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詞在歷史中的地位很高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壹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壹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壹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 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壹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詞風可分三類:
壹、豪放風格
這是蘇軾刻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帶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
二、曠達風格
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表達了詩人希望隱居、避開亂世、期待和平的願望。
三、婉約風格
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占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壹種繼承和發展。 1079年7月,蘇軾在湖州任上,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黃州。詩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來,蘇軾歷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績卓著。其詩詞作品在整體風格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內容上則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詩案之後,雖然有壹段時間官至翰林學士,但其作品中卻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至於晚年謫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就更加顯露出來,壹承黃州時期作品的風格,收斂平生心,我運物自閑,以達豁然恬淡之境。 以烏臺詩案為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後,我們看到詩人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後期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臺,吐之乃已”。其行雲流水之作引發了烏臺詩案。黃州貶謫生活,使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壹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後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他深切關註百姓疾苦; 後期,尤其是兩次遭貶之後,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並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啟發,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並樂在其中。 第三,在風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壹瀉千裏;而後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樸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益清。 就詞作而言,縱觀蘇軾的三百余首詞作,真正屬於豪放風格的作品卻為數不多,據朱靖華先生的統計類似的作品占蘇軾全部詞作的十分之壹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個時期創作的主流。這些作品雖然在數量上並不占優勢,卻著實反映了那段時期蘇軾積極仕進的心態。而後期的壹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風貌,也有娛賓遣興,秀麗嫵媚的姿采。諸如詠物言情、記遊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田園風光、談禪說理,幾乎無所不包,絢爛多姿。而這壹部分占了蘇軾全詞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間大有莊子化蝶、無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對現實的對政治的不滿、歇斯底裏的狂吼、針尖麥芒的批判全部驅逐了。其題材漸廣,其風格漸趨平淡致遠。
2.蘇軾對詞的主要貢獻是什麽蘇軾所著《東坡樂府》詞集,也有不少婉約詞,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賀新郎?乳燕飛華屋》等,都是細膩婉約之佳作。
蘇軾弟子眾多,以晁補之、秦觀、黃庭堅、張耒最為有名,稱“蘇門四 學士,,。蘇軾的主要貢獻集中在兩個方面:第壹,他以散文家和詩人獨特的眼光進壹步“以詩入詞”,使詞散文化或詩化,取得了搖曳生姿、舒卷自由的效果。
諸如《水龍吟》中“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定風波》中“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念奴嬌》中“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等等,即屬此類。第二,進壹步擴大了題材範圍,凡是在散文中能出現的題材都被他納入詞中,用來抒寫豪情壯誌和表達人生感慨。
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 中秋》、《江城子?密州出塞》等,皆為豪邁慷慨、壯誌滿懷的傑作。蘇軾首開豪放詞風。
3.歷史上對蘇軾詞的評價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推崇蘇軾:“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國憲在《重修儋縣誌敘》中評價蘇軾,“以詩書禮樂之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聽書聲之瑯瑯,弦歌四起,不獨‘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辟南荒之詩境也。”
董其昌作過壹段著名的跋語:“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壹變也;此書,‘蘭亭’之壹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這是對蘇軾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為深切而崇高的評價。
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
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壹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壹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壹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4.蘇軾的詞昭君怨 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
新月與愁煙,滿江天。 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
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減字木蘭花 春月 春庭月午,搖蕩香醪光欲舞。
步轉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輕雲薄霧,總是少年行樂處。
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 蔔算子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楓落吳江冷。 浣溪沙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發唱黃雞。 浣溪沙 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 黃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 歸家說與采桑姑。
又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 相挨踏破茜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 道逢醉叟臥黃昏。
又 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壹村香。 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擡醉眼,捋青搗[麥少]軟饑腸。 問言豆葉幾時黃。
又 蔌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 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
又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 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浣溪沙 山色橫侵蘸暈霞,湘川風靜吐寒花。 遠林屋散尚啼鴉。
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 月明千裏照平沙。
浣溪沙 寓意 炙手無人傍屋頭,蕭蕭晚雨脫梧楸。 誰憐季子敝貂裘。
顧我已無當世望,似君須向古人求。 歲寒松柏肯驚秋。
浣溪沙 即事 畫隼橫江喜再遊,老魚跳檻識青謳。 流年未肯付東流。
黃菊籬邊無悵望,白雲鄉裏有溫柔。 挽回霜鬢莫教休。
西江月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
乘月至壹溪橋上,解鞍曲肱,醉 臥少休。及覺已曉。
亂山攢擁,流水鏗然,疑非人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 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壹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 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壹聲春曉。
西江月 重九 點點樓頭細雨,重重江外平湖。 當年戲馬會東徐,今日淒涼南浦。
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 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
阮郎歸 初夏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 碧紗窗下洗沈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 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少年遊 潤州作,代人寄遠。 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
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
恰似[女亙]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 鷓鴣天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壹日涼。 虞美人 有美堂贈述古 湖山信是東南美,壹望彌千裏。
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裏燈初上,水調誰家唱。
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壹江明月碧琉璃。 南鄉子 送述古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
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歸路晚風清,壹枕初寒夢不成。
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南鄉子 梅花詞,和楊元素。
寒雀滿疏籬,爭抱寒柯看玉蕤。 忽見客來花下坐,驚飛,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飲又能詩,座客無氈醉不知。 花謝酒闌春到也,離離.壹點微酸已著枝。
南鄉子 自述 涼簟碧紗廚,壹枕清風晝睡餘。 睡聽晚衙無壹事,徐徐,讀盡床頭幾卷書。
搔首賦歸歟,自覺功名懶更疏。 若問使君才與術,何如?占得人間壹味愚。
南鄉子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 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 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醉落魄 離京口作 輕雲微月,二更酒醒船初發。 孤城回望蒼煙合。
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 巾偏扇墜藤床滑,覺來幽夢無人說。
此生飄蕩何時歇。 家在西南,長作東南別。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 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裏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裏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裏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蝶戀花 密州上元 燈火錢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
帳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風味應無價。 寂寞山城人老也。
擊鼓吹簫,乍入農桑社。 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蝶戀花 記得畫屏初會遇。 好夢驚回,望斷高唐路。
燕子雙飛來又去,紗窗幾度春光暮。 那日繡簾相見處, 低眼佯行,笑整香雲縷。
斂盡春山羞不語,人前深意難輕訴。 臨江仙 夜歸臨臯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
5.選幾首有明了蘇軾思想的詞並做解析.體現蘇軾的人生觀: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軾於公元1082年創作的.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壹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此詞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蘊豐富,頗值得玩味.此詞詮釋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現著作者的精神追求. 定風波 序詞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體現蘇軾的歷史觀: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是豪放派宋詞的代表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蕩,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壹體,借詠史抒發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無成的感慨.原詞很普及,這裏不再引用. 體現蘇軾的愛情觀: 《蝶戀花·春景》,是蘇軾所寫的壹首優秀詞作.其作於何時,各方莫衷壹是,有蘇軾密州、黃州、定州、惠州時期等諸多說法,然皆苦無證據明示,故今日已不可詳考.作為宋詞豪放派先驅的蘇軾,壹生之中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豪放派詞作,這容易讓人誤以為蘇詞盡皆豪放之作,但從蘇詞的總體來看,其婉約之作反而是占大多數的,此詞便是其壹.在此詞中,作者通過對殘紅退盡、春意闌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寫和遠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繪,借惜春傷情之名,表達出作者對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沈浮的悲嘆和浮生顛沛的無可奈何.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裏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體現蘇軾的功名觀: 《江城子·密州出獵》是蘇軾於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寧八年)冬季創作的壹首詞,是蘇軾豪放詞中較早的作品.在詞中,作者表達了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誌豪情.全詞“狂”態畢露;雖不乏慷慨激憤之情,但氣象恢弘,壹反詞作柔弱的格調,充滿陽剛之美.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 (qíng) 蒼.錦(jǐn)帽貂(diāo)裘(qiú),千騎(jì) 卷 (juǎn) 平岡.為(wèi)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bìn)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qiǎn)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體現蘇軾的民生觀: 《浣溪沙》詞是蘇軾43歲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裏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五首.作品描述他鄉間的見聞和感受.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這裏選第四首: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6.舉例論述蘇軾對詞的發展的歷史性貢獻詞是隨著隋唐燕樂的流播,由詩歌與音樂結合而產生的壹種新興格律詩體。
它有著既屬於音樂,又屬於詩歌的雙重屬性。 詩與樂的結合,在其初期音樂明顯地占著支配地位。
從五代至柳永,詞為艷科,填詞以協律為要,表意以婉約為宗,詞附庸於音樂。作者要制詞,必須先依曲子的節拍長短,倚聲入調。
到蘇軾時代,詞逐漸脫離音樂而變為“不歌而誦”。特別是蘇軾的“以詩為詞”,從詞與詩的淵源這壹角度,力求擺脫音律對詞的束縛,使詞風突變,解放了詞體,開拓詞境,提高了詞的品格,使詞擺脫了附庸的地位而蔚為大國,成為壹種獨立的抒情詩體。
蘇軾“以詩為詞”的藝術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壹,詞境的拓展。 蘇軾革新詞體,內容和題材不斷擴大,突破了詞為“艷科”的舊藩籬,使詞從“花間”“尊前”走向廣闊的社會人生。
蘇軾不僅以詞寫男女之情、離別之恨、羈旅之愁等傳統題材,而且把詩人慣寫的懷古感舊、傷時論世、紀遊詠物、悼亡贈友、謫居談禪、詠史遊仙、農事村景、說理議政等等題材和內容全部納入詞的創作領域,凡可為詩者皆可入詞,詞達到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藝概》)的境地。 五代、宋初之詞,題材狹窄,內容貧弱。
在蘇式看來,詩的表現疆域,是壹個海空、無拘無束的大自在。詩既然如此,作為詩之苗裔的詞也理當如此。
因此,他不滿時人以“艷科”為繩索,對詞分橫加種種束縛。許多時人認為應該在詩中表現的題材和內容,他都壹壹納入詞中,徹底沖破了詞為“艷科”的牢籠,把詞從相思眷戀、離愁別恨的狹小樊籬中解放了出來,引向廣闊的社會人生。
為宋詞的創作開辟了無限廣闊的藝術天地,給詞以新鮮的血液和生力。 其二詞風的改革。
蘇軾打破了“詩莊詞媚”的傳統觀念,壹掃舊習,以清新雅練的字句,豪邁勁拔的筆力和縱橫奇逸的氣象來寫詞,使詞作仿佛“挾海上風濤之氣”(《花草蒙拾》),格調大都雄健頓挫、激昂排宕,形成了與蘇詩風格相似的詞風。如〔八聲甘州〕“有情風萬裏卷潮來”,筆勢如“突兀雪山,卷地而來” (《吷庵手批東坡詞》蘇軾不僅以詩文句法入詞,且多吸收詩賦詞匯,兼采史傳、口語,突破詞的音律束縛,以便更充分地表情達意,使詞為文學而作,不盡為應歌而作。
唐五代以來,詞在風格上專主柔曼婉媚。從溫庭筠到柳永,這壹期間許多詞家的眾多詞作,雖也有雅俗之分,但詞風的總體傾向於婉媚,而且詞從的內容到形式都依附於音樂。
蘇軾對此頗為不滿。突破詞的音律束縛,將詩的風格引入詞中,推動著對詞的內容與形式的純文學的追求。
這壹重要的轉變,正是詞的文學生命重於音樂生命之始,大大提高了詞體的表現力。這也是蘇軾對詞的壹大貢獻。
其三,風格多樣化。 唐五代以來,詞以婉約為宗,風格單壹。
蘇軾認為,詞的風格不應偏側於婉媚壹隅,而應如詩壹般剛柔兼具,多姿多彩,橫豎爛漫。蘇軾對彌漫詞苑的浮艷柔媚之氣極為不滿,於柳永與婉約詞派之外,另立壹宗,成為宋代豪放詞派的卓越開創者。
但蘇軾的詞不只有雄放的壹面,而是隨意境的變化,呈現出多樣化的風格。如《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寫佳人歡笑而攪動墻外的春愁,風情嫵媚動人,於真摯細膩之中獨凝重淳厚之筆。
王士禎《花草蒙拾》評曰:“恐屯田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彼但解作‘大江東去’耶?” 開創豪放風格,誠然是蘇式革新詞風的重要方面,但其革新詞風的旨意和功績卻不盡在於此。蘇軾革新詞風,並非單純反對婉約,而是要改變婉約風格獨主詞壇的局面,使詞的風格由壹元化朝多元化發展,形成婉約、豪放、清麗、韶秀、曠遠等多種風格同秀***榮的局面。
其四,以詞陶寫情性。 他把士大夫的情性誌趣註入詞中,並把士大夫的情性誌趣與市民喜好的通俗文藝形式結合在壹起。
開拓了詞的抒情功用,使詞於合樂歌唱之外有足以自立的文學價值。提高了詞的品位,也增強了詞的生命活力。
另外,他還從人的情感需要出發,以體現主體情性為主要宗旨。這與傳統詩偏重社會政治的功利性不同,而貼進壹般士大夫文藝生活和歌詞創作的實際。
是對傳統詩作了合乎人情的修正,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綜上所述,蘇軾倡導詞之詩化,在詞的題材、內容、風格、抒情功用,用等領域裏所進行的壹系列革新,可以歸結為壹個方面:即註重、開發、增強詞的文學屬性,使詞擺脫附庸於樂的僚屬地位而向詩回歸。
這就勢必涉及到問題的另壹個方面:即怎樣看待詞的音樂屬性? 蘇軾倡導詞之詩化,註重詞的文學屬性,並非不顧詞的音樂屬性。然而,蘇軾重視詞之音樂屬性,並不意味著對樂曲音律謹守不渝,當樂曲音律的嚴格要求與歌詞文意的表達需要發生沖突時,在詞的雙重屬性之間,兩相權衡,他往往更偏重詞的文學屬性而不願受音律的嚴格束縛。
蘇軾的這種做法遭到當時及後來壹些重音律文人的譏議。《王直方詩話》(《苕溪漁隱叢話》)雲:“東坡嘗以所作從詞示無咎、文潛曰:‘何如少遊?’二人皆對雲:‘少遊詩似小詞,先生小詞似詩。
’”這裏所說的“先生小詞似詩”,並非褒詞。更為直截尖銳的是陳師道所作的《後山詩話》雲:“退之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