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在那呢 ?拜托各位了 3Q
固原古城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是古代絲綢之路東段北道上的重鎮,是壹座歷史文化名城。 古人形象地評價其地理位置說: “左控五原,右帶蘭會,黃流繞北,崆峒阻南,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回中道路險,蕭關烽堠多”,自古就是關中通往塞外西域的咽喉要道上的關隘和軍事重鎮,我國近代西北最早的壹條公路幹線——西安至蘭州的公路就從這裏通過。固原古城建於何時,已鮮為人知。公元前114年(漢元鼎三年),漢武帝為加強西北邊地軍事防禦,置安定郡,治高平城(即今固原縣城),這是史書有明確記載的固原歷史上的城。因其城堅池深,史稱高平第壹城。以後曾多次修葺。北周天和四年(569)正月,新築原州城(固原城)。這是脫開原高平古城的空間擴大增築後的壹處新城,原高平城就成為新築城的內城。從此,固原城就有內城和外城的格局。明代的固原,是明朝政府在西北邊境地帶設置的九個軍事重鎮之壹,也是陜西三邊總督駐節之地,城防大為加強,是固原建城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固原城也成為西北重鎮。景泰三年(1450)修葺內城。成化五年(1469)增築內城。弘治十五年(1502)三邊總督秦築外關城。萬歷三年(1575)三邊總督石茂華主持給外城以磚。從此,固原城的最後格局和型制基本奠定。內城:周圍九裏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壹千零四十六座;炮臺二十八座。外城:周圍十三裏七分,高三丈六尺;垛口壹千五百七十三座;炮臺三十壹座。東城門三道,萬歷時建,有名者兩道:安邊門、保寧門;南城門四道,萬歷時建,冠名者兩道:鎮秦門、鎮夷門;西城門兩道,萬歷時建,有名者壹道:威遠門;北城門壹道,萬歷時建,曰靖朔門。固原博物館復原的清代固原城模型,就是固原城的歷史縮影,現在,固原外城的西北角保存完好,可以壹睹固原城的巍峨與風姿。 固原是壹座歷史名城。戰國秦長城自東北向東南繞城而過,距城最近處僅10多裏。漢武帝時曾增設安定郡,固原是安定郡和高平縣的駐地。出土文物中,有漢代陶制排水管,系城市下水道所用,可見其城市規模已相當可觀。南北朝至唐代,在此設原州。宋代置鎮戍軍,等級與州同,固原壹名,始於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為何稱固原,壹說是固原唐未陷於吐蕃後,原州先後僑治於甘肅的平涼、鎮原,而固原這個地方就被稱為“故原州”,諱故改固,因名固原;二是“北魏以此置原州,以其地險固因名”。從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建城至今,己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公元1575年,明神宗萬歷三年,固原城擴建,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由磚包,高大雄偉。清朝以後,因戰爭和地震的破壞,固原山城逐漸衰落。現在所見到的城墻遺跡,有內外城,內城即宋代的鎮守軍城,外城系明代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所築。 固原地勢險要,為軍事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交通咽喉要道。固原周圍,歷代均有雄關固鎖。秦國的秦昭王在這裏修築長城,以拒義渠戍;漢代設的蕭關,是關中北面門戶;唐代設隴山關,是全國六個上關之壹;唐原州七關,也在固原周圍。著名的絲綢之路,也由長安經過固原,海源而至西域各國。明代設長城沿線九鎮固原是九鎮之壹,並且是總兵和總制駐地。 固原是歷代帝王到寧夏來最多的地方。由於它在軍事上“外阻河朔,內當隴口,襟帶秦涼,擁衛畿鋪”的重大作用。據說,秦始皇統壹中國後以後的第二年(公元前220年),他北巡途經此地,發現這裏氣候清爽宜人,就停駕固原避暑熱,同時曾到過平涼與涇源之間的雞頭山。 漢代在固原地區設置安定郡,固原城是郡治所在地。漢武帝在大將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收復大漠南北之後,為了鞏固西北邊防,在公元前112年至公元前88年間,前後六次巡視北部邊防來到固原地區,史載的“行幸安定”就是今固原。 公元32年,東漢光武帝劉秀率大軍,從都城洛陽出發,經長安,到達“高平第壹城”,即今固原城,討伐叛亂,“傀器十余萬眾皆降。” 十六國時期的夏國主赫連勃勃在這裏殺死羌族破多裏部首領設奔於,吞並高平 (固原),後自稱“大夏天王”,並建都於固原。 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534年,北魏的實際掌權者和西魏的創立人字文泰,也是北周的先祖,後被北周追尊為文帝,為討伐侯莫陳悅,從都城洛陽進軍原州 (即今固原),後揮師大破敵軍。 字文泰之子宇文邕,小時就同其弟字文寬壹起被寄養在北周的原州 (今固原)刺史李賢家中,長達六年之久,李賢後來官至大將軍,字文邕後來做了北周的皇帝,稱為周武帝。經常到原州來,到李賢家,不分君臣,而按年齡大小排次序坐。 解放後,黨和政府對固原進行建設,古城舊貌換新顏,使這座壹千多年古城煥發了青春。1953年在這裏成立了西 (吉)、海(原)、固(原)回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西海固自治州,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撤銷了自治州的建制,設置固原地區,固原是地區駐地。 經過40多年的建設,現在固原城大樓星羅棋布,街道寬闊,環境幽雅,樹木成蔭。固原縣城附近有許多名勝古跡,已開發為旅遊景點,供遊人參觀。 鬥轉星移,時過境遷,古絲綢之路上的聲聲駝鈴早已不聞,瓦亭古城也早已隱沒,惟留下斑駁的古跡供人憑吊:秦長城壯跡蜿蜒百裏,雄風猶在;始建於北朝,興盛於唐代的須彌山石窟規模宏大,造像精美,是我國著名的十大石窟之壹,也是著名的佛教聖地,被譽為“寧夏敦煌”。目前保存完整的是雕鑿於唐代(公元849年)的巨大坐佛像了。仰望大佛,無論刮風下雨,他千年來壹直以慈祥的微笑面感化眾生;此外,固原的六盤山也十分著名。它既是戰略要地,又是避暑盛地。1935年10月,毛澤東率中央紅軍長征經過六盤山時,寫下了氣壯山河的《清平樂;六盤山》,1961年9月又親筆書寫了這首詞,“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不僅詩句氣貫古今,而且書法也是龍飛鳳舞,蒼勁有力,堪稱壹絕。同時,六盤山上自然風光也是饒有特色,“六盤鳥道”、“盤山曉翠”、“美高蒼松”也早已名聲在外,美不勝收。 固原古城,民風淳樸,歷史底蘊深厚,多姿的伊斯蘭建築與多彩的民族風情讓這座古城在西北邊塞閃爍出耀眼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