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裏馬也需伯樂”意思是:世界上需要有善於發現的眼睛,如圖有才能的人(千裏馬)需要有人(伯樂)發現賞識他才能展現自己。
“千裏馬”和“伯樂”二詞出自《戰國策·楚策四》,原文為:伯樂遇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幕之。驥於是俛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白話譯文為:千裏馬老了,駕著裝鹽的車爬太行山。它的蹄子僵直了,膝蓋折斷了,尾巴被浸濕,皮膚也潰爛了,口水灑到了地上,汗水滿身流淌。被鞭打著爬到山路的中間,再也上不去了。
伯樂遇到了它,從車上跳下來,抱住它痛哭,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給它披上。
千裏馬於是低下頭嘆了壹口氣,又昂起頭高聲嘶叫,那聲音直上雲天,發出金石相撞壹般的響亮聲音,這是為什麽呢?他知道伯樂是自己的知己啊。
擴展資料
關於伯樂與千裏馬的文章:《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白話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壹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裏馬著稱。
(日行)千裏的馬,吃壹頓有時能吃完壹石糧食。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裏而(像普通的馬壹樣)來餵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裏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壹樣尚且做不到,怎麽能夠要求它(日行)千裏呢?
不按照(驅使千裏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餵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裏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裏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裏馬吧!
百度百科-千裏馬與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