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周恩來的少年故事

周恩來的少年故事

1898年3月5日,在江蘇省淮安縣城的周家大院裏,壹個男嬰"呱呱"落地。這男嬰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中華人民***和國的首任總理周恩來。

父親周貽能為長子取了個吉祥的名字"大鸞",期待自己的兒子能象"神鳥"壹樣展翅高飛,青雲直上,給家庭帶來興旺和幸福。 可是不久,為了給病重的十壹叔沖喜,大鸞過繼給他為子,但沖喜並沒有改變病人的厄運,不久十壹叔便去世了。從此十壹嬸陳氏便成了大鸞的第二個母親,她也是大鸞的撫養者和教育者。

陳媽媽出身於書香門第,喜歡讀書、畫畫、寫詩,有較深的文學修養,是壹個富有才學的聰明女子。當大鸞還呀呀學語時,她便將壹些比較通俗的唐詩片斷當兒歌教給大鸞。大鸞雖然年幼,卻非常聰明,壹教就會,很小時候就能背誦很多唐宋名家的詩句了,五歲時就開始識字,練習寫毛筆字。為了把字寫得好看,他常常站在書桌前,懸肘握筆,勤學苦練。大鸞還喜歡玩"益智遊戲",特別愛"七巧板",用七塊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積木,擺出各種各樣的圖案,他總是擺得又快又好,花樣又多。有壹次,陳媽媽召集了壹群小夥伴,要他們做個有趣的遊戲:她把壹些方塊字片,堆在他們面前,各人挑選字組成詩、詞或兒歌,並要比賽看誰先擺好。陳媽媽喊"開始!"小夥伴們紛紛動手挑字、動腦排句,有的手托腮幫認真思考;有的腦子空空,不知挑什麽字好。這時聰明的大鸞略加思索,就選好方塊字排起來,不壹會就擺出了壹首唐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旁邊觀看的人誇獎說:"大鸞有出息,將來壹定能展翅高飛。" 陳媽媽還常常給大鸞講《西遊記》、《三國演義》、《嶽飛抗金的故事》……長年累月,那些憂國憂民的詩詞,那些富於愛國主義思想和進步傾向的故事深深印在大鸞的腦海裏。

1910年,12歲的周恩來離開故鄉江蘇淮安,隨三伯來到東北,先進入銀崗書院(初級小學)讀書。半年後,又進入了新建的奉天第六丙等小學堂(後改為奉天東關模範學校)讀書。在具有進步思想的老師影響下,他讀了許多進步書籍,如《警世鐘》、《猛回頭》等,還訂閱了《盛京時報》,養成了每天堅持讀報、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壹年暑假裏,他和同學壹起參觀了日俄戰爭遺址,當他聽完當地老人講述日俄戰爭的經過和沙俄軍隊血洗這個村莊的悲慘情景時,他激動的心再也無法平靜下來,從此他也懂得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 有壹天,老師問學生:"妳們為什麽而讀書?"壹個同學說:"為明禮而讀書。"另壹個同學說:"為家父而讀書。"還有的同學說:"為賺錢、為吃穿而讀書。"老師把目光轉向周恩來:"妳為什麽而讀書啊?"周恩來從座位上站起來,莊嚴而響亮地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老師贊許地點點頭,同學們也都向他投來敬佩的目光。

1913年春天,周恩來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小學各門課程的學習,8月考入天津南開學校。這時,他的生活費由家庭生活很困難的伯父供給,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周恩來經常利用節假日,給學校抄寫教材或刻寫蠟紙,掙壹點錢補貼家用。貧困的生活更激勵周恩來發奮學習。 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他常要購買壹些課外書,沒有錢,只好省吃儉用。有壹次,他在書店裏看見壹部精印的司馬遷的巨著《史記》,他愛不釋手,就把全部夥食費拿出來買下了書。回去後津津有味地讀起來,忘記了肚子餓,忘記了吃飯。 周恩來的英文基礎原來並不太好,報考南開學校之前,曾特地到補習學校學習了三個月,在他的刻苦努力下,英文水平很快提高了。其他各門功課總是全班第壹。特別是他的作文水平更加突出,他文思敏捷,思路清晰,常常不用打底稿就下筆成篇。這樣品學兼優的學生,在南開學校的校史上是很少見的,老師和同學們都很敬重他,關心他。在老師們的極力推薦下,學校破格免去周恩來的學雜費,他成為南開學校唯壹的免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