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墓》柴望翻譯如下:
秦望山頭,依然掛著夕陽,傷心人,誰再來抒發淒涼?
今人看不見勾踐滅吳事,徒有墳墓還流傳在霸越鄉。
雨打亂花,落花遮住越宮的復道;鳥飛樹間,黃葉飄下故國的宮墻。
登臨高臺,切莫向遠處眺望,因為中原大地,正是煙樹迷茫。
原文:
秦望山頭自夕陽,傷心誰復賦淒涼。
今人不見亡吳事,故墓猶傳霸越鄉。
雨打亂花迷復道,鳥翻黃葉下宮墻。
登臨莫向高臺望,煙樹中原正渺茫。
他以獨特的視角和想象力,將越王勾踐墓的神秘和深邃表現得淋漓盡致。
註釋:
1、秦望山:在浙江紹興,為這壹帶最高的山,因秦始皇登之以望海而得名。
2、復道:樓閣間有上下兩重通道,稱復道。
3、越王勾踐墓:在今浙江紹興。
這首詩以秦望山為背景,描述了越王勾踐的墓地,通過描繪夕陽、傷心人、雨打亂花、鳥翻黃葉等景象,烘托出壹種悲傷和蒼涼的氣氛。詩人柴望通過對歷史的回溯和反思,表達了對歷史和文化的敬畏和感慨。
《越王勾踐墓》作品賞析:
《越王勾踐墓》是壹首充滿歷史感與藝術魅力的詩篇。詩人以深情的筆觸,描繪了越王勾踐的英勇形象,以及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風貌。
從詩歌的構思上看,《越王勾踐墓》充滿了濃厚的歷史氣息。詩人巧妙地以越王勾踐的墓地作為切入點,將歷史事件、人物與自然景觀融為壹體。在詩中,詩人通過描繪勾踐墓的滄桑變遷,表現了歷史長河中英雄人物的興衰。這種獨特的視角,使得詩歌具有了深厚的歷史感和文化底蘊。
詩人在表現手法上運用了豐富的藝術元素。在描繪勾踐墓時,詩人運用了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寫,將勾踐的英勇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如劍鋒映照古墓石,古墓暗指勾踐墓,而劍鋒則象征著勾踐的堅強意誌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這種形象的比喻,使得詩歌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讓讀者仿佛看到了勾踐在逆境中奮發向前的形象。詩人還通過運用象征手法,將自然景觀與人物形象相互映襯。在詩中,蒼松翠柏象征著歷史的悠久與堅韌,流水則象征著時光的流逝與歷史的變遷。
這些象征手法的運用,使得詩歌具有更深的內涵和寓意,讓讀者在欣賞詩歌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深沈。從詩歌的主題上看,《越王勾踐墓》強調了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詩人通過對勾踐形象的贊美和對他精神的傳承,表達了對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對人類堅強意誌的贊美。
這種精神不僅具有歷史意義,更具有現實意義。在當今社會,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我們更需要發揚這種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