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曄
阜平縣有壹條優美秀氣的河,叫胭脂河。胭脂河邊的山
溝裏有壹個美麗的小山村,叫花山。花山村前村後的山坡溝
壑滿是花草樹木,春天,滿山的桃花紫荊花喧鬧枝頭;秋天,
有醉人的野菊、迷人的紅葉。村東壹條小河,緩緩穿村而過。
潺潺的水聲夾著百鳥的齊鳴使這個山村更加富有詩情畫意。
1948年5月18日淩晨,毛主席的住地城南莊遭敵機轟炸。
於是,為了毛主席的安全,在極端絕密的情況下,毛主席秘
密轉移到這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隱在大山裏的巴掌大的美麗
小山村。
當時張冀新剛滿十八歲,在花山小學做小學教師。他就
是花山村人。主席來之前,村裏開了會,說民運工作組首長
要來這裏住幾天,要保密,任何人不準走漏風聲。首長要住
在張冀新家後排的張德山家,於是後排的幾家人都將房子騰
了出來,挪到前排,幾家人擠在壹起住。
5月18日傍晚,花山村響起了汽車的轟鳴聲。順著河槽開
來幾輛汽車。車停穩後,下來壹些穿軍裝的解放軍戰士,隨
後從第三輛車上下來了壹個身材魁偉的大個子。花山村的人
第壹次見到汽車,都站在遠遠的地方看稀罕兒。張冀新就站
在家門口,看見大個子的第壹眼,他覺得很面熟,只是想不
起來是誰。
首長住的房子旁邊有壹盤石碾。平時,張冀新他們四五
家人吃面都在這裏碾米。為了不影響首長辦公,他們就到離
家很遠的另壹個碾子上去碾米。
首長來的第三天晚上,張冀新帶著疑問,翻來覆去睡不
著,這個面熟的人是誰呢?當時,邊區家家戶戶都已經張掛
毛主席畫像,張冀新在腦海裏幾經對照,斷定首長就是毛主
席!他激動地徹夜未眠,他想把這個消息告訴別人,但這是
極端保密的事情,不能講!
毛主席每天都要出來散步。有壹天,張冀新的妻子端著
玉米去村上推碾,主席碰見了,攔住了她:“這不是有碾子
嗎?為什麽還到別處去推?”張冀新的妻子回答說,怕影響
首長辦公。毛主席說:“就在這兒推,以後不要再到那麽遠
的地方去推碾。”主席以為是警衛安排的,就叮囑他們,
“告訴鄉親們,咱們住了人家的房子,不能連碾也不能推,
以前怎麽樣現在還怎麽樣,不要影響群眾生活。”
閑了幾天的碾子又開始轉上了。壹天,張冀新與母親在
碾上推碾,他妻子在碾旁羅面。這時候,主席從院裏出來了,
下了臺階,徑直朝石碾走來。
“妳是小學教員嗎?”濃濃的湘音。
張冀新聽見是沖他說話,忙擡起頭來應聲。
“是。”“妳教了多少娃娃?”“34個。”“妳教什麽
課本?”
“我教的是晉察冀邊區政府編的課本。”和主席說話,
張冀新心海裏壹直翻滾著激動的浪花,他多想說出壹句“您
就是毛主席吧?”然而,幾次想說出口,幾次又將這個念頭
壓了下去。
主席聽說教的是邊區課本,連說,“很好,很好!”說
罷,他停頓了壹下,沈吟良久,對張冀新說,“壹定要培養
好祖國的下壹代!”
主席走了。但主席的這句話,卻讓張冀新激動萬分。壹
個普通的山村小學教師受到主席的千鈞囑托,既有壓力,又
有動力。主席這句話,是對他說的,也是對千百個教育工作
者說的。主席建國之前領導全國解放戰爭,日理萬機,仍然
牽掛著祖國的教育事業,特別是祖國的下壹代!其心可鑒!
主席在村裏住了9天,便從花山到了西柏坡,而後,在西
柏坡迎來了新中國的解放。主席在花山的故事編入了中學課
本,還編成了歌兒,被人們傳唱。
======================
這是壹篇略讀課文。文章記敘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時的幾件事,表現了毛主席熱愛群眾、關心群眾、和群眾打成壹片的革命情懷。
文章依次記敘了三件事:讓警衛員把到別處碾米的群眾請回來;派警衛員給碾米群眾送去茶水;毛主席來到碾米群眾中交談並幫群眾推碾子。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壹是體會文章記敘的順序;二是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毛主席關心群眾生活、處處為群眾利益著想的思想作風中受到教育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