑著無事觀看兒童戲捉空中飄飛的柳絮。賞析:這首詩寫芭蕉分綠,柳花戲舞,詩人情懷也同有景物壹樣清新閑適,童趣橫生。

兒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無限童心,在風中與孩童們捉迷藏。不時有笑聲漾起,詩人該是從睡夢中被它叫醒的。

首二句點明初夏季節,後二句表明夏日晝長,百無聊賴之意。這首詩選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來表現初夏這壹時令特點。

詩人閑居鄉村,初夏午睡後,悠閑地看著兒童撲捉戲玩空中飄飛的柳絮,心情舒暢。詩中用“軟”字,表現出他的閑散的意態;“分”字也很傳神,意蘊深厚而不粘滯;尤其是“閑”字,不僅淋漓盡致地把詩人心中那份恬靜閑適和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表現出來,而且非常巧妙地呼應了詩題。

2、《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宋代·李清照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譯文:深秋慘淡的陽光漸漸地照到鏤刻著花紋的窗子上,梧桐樹也應該怨恨夜晚來襲的寒霜。酒後更喜歡品嘗團茶的濃釅苦味,夢中醒來特別適宜嗅聞瑞腦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秋天快要過去了,依然覺得白晝非常漫長。比起王粲《登樓賦》所抒發的懷鄉情,我覺得更加淒涼。

不如學學陶淵明,沈醉酒中以擺脫憂愁,不要辜負東籬盛開的菊花。賞析:這首詞寫秋景,寄鄉愁,是壹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通篇從醉酒寫鄉愁,悲慨有致,淒婉情深。此詞開頭兩句寫寒日梧桐,透出無限淒涼。

“蕭蕭”這裏是蕭條、寂寞之意。“瑣窗”是雕有連瑣圖案的窗欞。

“上”字寫出寒日漸漸升高,光線慢慢爬上窗欞,含著壹個時間的過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觀看著日影,見出她的百無聊賴。梧桐早雕,入秋即落葉,“恨霜”即恨霜落其葉。

草木本無知,所以,梧桐之恨,實為人之恨。從而借景抒情,繪出了作者的孤獨和寂寥。

因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飲多而醉,不禁沈睡,醒來唯覺瑞胸熏香,沁人心脾。三、四兩句分別著壹“喜”字“宜”字,似乎寫歡樂,實際它不是寫喜而是寫悲。

“酒闌”謂飲酒結束的時候。“團茶”即茶餅,宋代有為進貢而特制的龍團、鳳團,印有龍鳳紋,最為名貴。

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說明酒飲得特別多;酒飲得多,表明愁重。“瑞胸”,熏香名,又名龍腦,以龍腦木蒸餾而成。

“宜”表面似乎是說香氣宜人,實則同首句的寒日壹樣,是借香寫環境之清寂,因為只有清冷寂靜的環境中,熏香的香氣才更易散發,因而變得更深更濃,更能使人明顯感覺到。上片敘事,主寫飲酒之實“秋已盡,日猶長”寫作者個人對秋的感受。

“仲宣”句用典,以王粲思鄉心情自況。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十七歲時因避戰亂,南至荊州依劉表,不受重視,曾登湖北當陽縣城樓,寫了著名的《登樓賦》,抒發壯誌未酬、懷鄉思歸的抑郁心情。

這兩句透露出詞人孤身漂泊,思歸不得的幽怨之情。深秋本來使人感到淒清,加以思鄉之苦,心情自然更加淒涼。

“猶”、“更”這兩個虛詞,壹寫主觀錯覺,壹寫內心實感,都是加重描寫鄉愁。結句是為超脫語。

時當深秋,籬外叢菊盛開,金色的花瓣光彩奪目,使她不禁想起晉代詩人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自我寬解起來:歸家既是空想,不如對著尊中美酒,隨意痛飲,莫辜負了這籬菊笑傲的秋光。“隨分”猶雲隨便、隨意。

下片寫飲酒之因,是對上片醉酒的說明:本來是以酒澆愁,卻又故作達觀之想,而表面上的達觀,實際隱含著無限鄉愁。李清照的這首詞是其晚年流寓越中所作,詞中表露的鄉愁因和故國淪喪,流離失所的悲苦結合起來,其中的憂憤更深。

3、《 食荔枝》宋代·蘇軾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譯文: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黃梅天天都有新鮮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做嶺南的人。

賞析:從“荔枝詩”看東坡先生的嶺南心境。蘇東坡於宋哲宗紹聖元年被人告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被貶嶺南,“不得簽書公事”。

於是,東坡先生流連風景,體察風物,對嶺南產生了深深的熱愛之情,連在嶺南地區極為平常的荔枝都愛得那樣執著。紹聖二年四月十壹日,蘇軾在惠州第壹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壹日初食荔枝》壹詩,對荔枝極盡贊美之能事:“……垂黃綴紫煙雨裏,特與荔枝為先驅。

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自此以後,蘇軾還多次在詩文中表現了他對荔枝的喜愛之情。

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幾時熟,花。

5. 描寫味覺的句子

1、德平霍實驗中那些被去除端粒酶的老鼠大多早衰,不育,腦不足,腸受損,味覺差。

2、我發現,在五官感覺之中,視覺最膚淺,聽覺最傲慢,嗅覺最易給人快感,味覺迷人而多變,觸覺最深刻、最具哲學意味。狄德羅

3、以上結果表明,杏仁中央核內的AMPA受體可能參與杏仁核對臂旁核味覺神經元的下行調控。

4、那是她失去了許久的東西,這世上再無人知道了,可只有她,壹直這樣艱難地銘記著。哪柏失去了味覺,失去了感情,變成了壹粒草籽,壹片烏雲,也鉆心刺骨地無法忘記。她這樣深切痛苦地思念著他,是思念教她走到今日。書海滄生

5、引誘劑,排斥劑還是其他的興奮劑都是嗅覺物質,但刺激劑和阻抑劑常常是味覺物質.

6、布裏斯托大學的露西.唐納森說:“我們有時候可以通過壹些方法得知在不同的環境下味覺是可以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