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如何理解毛主席的“梁王墜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壹生?”?

如何理解毛主席的“梁王墜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壹生?”?

別為明天的事情慶祝,更別為昨天的錯誤懊悔;

人生短短幾十年,不要讓余生為前塵往事來埋單;

眼光放長遠,格局要打開,與其在懊悔中死亡,不如用行動為自己贏得光芒!

導語: 毛澤東主席曾經寫過“ 梁王墜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壹生 ”這樣的詩句。這句詩的出處和時代背景是怎麽樣呢?詩中引用的幾處典故又出自那裏呢? 空山 借邀請回答問題之機,就主席這首詩的用意、本義進行簡單分析。

壹、詩句出處及寫作背景

毛澤東主席壹生寫過三首關於賈誼的詩

壹首是毛主席在青年時代初次見到好友羅章龍時,在送給羅章龍的詩中,主席寫道:“ 年少崢嶸屈賈才 。”

毛主席對於賈誼的才華是贊賞的,對於賈誼的遭遇是同情的,對於賈誼壹生未展平生抱負是惋惜的。

另兩首是毛主席建國後,在讀史的過程中有感而發撰寫的。其中壹首《七絕·賈誼》詩中,就有問答中提到的這兩句詩。原文是:

縱觀全詩,毛澤東主席雖然肯定賈誼的才華,並對其自比屈原、懷才不遇的結局感到惋惜。但對於賈誼身上所散發出來的古代文人所通常具有的愚忠、膽弱性格進行了強烈批評。

那麽詩中提到的“ 賈生吊屈原、梁王墜馬 ”的典故, 歷史 上又是怎樣發生的呢?

二、 詩句引用典故的淵源分析

1.“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這是對賈誼壹生的肯定與贊賞。

詩中的“賈生”便是指西漢初年的文學家賈誼。賈誼少年成名,才思敏捷。21歲就成為漢文帝時最年輕的博士。年輕人總有年輕人的毛病,成名越早,越容易激進沖動,恃才自傲,把握不好自己的命運。

賈誼針對當時的朝政時弊,提出了很多主張改革的建議,自然受到當時朝中權臣周勃、灌嬰、馮敬等人的排擠。漢文帝又是壹個守成穩重的皇帝。郁郁不得誌的賈誼便被疏遠,貶謫為長沙王太傅。

賈誼在離京赴任長沙途中,經過湖南湘江時,因為自己的遭遇有感而發,寫下了那首著名的《 吊屈原賦 》。湘江邊上,面對濤濤洪水,壹個年輕的書生,仰天長嘯。百年前的屈原,因為楚國權貴的排擠,而投江自歿。面對吊屈投江處,年輕的賈誼通過憑吊屈原來抒發自己的怨憤之情。這就是前兩句詩的來源出處。

專門詳細介紹這兩句詩的出處,就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後面兩句詩的典故淵源。

2.“梁王墜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壹生。”這是對以賈誼為代表的封建文人愚忠思想的批判與同情。

正因為賈誼才識過人,被貶三年後,漢文帝覺得身邊沒有壹個可以痛快討論學問的人。便又想起了賈誼,並把他召回了長安。壹回到長安,漢文帝就和賈誼促膝長談,深夜都沒盡興。

重新受到漢文帝啟用的賈誼,並沒有受到重用。而是被安排在離京城不遠的商丘壹帶,任梁懷王劉揖的太傅。梁懷王劉揖是漢文帝最小的兒子,漢文帝十分寵愛他。賈誼在梁國兢兢業業,體察時政。可惜不久,賈誼隨梁懷王入朝覲見漢文帝時,不巧發生了梁懷王墜馬而死的意外事件。對於梁懷王的死,賈誼十分自責。認為是自己沒有照顧好漢文帝最喜歡的小兒子。

公元前168年,33歲的賈誼,在深深的自責和哭泣聲中,憂郁而死。壹代才子,黯然落幕。

賈誼的壹生雖短,卻受到時人的高度評價。劉歆說 “漢朝之儒,唯賈生而已。”

毛澤東主席更是高度評價賈誼:

三、全詩散發著對於古代文人遭遇的同情與批判

如果把主席的詩句用白話文解說壹遍,就是:

賈誼吊屈原,是同命相憐,更是兩位文壇巨匠的百年時空對話。兩人的才能相似,文化氣息相似,政治遭遇相似,所以司馬遷說賈誼是:“ 追傷之,因以自諭 ”。

毛澤東主席註意到了兩人命運的相似,並對兩人遭遇的 歷史 不公正性和多舛命運,表達了深深的同情和惜念。

梁王墮馬而死,是意外而死,本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事情。文帝沒有怪罪,沒有責備。賈誼卻在自責中萬念俱灰,郁悶而死。或許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追求人格完美的執著所至吧。賈誼實現了他舍生取忠的愚忠信條,卻讓我們千年後發出無奈的感嘆。

總結 這首《七絕·賈誼》,充分反映了毛澤東主席對賈誼壹生宏才不展,哀傷早逝的深深惋惜。僅僅因為“梁王墮馬”這樣的“尋常事”,朝臣隨行就會郁悶而死。人才難再得啊,讓人不由的輕聲長嘆太息。簡練的文字,凝聚著賈誼才華橫溢而又短暫無奈的壹生寫照。深沈的文字,字裏行間又反映著毛主席對於當前世界的 情感 判斷。至今讀來,流暢明白,灑脫自如,韻味悠長啊。

這句詩取自毛主席的《七絕 賈誼》,此詩的全文為:

讀詩講求"知人論世",毛主席壹生曾寫下無數膾炙人口的詩歌,但是,在這麽多首詩中,以 歷史 人物為主題的並不算多,賈誼這個人他寫過三次,實屬罕見,要想知道這句詩的深意,還需要從賈誼說起。

賈誼在 歷史 上是非常有名的壹個人物,他是西漢初年的政論家和文學家,17歲時因才華出眾被河南郡守吳公招攬成為門客,在他的輔佐下,河南郡繁榮穩定,民眾安居樂業,"出可濟世安天下,入則妙筆著文章"用來形容他壹點也不錯。

漢文帝登基之初,聽聞賈誼的才幹出眾,就把他召到身邊,命其出任博士,此時的賈誼只有21歲,堪稱年少有為。

漢文帝每每與其商討政事,賈誼總能提出精辟的見解,因此他備受漢文帝的倚重和信賴,僅壹年的時間就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

加官進爵,賈誼感激涕零,他將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輔佐漢文帝上,可是,賈誼的高升卻招惹來朝內外壹些大臣的嫉妒,他們在漢文帝面前明裏暗裏的誹謗賈誼,壹會兒說他"擅權專橫",壹會兒又說他"年少輕狂",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壞話聽得多了,漢文帝也逐漸疏遠了賈誼。

漢文帝四年,24歲的賈誼被貶為長沙王太傅,等於變相的驅逐出京,他在長沙壹待就是三年多,雖然遠離京城,他依然常常向漢文帝建言獻策,算是盡臣子本分。

三年後,也許是漢文帝後悔了,他再次將賈誼調回京師,不過並沒有立刻委以重任,而是任命其為梁懷王太傅,就是漢文帝最寵愛的小兒子梁懷王劉揖的老師。這份差事賈誼很是滿意,"帝師"可是多少讀書人的"終極夢想",當上梁懷王太傅,離這個目標也不算遠了。

可是沒想到,漢文帝十壹年,梁懷王墜馬而死,這個意外來得太突然,賈誼竭心盡力輔佐的梁懷王壹死,他覺得自己身為太傅對此負很大的責任,於是整日憂郁自責,壹年之後,就因過度悲傷而亡,年僅33歲。

對於賈誼這個 歷史 人物,毛主席是欣賞且惋惜的。

毛主席25歲時曾為好友羅章龍寫過壹首送別詩,其中就有"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鐘此。"壹句,他將屈原與賈誼相提並論,認為此二人都是才華橫溢之人。

1958年,毛主席在給友人的信中也曾對賈誼的《治安策》大加贊揚,稱其為"西漢壹代最好的政論","全文切中當時事理"。可見,毛主席對賈誼才華的認可。

《七絕 賈誼》這首詩寫於1964年,毛主席在詩中寫的"賈生才調世無倫"就是高度認可賈誼的才幹,後面壹句"哭泣情懷吊屈文"講的是賈誼最著名的壹篇文章《吊屈原賦》,當年賈誼被貶長沙,路過湘江時,追懷屈原,聯想起自己坎坷的仕途,有感而發創作的作品。

而"梁王墜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壹生"顯然就是毛主席對賈誼人生經歷的評價,雖然他壹心扶持的皇子梁王墜馬而亡,但這件事純屬意外,罪不在賈誼,為什麽要如此看不開,以至於憂郁而亡呢。

在毛主席看來,大丈夫必然能屈能伸,即便是遭遇坎坷曲折,也要調整狀態,懷抱樂觀積極的心態,繼續前行。賈誼在長沙熬過了被貶謫的艱難歲月,好不容易重返廟堂,還未重新開創功績,便因自責恨恨而終,實在是讓人惋惜。

毛主席天性豁達開朗,他不願天下英才重蹈賈誼的覆轍,才會寫下這樣的詩句,來規勸世人對人生要懷抱樂觀的心態。

對於壹個當過革命軍,組織過起義,參加過長征,上過戰場的偉人而言,賈誼所遭遇的人生困境實在是不算什麽,但是,毛主席欣賞賈誼的才華,不願苛求這位古人,所以只是遺憾的慨嘆"何用哀傷付壹生"。

賈誼之死作為 歷史 上的壹樁公案,飽受後世之人的爭議,毛主席的評價已然算溫和,態度最為激烈的竟然是壹向豁達樂天的蘇軾。

蘇軾曾經寫過壹篇文章叫做《賈誼論》,在這篇文章中,西漢大才子賈誼被蘇軾"噴"的狗血淋頭,簡直是壹無是處。蘇軾認為,賈誼之死是壹個徹頭徹尾的悲劇,悲劇的根源不在於漢文帝聽信讒言,而在於賈誼自身。

蘇軾指出賈誼身上體現出三個問題:

第壹,不能"自用其才",不知道怎樣去創造最好的外部環境,來施展自己的才華。他向漢文帝提出的改革政策是很好,但是賈誼光顧著籌劃政策,沒有拉攏朝中大臣,不能爭取同儕的支持,推行改革時受到阻力自然難免。

"不善處窮",不知道如何面對困境,在被貶離京時,賈誼整日郁結煩悶,心緒不寧,把投江而死的屈原視作靈魂知己,完全沒有振奮的精神,壹點點打擊就要情緒奔潰,怎麽堪當大任。

"誌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這句話說的就有點重了,蘇軾覺得賈誼雖然有宏偉的誌向,氣量卻很狹小,容易鉆牛角尖,才華橫溢但是見識短淺,缺乏高瞻遠矚。

話雖然難聽,但是,蘇軾對於賈誼的評價也有幾分道理。在蘇軾之前,所有人幾乎都把賈誼之死看作是懷才不遇、壯誌未酬的悲劇,是"時也命也運也"的天意,是理想主義與現實碰撞的犧牲品。

而只有蘇軾,大膽的指出了賈誼悲劇的根源在於他的人格缺陷,從而告誡後世之人不要重蹈覆轍,要克制自己的感情,不能壹味沈溺於悲痛中。

蘇軾雖然是在評價古人,但是,他的壹生也確實是如此踐行的。寫《賈誼論》時,蘇軾不過是個21歲的毛頭小夥,有點誇誇其談、大言不慚的嫌疑。

然而,在此之後,他宦海浮沈40余年,經歷過烏臺詩案、新舊黨爭,卷入王安石變法的爭議中,經歷數次被貶,誣陷、排擠、誹謗、入獄,仕途坎坷程度絕不亞於賈誼,但是,樂觀的蘇軾依舊能寫出"竹杖芒鞋輕勝馬,壹蓑煙雨任平生"的詩句,從不將往事掛懷於心,被貶在哪裏就遊在哪裏,這樣的心態才造就了 歷史 上獨壹無二的蘇軾。

所以,毛主席這句詩想要告訴我們的,可能就是"做人嘛,心態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