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發展主要經歷詩經、和《楚辭》、漢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新詩這幾個階段。
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它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壹起,統稱為詩歌。
中國詩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歐洲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擴展資料:
現代詩歌流派及其理論:
1、20世紀初以胡適、劉半農、沈尹默為代表的“嘗試派”;20年代初期以徐誌摩、聞壹多等為代表的“新月派”,以及20年代中期出現的以李金發為代表的“象征派”。
2、20世紀30年代以戴望舒、何其芳為代表的“現代派”,以及以艾青、彭燕郊、牛漢 、曾卓等為代表的“七月詩派”。
3、20世紀40年代以穆旦、杜運燮、鄭敏等為代表的“九葉”派。
4、20世紀50年代以紀弦為代表的“現代派詩群”。
5、20世紀50年代以覃子豪、鐘鼎文和後起的余光中、羅門、蓉子為代表的“藍星詩群”。
6、20世紀50年代以洛夫、張默和瘂弦為代表的“創世紀詩群”。
7、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北島、楊煉、多多、顧城、江河、舒婷等為代表的“朦朧詩群”
8、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海子為代表的“神性寫作”,以韓東、於堅等為代表的“他們詩群”,以周倫佑等為代表的“非非詩群”,以楊黎、何小竹等為代表的“橡皮詩群”,以李亞偉為代表的“莽漢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