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王勃《滕王閣》
2、雲間鐵甕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米芾《望海樓》
3、層臺飄渺壓城堙,倚杖來觀浩蕩春。—陸遊《登擬峴臺》
4、孤亭突兀插飛流,氣壓元龍百尺樓。—元好問 《橫波亭》
5、嶽陽樓前丹葉飛,欄幹留我不須歸。—陳與義《又登嶽陽樓》
6、樓閣宜佳客,江山入好詩。—白居易《江樓早春》
7、復有青樓大道中,繡戶文窗雕綺櫳。—王勃《臨高臺》
8、紫閣丹樓紛照耀,璧房錦殿相玲瓏。—王勃《臨高臺》
9、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閣序》
10、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崔顥《黃鶴樓》
11、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杜甫《登嶽陽樓》
12、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王勃《滕王閣序》
13、立雙臺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曹值《孔雀臺賦》
14、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王羲之《蘭亭集序》
15、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2.寫關於 亭臺樓閣 的古詩文滕王閣[唐]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望海樓[宋]米芾
雲間鐵甕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
三峽江聲流筆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洲起白煙。
忽憶賞心何處是? 春風秋月兩茫然。
登擬峴臺[宋]陸遊
層臺飄渺壓城堙,倚杖來觀浩蕩春。
放盡樽前千裏目,洗空衣上十年塵。
縈回水抱中和氣,平遠山如蘊藉人。
更喜機心無復在,沙邊鷗鷺亦相親。
3.誰能告訴我幾句描寫“亭臺樓閣”的詩句標題:又登嶽陽樓
年代:宋
作者:陳與義
內容:--------------------
嶽陽樓前丹葉飛,欄幹留我不須歸。
洞庭鏡面平千裏,卻要君山相發揮。
標題:江樓早秋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五排
內容:--------------------
南國雖多熱,秋來亦不遲。
湖光朝霽後,竹氣晚涼時。
樓閣宜佳客,江山入好詩。
清風水蘋葉,白露木蘭枝。
欲作雲泉計,須營伏臘資。
匡廬壹步地,官滿更何之?
4.關於“亭臺樓閣”的古詩詞有哪些1.《醉翁亭記》
宋代: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2.《嶽陽樓記》
宋代:範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具 通:俱)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隱曜 壹作:隱耀;霪雨 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壹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壹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3.《登幽州臺歌》
唐代: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4.《題嶽陽樓》
唐代:白居易
嶽陽城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憑曲闌。
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
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亦難。
此地唯堪畫圖障,華堂張與貴人看。
5.《黃鶴樓 / 登黃鶴樓》
唐代: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5.關於“亭臺樓閣”的詩句有哪些1、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王勃《滕王閣》 2、雲間鐵甕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米芾《望海樓》 3、層臺飄渺壓城堙,倚杖來觀浩蕩春。
—陸遊《登擬峴臺》 4、孤亭突兀插飛流,氣壓元龍百尺樓。—元好問 《橫波亭》 5、嶽陽樓前丹葉飛,欄幹留我不須歸。
—陳與義《又登嶽陽樓》 6、樓閣宜佳客,江山入好詩。—白居易《江樓早春》 7、復有青樓大道中,繡戶文窗雕綺櫳。
—王勃《臨高臺》 8、紫閣丹樓紛照耀,璧房錦殿相玲瓏。—王勃《臨高臺》 9、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王勃《滕王閣序》 10、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崔顥《黃鶴樓》 11、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杜甫《登嶽陽樓》 12、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王勃《滕王閣序》 13、立雙臺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
—曹值《孔雀臺賦》 14、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王羲之《蘭亭集序》 15、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6.求關於描寫亭臺樓閣的古詩各4篇亭臺樓閣詩四首 滕王閣[唐]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詩人遠道去交趾探父,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參與閻都督宴會,即席作《滕王閣序》,序末附這首凝煉、含蓄的詩篇,概括了序的內容。第壹句開門見山,用質樸蒼老的筆法,點出了騰王閣的形勢。
滕王閣是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門上,下臨贛江,可以遠望,可以俯視,下文的“南浦”、“西山”、“閑雲”、“潭影”和“檻外長江”都從第壹句“高閣臨江渚”生發出來。
滕王閣的形勢是這樣的好,但是如今閣中有誰來遊賞呢?想當年建閣的滕王已經死去,坐著鸞鈴馬車,掛著琳瑯玉佩,來到閣上,舉行宴會,那種豪華的場面,已經壹去不復返了。第壹句寫空間,第二句寫時間,第壹句興致勃勃,第二句意興闌珊,兩兩對照。
詩人動用“隨立隨掃”的方法,使讀者自然產生盛衰無常的感覺,寥寥兩句已把全詩主題包括無余。 三四兩句緊承第二句,更加發揮。
閣既無人遊賞,閣內畫棟珠簾當然冷落可憐,只有南浦的雲西山的雨,暮暮朝朝,與它為伴。這兩句不但寫出滕王閣的寂寞,而且畫棟飛上了南浦的雲,寫出了滕王閣的居高,珠簾卷入了西山的雨,寫出了滕王閣的臨遠,情景交融,寄慨遙深。
至此,詩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述方法上,還是比較隱藏而沒有點醒寫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個比較沈著的韻腳之後,立即轉為“悠”“秋”“流”三個漫長柔和的韻腳,利用章節和意義上的配合,在時間方面特別強調,加以發揮,與上半首的偏重空間,有所變化。“閑雲”二字有意無意的與上文的“南浦雲”銜接,“潭影”二字故意避開了“江”字,而把“江”深化為“潭”。
雲在天上,潭在地下,壹俯壹仰,還是在寫空間,但接下來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間轉入時間,點出了時日的漫長,不是壹天兩天,而是經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風物更換委節,星座轉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閣的人而今安在。這裏壹“幾”壹“何”,連續發問,表達了緊湊的情緒。
最後又從時間轉入空間,指出物要換,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檻外的長江卻是永恒地東流無盡。“檻”字“江”字回應第壹句的高閣臨江,神完氣足。
望海樓[宋]米芾 雲間鐵甕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 三峽江聲流筆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洲起白煙。 忽憶賞心何處是? 春風秋月兩茫然。
首聯是主畫面——望海樓。為了襯托望海樓之高,先寫鎮江城,“雲間”和“近青天”極寫其高峻,這就為百尺望海危樓打下堅實的基礎。
樓而能飛,是因為屋檐翹起,如五色雉飛翔,“縹緲”則有仙境的意味。 頷聯寫近景——長江,是這首詩中最精彩的壹聯。
詩人好象是壹邊喝酒,壹邊畫畫,壹邊吟詩,長江夾著三峽的濤聲從筆底流過,杯中六朝的帆影連同酒壹起喝下,不禁詩畫之興大作,壹邊畫出片片白帆,壹邊吟出這句詩。 頸聯寫遠景——紅日、白煙。
夕陽在嗚嗚的畫角的催促下漸漸下沈,遠處幽靜的江邊彌漫著白煙。這裏不乏有“長河落日圓”和“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登擬峴臺[宋]陸遊 層臺飄渺壓城堙,倚杖來觀浩蕩春。 放盡樽前千裏目,洗空衣上十年塵。
縈回水抱中和氣,平遠山如蘊藉人。 更喜機心無復在,沙邊鷗鷺亦相親。
首聯點題,拈出擬視臺的地形和登臨的時序。“縹緲”以見層臺之高,“浩蕩”以明春意之廣,兩個形容詞都用得頗為貼切。
但相比之下,更為入神的還推壹個“壓”字。城、、、艷、、依出,本自高大險峻,而層臺雄踞其上,反使城、、鹽、、見得矮小局促。
詩人用“壓”字將這種感受精確不移地表達了出來,不但更顯示層臺的巍峨,且將臺與城從靜止變為活動,從互相孤立變為渾然壹體,使整個句子也產生了流動感。清人陳訏《劍南詩選題詞》雲:“讀放翁詞,須深思其煉字煉句猛力爐捶之妙,方得其真面目。”
首聯二句出語淺易,但下壹“壓”字,便振起全聯精神,如試易以“出”、“躍”、“立”、“接”諸字,於平仄均無不合,而境界終遜壹籌。放翁煉字妙處,於此可見壹斑。
第三句照應第壹句、以層臺高峻,方能極目遠眺,盡千裏之遠。第四句則生發第二句,因春色浩蕩,才覺心曠神怡,滌十年塵慮。
頷聯二句既承上,又啟下。於騁目愜心之際,眼前的景物不知不覺也變了樣子,那便是頸聯“縈回水抱中和氣,平遠山如蘊藉人。”
在“衣上”凡塵洗滌壹空的放翁看來,縈回曲折的江水,潺潺流去,毫無洶湧激蕩之勢,倒是充滿壹團和氣;平緩伏的峰巒,款款移來,不見峻峭陡拔之態,卻似蘊藉深沈的哲人。頸聯寫景。
但並非純粹描山繪水,其間有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王國維《人間詞話》雲“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放翁這兩句詩,所造的正是有我之境。
春日登臨,心頭壹片恬靜,因此看得山山水水都那麽沖淡,那麽悠然。同樣是擬擬臺風光,在另壹首《秋晚登擬、、視、、、望祥符觀》。
7.關於亭臺樓閣的詩亭臺樓閣詩四首 滕王閣[唐]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詩人遠道去交趾探父,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參與閻都督宴會,即席作《滕王閣序》,序末附這首凝煉、含蓄的詩篇,概括了序的內容。第壹句開門見山,用質樸蒼老的筆法,點出了騰王閣的形勢。
滕王閣是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門上,下臨贛江,可以遠望,可以俯視,下文的“南浦”、“西山”、“閑雲”、“潭影”和“檻外長江”都從第壹句“高閣臨江渚”生發出來。
滕王閣的形勢是這樣的好,但是如今閣中有誰來遊賞呢?想當年建閣的滕王已經死去,坐著鸞鈴馬車,掛著琳瑯玉佩,來到閣上,舉行宴會,那種豪華的場面,已經壹去不復返了。第壹句寫空間,第二句寫時間,第壹句興致勃勃,第二句意興闌珊,兩兩對照。
詩人動用“隨立隨掃”的方法,使讀者自然產生盛衰無常的感覺,寥寥兩句已把全詩主題包括無余。 三四兩句緊承第二句,更加發揮。
閣既無人遊賞,閣內畫棟珠簾當然冷落可憐,只有南浦的雲西山的雨,暮暮朝朝,與它為伴。這兩句不但寫出滕王閣的寂寞,而且畫棟飛上了南浦的雲,寫出了滕王閣的居高,珠簾卷入了西山的雨,寫出了滕王閣的臨遠,情景交融,寄慨遙深。
至此,詩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述方法上,還是比較隱藏而沒有點醒寫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個比較沈著的韻腳之後,立即轉為“悠”“秋”“流”三個漫長柔和的韻腳,利用章節和意義上的配合,在時間方面特別強調,加以發揮,與上半首的偏重空間,有所變化。“閑雲”二字有意無意的與上文的“南浦雲”銜接,“潭影”二字故意避開了“江”字,而把“江”深化為“潭”。
雲在天上,潭在地下,壹俯壹仰,還是在寫空間,但接下來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間轉入時間,點出了時日的漫長,不是壹天兩天,而是經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風物更換委節,星座轉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閣的人而今安在。這裏壹“幾”壹“何”,連續發問,表達了緊湊的情緒。
最後又從時間轉入空間,指出物要換,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檻外的長江卻是永恒地東流無盡。“檻”字“江”字回應第壹句的高閣臨江,神完氣足。
望海樓[宋]米芾 雲間鐵甕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 三峽江聲流筆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洲起白煙。 忽憶賞心何處是? 春風秋月兩茫然。
首聯是主畫面——望海樓。為了襯托望海樓之高,先寫鎮江城,“雲間”和“近青天”極寫其高峻,這就為百尺望海危樓打下堅實的基礎。
樓而能飛,是因為屋檐翹起,如五色雉飛翔,“縹緲”則有仙境的意味。 頷聯寫近景——長江,是這首詩中最精彩的壹聯。
詩人好象是壹邊喝酒,壹邊畫畫,壹邊吟詩,長江夾著三峽的濤聲從筆底流過,杯中六朝的帆影連同酒壹起喝下,不禁詩畫之興大作,壹邊畫出片片白帆,壹邊吟出這句詩。 頸聯寫遠景——紅日、白煙。
夕陽在嗚嗚的畫角的催促下漸漸下沈,遠處幽靜的江邊彌漫著白煙。這裏不乏有“長河落日圓”和“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登擬峴臺[宋]陸遊 層臺飄渺壓城堙,倚杖來觀浩蕩春。 放盡樽前千裏目,洗空衣上十年塵。
縈回水抱中和氣,平遠山如蘊藉人。 更喜機心無復在,沙邊鷗鷺亦相親。
首聯點題,拈出擬視臺的地形和登臨的時序。“縹緲”以見層臺之高,“浩蕩”以明春意之廣,兩個形容詞都用得頗為貼切。
但相比之下,更為入神的還推壹個“壓”字。城、、、艷、、依出,本自高大險峻,而層臺雄踞其上,反使城、、鹽、、見得矮小局促。
詩人用“壓”字將這種感受精確不移地表達了出來,不但更顯示層臺的巍峨,且將臺與城從靜止變為活動,從互相孤立變為渾然壹體,使整個句子也產生了流動感。清人陳訏《劍南詩選題詞》雲:“讀放翁詞,須深思其煉字煉句猛力爐捶之妙,方得其真面目。”
首聯二句出語淺易,但下壹“壓”字,便振起全聯精神,如試易以“出”、“躍”、“立”、“接”諸字,於平仄均無不合,而境界終遜壹籌。放翁煉字妙處,於此可見壹斑。
第三句照應第壹句、以層臺高峻,方能極目遠眺,盡千裏之遠。第四句則生發第二句,因春色浩蕩,才覺心曠神怡,滌十年塵慮。
頷聯二句既承上,又啟下。於騁目愜心之際,眼前的景物不知不覺也變了樣子,那便是頸聯“縈回水抱中和氣,平遠山如蘊藉人。”
在“衣上”凡塵洗滌壹空的放翁看來,縈回曲折的江水,潺潺流去,毫無洶湧激蕩之勢,倒是充滿壹團和氣;平緩伏的峰巒,款款移來,不見峻峭陡拔之態,卻似蘊藉深沈的哲人。頸聯寫景。
但並非純粹描山繪水,其間有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王國維《人間詞話》雲“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放翁這兩句詩,所造的正是有我之境。
春日登臨,心頭壹片恬靜,因此看得山山水水都那麽沖淡,那麽悠然。同樣是擬擬臺風光,在另壹首《秋晚登擬、、視、、、望祥符觀》中,卻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