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處在四川省東北部、嘉陵江中遊,由於處在充國南部得名.
歷史文化
文化現象
嘉陵江文化
南充市以嘉陵江為依托,有順慶區、嘉陵區、高坪區三區和南部、蓬安、儀隴等六縣,在2000多年的歷史中,南充各縣市因為嘉陵江的孕育,形成了以嘉陵江為主線的文化旅遊帶。
紅色文化
南充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辛亥革命時期,南充就是全川民主革命鬥爭的中心區域之壹。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南充有5萬多人參加紅軍,其大多數人血灑疆場,解放後有2.72萬人被定為革命烈士。朱德舊居、朱德紀念園、羅瑞卿故居、張瀾紀念室、張思德事跡陳列室、順瀘起義遺址等,是當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絲綢文化
南充,國內外聞名遐邇的絲綢城。“天上取樣人間織,滿城皆聞機杼聲”,這膾灸人口的詩句,是對著名“蠶桑之鄉”、”絲綢之城”南充的形象寫照。中國四大蠶繭、絲綢生產出口基地之壹,四川最大的絲綢工業中心。西漢,南充絲綢成為朝廷貢品;唐宋,南充”順慶大綢”飲譽京城,暢銷絲綢之路;果州之綾,被日本皇室珍為國寶;1915年,南充絲綢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蓋群芳而獲金獎。南充絲綢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出口絲和綢曾分別占四川省出口絲、綢的50%、80%,被外商譽為“萬能絲”、“萬能綢”。南充絲綢具有“享天寶物華之譽,勝蘇杭品質之優“的美名。
三國文化
南充是“三國文化”的發祥地,世稱“並遷雙固”的陳壽著文史兼美的不朽名著《三國誌》。南充被聯合國定為世界三國文化研討會永久會址。南充市境內三國址較多,諸如萬卷樓、張飛廟、譙周墓、王平墓、瓦口關古戰場等,為其形成了獨特的“三國文化”。
春節文化
中國春節文化之鄉。閬中天文學家創立了舉世聞名的《太初歷》,中國使用的農歷是在其基礎上修改而成。《太初歷》確定了歲首,春節由此開始。2009年,閬中被中國名家藝術家協會授予“中國春節文化之鄉”的稱號。
地方風俗
商周時期,南充境內為巴人居住區,人們狩獵耕作,慓勇尚武,喜習歌舞。公元前314年,秦滅巴後置巴郡,推行秦制,並遷“秦民萬家”入巴蜀。隨著農業的發展和手工業、商業的繁榮,加之關中文化的影響,境內民俗亦發生變化。秦亡後,楚漢相爭,境內土著繼承先人傳統,天性勁勇,慣於征戰,曾助劉邦“誑楚安漢”、“還定三秦”。西漢以後,好學之風日盛,境內文臣武將、文學、天文學等方面人才輩出。唐宋以來,中央集權制不斷加強,興科舉,重人文,境內多出狀元、宰相、士大夫,民風淳樸勤勞。杜甫詩嘆:“喜見淳樸俗,坦然心神舒。”明代詩人黃輝概括南充民風:“其君子文而質,兼漢代經術節義之良;其野人樸而忱,類上世葛天無懷之盛。”
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帶來各地不同習俗,形成“五裏不同音,十裏不同俗”的特殊現象。清中葉以後,各省移民後裔相互交流和影響,並與本地土著人習俗滲透融合,民俗漸趨壹致,形成具有南充鄉土特色的民風民俗。民國時期,廢科舉、興學堂、剪長辮、放裹腳,改行公歷,增加新節,倡導“新生活運動”,民風民俗亦有不少改變。南充流行的民謠民諺、山歌俚曲,為壹方民俗之載體。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以後,經過民主改革、社會主義改造,生產關系發生根本變革,人們的思想觀念和風俗隨之發生變化。破除封建迷信,提倡新事新辦,陳規陋習得以清除。“文化大革命”中,極“左”思潮泛濫,舊有民俗受到強烈沖擊,許多民俗現象壹度中斷。中***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全市經濟及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民風民俗發生明顯變化,傳統的優良習俗得以發揚,豐富多彩的現代生活方式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健康、文明、進步的新民俗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