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高分要壹首詩詞賞析!隨便什麽都行!只要長點!冷門壹點!

高分要壹首詩詞賞析!隨便什麽都行!只要長點!冷門壹點!

峴山懷古

陳子昂

秣馬臨荒甸,

登高覽舊都。

猶悲墮淚碣,

尚想臥龍圖。

城邑遙分楚,

山川半入吳。

丘陵徒自出,

賢聖幾雕枯!

野樹蒼煙斷,

津樓晚氣孤。

誰知萬裏客,

懷古正躊躕。

峴山,又名峴首山,位於湖北襄陽城南九裏,以山川形勝和名人古跡著稱。峴山屬襄陽治,名城襄陽當漢水之曲,與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距襄陽縣西二十裏,為隆中,即臥龍先生草廬對策之地。襄陽故城,即其縣治。

陳子昂,登臨峴山,不覺發思古之幽情,寫下這首懷古詩。

開頭二句說“秣馬臨荒甸,登高覽舊都 。”外城為郭,郭外為郊,郊外為甸,秣馬於荒甸,說明峴山在襄陽郊外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荊州,立襄陽郡,自此“冠蓋相望,壹都之會也 ”。詩人登臨峴山,俯瞰襄陽,不禁想到晉朝的羊祜、三國的諸葛。羊祜喜遊山,常登峴山,終日不倦,曾對從行者說過 :“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 !皆湮滅無聞 ,使人悲傷,如百歲後有知,魂魄猶應登此也 。”羊祜為太守,清名遠揚,很受百姓的愛戴 ,且有獻策平吳之功 ,終身清廉不營私,唯對峴山的青峰白雲流連不已。羊祜病篤,薦杜預自代,年五十八卒。襄陽百姓在峴山、羊祜平生遊憩之所,建碑立廟以紀念,望其碑者,無不流涕。杜預死後為碑起名曰“墮淚碑 ”,就是陳子昂詩中所說的“墮淚碣”。

曹操伐劉表時,表已卒,劉備屯兵樊城,聞訊赴襄陽,曹操即派精銳緊緊追擊,劉備兵潰於當陽、長阪;諸葛受命於危難之間,東結孫吳,***禦曹魏。赤壁之戰,奠定鼎足之勢,功蓋三分,名成八陣,登臨峴山,俯見襄樊,豈能不緬懷以南陽布衣而名垂環宇的諸葛武侯呢?

“猶悲”、“尚想”,點明“懷古”,也抒發詩人斯人雖逝,而憑吊彌深的感情。

以下接諸葛功業回顧三國時代 ,古之楚地,魏、蜀、吳,各個分據;漢水入江處在夏口,夏口城為孫權所築。《尚書禹貢》謂 :“漢水南至大別入江。”大別山,《元和誌》謂指漢陽縣東北之魯山,“南枕蜀江,北帶漢水”,孫吳據長江天險,因此詩中說:“城邑遙分楚,山川半入吳。”“遙”既表現楚地遼闊,又表現事已久遠,兼指時空。“山川”句,詩人於峴山之上,思緒萬千,見漢水曲流峴山之東,而想到滔滔東去的景象。

三、四句詩人懷想羊祜、諸葛,五、六兩句則轉談三國事,並非僅就山川而言,其間包涵了“人謀勝天險”的寓意。羊祜獻平吳之策,晉滅東吳諸葛用聯吳之策,以抗曹魏;劉備因意氣用事,敗於夷陵;孫皓以殘暴多疑,終致亡國。面對四百多年前的歷史遺跡,詩人不禁發出慨嘆。

峴山之南,有後漢襄陽侯習郁故居。習郁在此引水作養魚池,築以高堤,間種楸、竹。秋來,楸絲垂垂 ,修竹亭亭,景致怡人。晉朝時的征南將軍山簡,都督荊、湘、交、廣四州,鎮守於襄陽,每過習郁園池,必痛飲至大醉方歸。常說:“此我高陽池。”

劉景升治襄陽時 ,築景升臺 ,常登層臺之上歌《野鷹來》曲,死後,葬襄陽城東門外二百步。杜甫十三世祖、鎮南大將軍,杜預,字元凱,曾在襄陽興水利,百姓稱之為“杜父 ”。元凱作兩碑,壹碑沈萬山山下潭水中;另壹沈峴山山下水中,碑文述己之功業 。元凱沈碑時說 :“百年之後 ,何知不深谷為陵也 。”陳子在此即借杜元凱沈碑事,並引申其意,即使百年之後,深谷突起為丘陵,亦是徒然。空有丘陵出,多少英雄豪傑、古聖先賢,不是都雕零作古了嗎?“野樹蒼煙斷,津樓晚氣孤 。”沔水經過習郁的邑城,出安昌縣東北大父山,西南流,註於白水,南面有漢光武故宅,後漢人蘇伯阿曾在此“望氣 ”,稱白水鄉光武宅有郁郁蔥蔥的興旺佳氣。陳子昂借此慨嘆郁郁蔥蔥之氣已經中斷消失了 。“蒼煙斷”、“晚氣孤”,詩人借景抒懷,表達他對時政的憂心焦慮。

“誰知萬裏客,懷古正躊躕 。”詩人來自蜀山之中,所以自稱“萬裏客”,“誰知 ”,表現了詩人孤寂落寞的心境,“躊躕”,指惆悵而徘徊。當詩人憑吊遺蹤的時候 ,緬懷治世良材,有為的將帥以及像羊祜、諸葛亮那樣永遠為百姓思念的賢臣良相,更希望這樣的賢聖,代代不絕

“愛情”兩個字好辛苦!納蘭性德《蝶戀花》賞析 (文/趙山林)

辛苦最憐天上月。壹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愛情”兩個字,人們常說:好辛苦!這樣的情感體驗,到了納蘭性德筆下,獲得了這樣充滿詩意的表述:“辛苦最憐天上月”!不是嗎?妳看那天上的月亮,“壹昔如環,昔昔都成玦”,等得好辛苦,盼得好辛苦!

人間夫婦,往往如此。詞人夫婦,更其如此。

“問君何事輕離別?壹年能幾團圓月?”(《菩薩蠻》)詞人身為宮中壹等侍衛,常要入值宮禁或隨駕外出,所以盡管他與妻子盧氏結婚不久,伉儷情篤,但由於自己地位獨特,身不由己,總是離別時多,團圓時少,夫婦二人都飽嘗相思的煎熬。

而今,僅僅是婚後三年,盧氏僅僅是二十壹歲芳齡,竟然離詞人而去了,這更是留下了壹個無法彌補的終生痛苦與遺憾!

特別是因為,盧氏與詞人不僅僅是壹般意義上的夫妻,更難得的是二人胸襟、誌趣,非常投合,為世所罕見。納蘭性德同年、平湖詞人葉舒崇所撰《皇清納臘氏盧氏墓誌銘》雲:“抗情塵表,則視若浮雲;撫操閨中,則誌存流水。於其歿也,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足見納蘭性德與其亡妻深具的琴瑟音通的心誼。

在難以消釋的痛苦中,詞人心中的愛妻漸漸化作了天上壹輪皎潔的明月。詞人在《沁園春》(瞬息浮生)序言中寫道:“丁巳重陽前三日,夢亡婦淡妝素服,執手哽咽,語多不能復記,但臨別有雲:‘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

這是壹個淒切的夢,也是壹個美麗的夢。詞人希望這個夢真的能夠實現,希望妻子真的能像壹輪明月,用溫柔的、皎潔的光時時陪伴著自己。詞人還想:如果“高處不勝寒”,我壹定不辭冰雪霜霰,用自己的身,自己的心,去溫暖愛妻的身,愛妻的心。

人們不會忘記《世說新語》中這段淒惻動人的故事:“荀奉倩與婦至篤,冬月婦病熱,乃出中庭自取冷,還以身熨之。婦亡,奉倩後少時亦卒。”荀奉倩即荀彧之子荀粲,其妻曹氏,為曹洪之女。荀粲因傷悼愛妻而亡,死時年僅二十九。荀粲和納蘭性德的感情經歷說明,夫婦之間的冷暖本來就是相通的。不論是同在人間,還是已有人天之隔。由此我們想到,納蘭性德將自己的詞集名由《側帽》改為《飲水》,雖是取《五燈會元》道明禪師答盧行者語“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語意,其情感內涵也應是多方面的吧。

盡管有美麗的夢,但那終歸是夢。塵世因緣畢竟已經斷絕,令人徒喚奈何。惟有堂前燕子,依然軟踏簾鉤,呢喃絮語,仿佛在追憶這畫堂深處昔日洋溢的那壹段甜蜜與溫馨……

“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李賀《秋來》)泉下之人悲情不已,後死之人愁恨未歇。來年春日,那爛漫花叢中形影相隨、雙棲雙飛的彩蝶,壹定是詞人與愛妻的精靈所化……

《九曲棹歌》宋朱熹

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閑聽兩三聲。

壹曲溪邊上釣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橋壹斷無消息,萬壑千巖鎖翠煙。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臨水為誰容。

道人不作陽臺夢,興入前山翠幾重。

三曲君看駕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

桑田海水兮如許,泡沫風燈敢自憐。

四曲東西兩石巖,巖花垂露碧 毿。

金雞叫罷無人見,月滿空山水滿潭。

五曲山高雲氣深,長時煙雨暗平林。

林間有客無人識,矣乃聲中萬古心。

六曲蒼屏繞碧灣,茆茨終日掩柴關。

客來倚棹巖花落,猿鳥不驚春意閑。

七曲移舟上碧灘,隱屏仙掌更回看。

卻憐昨夜峰頭雨,添得飛泉幾道寒。

八曲風煙勢欲開,鼓樓巖下水縈回。

莫言此地無佳景,自是遊人不上來。

九曲將窮眼豁然,桑麻雨露見平川。

漁郎更覓桃源路,除是人間別有天。

註釋

①九曲:九曲溪,發源於武夷山脈的主峰——黃崗山的西南,上遊流經山深林密,雨量豐沛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下遊流過星村,進入武夷山風景區,繞了九曲十八彎,到武夷宮前匯入崇陽溪,全長約60公裏。而從星村至武夷宮這段則為名震遐邇的九曲溪,長不過10公裏。武夷山風景區的絕大部分風景點就分布在九曲溪兩岸。

②棹:又作“棹”,即船槳,棹歌就是舟子漁夫所唱的歌。

賞析

●朱熹這首用民間樂歌形式寫的《九曲棹歌》,是對武夷山九曲溪的全景掃描,也就是描繪九曲溪的壹幅長卷佳作。

●《九曲棹歌》寫景寫情,壹掃宋詩中“愛講道理,發議論”的缺陷。當今大學者錢鐘書評論說:“假如壹位道學家的詩集裏,‘講義語錄’的比例還不大,肯容許些‘閑言語’,他就算得道學家中間的大詩人,例如朱熹。”(錢鐘書《宋詩選註》第107頁)朱熹的《九曲棹歌》確是容許了相當的“閑言 語”,也就是說,用了許多抒情的詩歌語言。因此,它至今仍然膾炙人口,傳播海內外。

●朱熹的《九曲棹歌》開頭是壹首小引,交代作歌的原因。“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閑聽兩三聲。”這實際上是序詩,以便引出對武夷奇絕處的吟唱。

●第二首“壹曲溪邊上釣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橋壹斷無消息,萬壑千巖鎖翠煙。“壹曲的溪北有高峰聳立,那便是入九曲所見的第壹峰——大王峰,也叫天柱峰。大王峰的左側有幔亭峰,在峭壁上刻有“幔亭”二字,而幔亭峰就是神話故事中武夷君宴請鄉人的所在,也就是“幔亭招宴”的所在地。

●傳說宴會的當天,虹橋架空,群仙駕臨,祥雲繚繞,仙樂悠揚,輕歌曼舞,飛觴勸飲。鄉人頂禮膜拜之余,亦皆開懷暢飲。宴罷鄉人歸,風雨驟至,虹橋飛斷,神跡杳然。這壹神話傳說,充滿奇詭神秘色彩。民間傳說自從虹橋飛斷之後神仙就不再光臨此地了。唐朝李商隱為此詠道:“只得流霞酒壹杯,空中簫鼓幾時回。武夷洞裏生毛竹,老盡曾孫更不來。”朱熹所詠的“虹橋壹斷無消息,萬壑千巖鎖翠煙”,也正是此意。壹曲風景名勝頗多。曲畔的水光石上,有摩崖石刻群可供鑒賞。石刻傑作中除明明理學家李材的“修身為本”之外,還刻有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途經武夷時的題詞:“大丈夫既南靖島蠻,便當北平勁敵。黃冠布袍,再期遊此”。

●第三首“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臨水為誰容?道人不作陽臺夢,興入前山翠幾重。”二曲溪口迎人而立的是峭拔挺秀、明艷照人的玉女峰。玉女峰突兀拔空,峰頂花木參簇,整座山峰像束髻簪花的少女,巖壁縫痕似衣裙皺褶,飄飄欲仙,峰下碧波綺麗的“浴香潭”,傳說是玉女洗浴的地方。潭中壹塊方形巨石,刻“印石”二字。峰左側有壹巖叫妝鏡臺,刻有二丈多高的“鏡臺”二字。民間傳說玉女隔溪與壹曲之畔的大王(大王峰的象征)苦戀,朱熹的二曲之歌即詠此。玉女峰和周圍的山水構成壹幅仙境般的畫圖。宋朝的李綱有詩贊道:“風舞芳林鬢角垂,朝雲暮雨濕仙衣。不知當日緣何事,化石山頭更不歸。”與李綱同時代的道教名羽白玉蟾亦有詠玉女的詩歌:“插花臨水壹奇峰,玉骨冰肌處女容。煙映霞衣春帶雨,雲鬟霧鬢曉梳風。”作為道學先生,他們對男女相戀壹般是避而不談的,所以他們的詩也寫得比較含蓄。提倡“天存理,滅人欲”的朱熹更擔心人們由此而引起有關巫山神女的風流聯想,因而調侃似地詠道:“道人不作陽臺夢,興入前山翠幾重。”

●第四首“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許,泡沫風燈敢自憐。”這是詠三曲小藏峰的架壑船。小藏峰又名仙船巖,在峻峭的巖壁隙洞間,有船形的木制古遺物,傳說那是仙人得道時化去後所遺下的木舟,舟中藏有遺骨,稱作“遺蛻”。宋朝陳夢庚《仙船》詩詠道:“此船何事駕巖限,不逐桴槎八月來。莫是飛仙無所用,乘風有路到蓬萊。”而最早對虹橋板、架壑船作出合理推測的,還是朱熹,他認為是“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決時,蠻物所居”的遺物,經考證這些虹橋板、架壑船確實是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壹種懸棺葬的遺跡。

●第五首“四曲東西兩石巖,巖花垂落碧監毿。金雞叫罷無人見,月滿空山水滿潭。”“兩石巖”指四曲中的大藏峰和仙釣臺。朱熹此處的詩意是:山花的花瓣還帶著朝露,壹片清綠,有如羽毛的散亂披離。這是以山花帶露襯出山中黎明的時分。

●四曲大藏峰壁有金雞洞,傳說武夷金雞為世人司晨,可是誰也沒見過金雞,有的只是月下空山和臥龍潭。朱熹的四曲棹歌中的“水滿潭”之潭,即大藏峰下的臥龍潭。潭水深不可測,也是四曲的壹處勝境。“月滿空山水滿潭”寫出了黎明前雞鳴星稀,西天的月光下襯出的壹片空山靜境。在臥龍潭巖壁上刻有“飛翠流霞”四字。

●第六首“五曲山高雲氣深,長時煙雨暗平林。林間有客無人識,唉乃聲中萬古心。”這是朱熹借寫五曲勝景作自我描畫、抒懷。五曲是九曲的中心,隱屏峰竣立溪北,峰巒挺拔,當年朱熹就在此建武夷精舍,聚徒講學。朱熹的五曲之歌中的“山高”指精舍後的隱屏峰。由於山高雲深,才煙雨無時暗鎖平林渡口。“唉乃”是船夫出力搖船的應答聲。“客”指朱熹自己。

●第七首“六曲蒼屏繞碧灣,茆茨終日掩柴關。客來倚棹巖花落,猿鳥不驚春意閑。”六曲流程最短。溪北有高直聳立的巨峰,峰壁由於流水侵蝕久而深陷,狀如指痕,故稱仙掌峰,又叫曬布巖,壁上刻有四個大字:“壁立萬仞”。今日的曬布巖下是茶葉試驗場,面溪背山,環境清幽,真個像朱熹所吟詠的那樣,巖花自落,猿鳥不驚,清靜極了。

●第八首“七曲移舟上碧灘,隱屏仙掌更回看。卻憐昨夜峰頭雨,添得飛泉幾道寒。”七曲有獺控灘,就是“移舟上灘”的灘,它的後面正好是隱屏、仙掌兩峰,所以說“回看”。“飛泉”指淩空飛灑而下的山泉。七曲的北面為三仰峰,又稱三叠峰,海拔700多米,三峰相叠,面背東向,雄姿巍然。在小仰峰的半壁上有壁宵洞,刻有“武夷最高峰”五個大字。

●第九首“八曲風煙勢欲開,鼓樓巖下水瀠洄。莫言此地無佳景,自是遊人不上來。”八曲灘高水急,溪畔浮出水面的有“牛角潭”的牛角,“青蛙石”的石蛙。鼓樓巖下,有壹石如張牙舞爪的獅子,稱為“上水獅”,有塊橢圓如龜的巖石,稱“下水龜”。溪南和鼓子峰相望的大小兩塊巖石,稱為大廩石和小廩石,對大小廩石南宋名相李綱有詩贊道:“仙家何事也儲糧?石廩團團曲水旁。應駕玉龍耕紫石,瓊芝千畝個中藏。”

●第十首“九曲將窮眼豁然,桑麻雨露見平川。漁郎更覓桃源路,除是人間別有天。”平川是地名,指九曲盡頭星村壹帶。這壹帶壹馬平川,桑麻蔽野,又有良田美池,屋舍儼然,雞犬之聲相聞,全然是桃源景象,正如朱熹棹歌所詠:舍此而欲更覓桃源路,那除非人間之外別有天地了。

●朱熹的《九曲棹歌》的次序是乘坐上水船逆流而數的,而坐竹筏逆流而行,危險性較大,所以現在遊九曲是從星村渡的平川開始,順流而下,從九曲到壹曲的。

●此外,奉和朱熹《九曲棹歌》而作《棹歌和韻》的詩人有方嶽、劉信、王復禮、董天工等十幾位詩人。作《棹歌十首》的有白玉蟾、余熹賓、邱雲霄等數人;作《九曲雜詠十首》的有白玉蟾,作《武夷九曲歌》的有顧夢圭等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 參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

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

壹川碎石大如鬥,

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

金山西見煙塵飛,

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

半夜軍行戈相撥,

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

五花連錢旋作冰,

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

料知短兵不敢接,

車師西門佇獻捷。

這首詩也是岑參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時所作的。

為了安定西部邊疆,封常清曾幾次率兵出征。天寶十三年(754 )冬 ,封常清又出兵西征播仙(走馬川離播仙城五百裏 ),岑參為這次出征的將士寫了這首頌歌。詩中主要表現了軍隊在莽莽沙海、風吼冰凍的夜晚進軍情景。環境雖然惡劣,但將士們卻充滿著高昂的戰鬥氣誌。

全詩可分四部分。

前五句是第壹部分,寫西域風沙的險惡,表現行軍的艱苦。開始兩句先點明行軍的路線:走馬川、雪海邊 ,向前眺望是風沙迷漫的大沙漠。“莽莽”二字寫出了沙漠無邊無際的昏暗景象 ,“黃入天”則寫出風卷沙土彌漫天空的顏色。句中無壹“風”字,卻處處見風之猛烈。這是白天的景象。

後三句寫風在夜晚的景象,“輪臺九月風夜吼”,壹個“吼”字道出風聲之大,又是在夜間,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氣氛 。“大如鬥”,形容碎石之大。“石亂走”中的“亂”字生動形象地寫出風力之猛,連那些大如鬥的碎石都被刮得滿地滾動。幾句詩雖短,卻把環境的險惡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盡致,足見行軍的艱苦。

六、七、八三句是第二部分,寫敵人侵犯,封常清出征。敵人養兵蓄銳,利用草黃馬肥的時機向唐邊境發動了進攻 。為了保衛邊疆,抗擊侵略,“漢家大將”出師西征 。“煙塵飛”三字表現敵人已經逼近,壹路上屯軍的炊煙同兵騎奔跑揚起的塵土彌漫天空,足見敵人的來勢洶洶,因此大將要出師西征。

九至十四句是第三部分 ,描繪封常清冒雪出征,壹路不畏苦寒的情景 。“將軍金甲夜不脫”是寫將軍常備不懈 ,帶領士兵日夜挺進的精神狀況;“半夜軍行戈相撥”是刻劃士兵在坎坷不平的路上摸黑前進的群像;“ 風頭如刀面如割”是表現全軍上下冒凜冽寒風而鬥誌不減的威武陣容。至於後三句的“汗氣蒸”、“旋作冰”、“硯水凝”就更具體形象地寫出了行軍的急速,天氣的寒冷。先說天氣,看來是太寒冷了,滴水成冰。“旋”“凝”二字正是恰切形象地表現出這種奇寒 ,“旋”是“即刻”的意思,馬身上蒸騰著的汗氣融化了毛上的雪 ,雪水壹下子就結成了冰。“凝”字也是凍結 ,這個凍結不是在野外,而是在軍幕中,就更有說服力 。至於“汗氣蒸”“幕中草檄”則又表現戰馬在如此寒冷的天氣中卻跑得壹身汗氣,軍隊壹邊行進壹邊起草戰書,正是表現了出戰即速,行軍緊急。這些情節的描寫,充分地表現出唐軍將士的鬥誌昂揚、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

最後三句是第四部分,表現對封常清出師必勝的信心。通過以上對唐朝軍威的描寫,已可看出這支軍隊是不可戰勝的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 ”,既是詩人對戰情有事實根據的推斷,也是詩人蔑視敵人,頌揚唐軍的愛國熱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最後壹句“車師西門佇獻捷”實為發自詩人肺腑的熱烈祝願。

這首詩成功地運用了襯托手法,通過渲染飛沙走石,厲風寒雪的惡劣環境,反襯出將士們堅強豪邁的戰鬥精神。詩中雖然沒有具體的戰鬥場面描寫,卻從出師軍容的豪邁中烘托出戰鬥必勝的氣氛。另外,詩中“如鬥”大的碎石被狂風吹得滿地亂滾,蒸騰的馬汗伴著雪水旋即成冰等細節的描寫,都是把大膽的誇張與貼切的比喻結合在壹起的 ,使得形象更加傳神、生動。

這首詩除首二句外,其他都是三句壹韻,而且三句中又是句句押韻,這就與通常的雙句換韻和隔句押韻大不相同。它的節奏急促,變化靈活,讀起來也很順口,給人以慷慨激昂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