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黮闇猶承誤①,末俗紛壇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②,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註]①黮闇:蒙昧,糊塗。②糟粕:這裏用米指代典籍,也作“糟魄”,《莊子·天道》“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壹項是(3分)
A.這首詩從大處著眼,並非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而作。
B.歷代高人賢士壹世奔忙,建立功業,但無法避免身後湮沒無聞的可能。
C.歷史人物在其所處的時代已經難免被誤解,在世俗的傳言中更會失真。
D.頸聯的上下兩句反復陳說,表明詩人的觀點,堪稱這首詩的警策之語。
15.這首詩闡述了壹個什麽樣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6分)
答案:
五、詩歌閱讀
14.B
15.第壹問: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存在差異。第二問:在讀書時必須保持批判精神,善於分辨,切忌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