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夜泛西湖》
菇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
漸見燈明出遠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3、《開西湖》
偉人謀議不求多,事定紛紜自唯阿。
盡放龜魚還綠凈,肯容蕭葦障前坡。
壹朝美事誰能繼,百尺蒼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當亦喜,月明時下浴金波。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壹)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二)
放生魚鱉逐人來,無主荷花到處開。
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徘徊。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三)
烏菱白芡不論錢,亂系青菇裹綠盤。
忽憶嘗新會靈觀,滯留江海得加餐。
7、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四)
獻花遊女木蘭橈,細雨斜風濕翠翹。
無限芳洲生杜若,吳兒不識楚辭招。
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
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
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壹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壹;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2.請問蘇軾寫了哪首描寫西湖美景的詩宋代的蘇軾(蘇東坡)壹生寫了許多描寫杭州西湖美景的詩,在此收錄流傳較廣的三首於下,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
飲湖上初睛後雨
宋·蘇軾
水光瀲灩睛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湖上夜歸
宋·蘇軾
我飲不盡器,半酣尤味長。
籃輿湖上歸,春風吹面涼。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蒼蒼。
清吟雜夢寐,得句旋已忘。
尚記梨花村,依依聞暗香。
入城定何時,賓客半在亡。
睡眼忽驚矍,繁燈鬧河塘。
市人拍手笑,狀如失林瘴。
始悟山野姿,異趣難自強。
人生安為樂,吾策殊未良。
夜泛西湖五絕
宋·蘇軾
新月生魄跡未安,才破五六漸盤桓。
今夜吐艷如半璧,遊人得向三更看。
三更向闌月漸垂,欲落未落景特奇。
明朝人事誰料得,看到蒼龍西沒時。
蒼龍已沒牛鬥橫,東方芒角升長庚。
漁人收筒及未曉,船過惟有菇蒲聲。
(註:當時湖上禁漁,皆為盜釣者也。)
菇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
漸見燈明出遠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湖光非鬼亦非仙,風恬浪靜光滿川。
須臾兩兩入寺去,就視不見空茫然。
3.蘇軾寫西湖的詩選擇蘇軾描寫西湖的名詩三首,流傳較廣,供樓主參考。
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
宋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望湖樓醉書(其壹)
宋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夜泛西湖五絕
宋蘇軾
新月生魄跡未安,才破五六漸盤桓。
今夜吐艷如半璧,遊人得向三更看。
三更向闌月漸垂,欲落未落景特奇。
明朝人事誰料得,看到蒼龍西沒時。
蒼龍已沒牛鬥橫,東方芒角升長庚。
漁人收筒及未曉,船過惟有菇蒲聲。
(原註:湖上禁漁,皆盜釣者也)
菇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
漸見燈明出遠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湖光非鬼亦非仙,風恬浪靜光滿川。
須臾兩兩入寺去,就視不見空茫然。
4.蘇軾壹首關於西湖的詩是哪首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 作者:蘇軾 年代:宋 體裁:絕句 類別:古詩 [原文]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壹杯當屬水仙王。 (湖上有水仙王廟。)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壹。
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
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壹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為豪放派詞人。 嘉佑二午(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
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禦史臺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
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
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壹百十五卷,今存。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進士。雖與王安石同出歐陽修門下,但政見不同,反對王安石的新黨所推行的變法,在政治上屬於舊黨。
在新黨執政時,他屢遭貶謫,先後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結果卒於常州。蘇軾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稱「三蘇」,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此外,蘇軾在詩、詞、賦、書法等各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作品視野廣闊,風格豪邁,個性鮮明,意趣橫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之壹。二 . 背景資料蘇軾於神宗熙寧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
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長十五公裏,三面環山,東側是沖積平原。湖中有蘇堤、白堤,分水為裏湖、外湖、後湖,以十景馳名中外。
十景中的「蘇堤春曉」即因蘇軾而來。他在杭州任官其間,疏導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頃,並築堤防洪,當地人即稱之為「蘇堤」。
這壹首作於熙寧六年(公元1073),是他題詠西湖的詩歌中最有名的壹首。《飲湖上初晴後雨》***兩首,這裏選的是第二首。
三.賞析重點這是壹首膾炙人口題詠西湖的詩歌。這壹天,詩人到西湖遊覽,最初,天色晴朗,陽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閃動,非常好看。
後來天色轉陰,下起雨來,雨霧迷漫,山色朦朧,又別有壹番情調。西湖正如那儀態萬方的美人西子壹樣,無論是淡雅或濃艷的打扮,都恰到好處,美麗動人。
前兩句用白描和對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所呈現的不同的美態。第壹句描寫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贊美雨天的山色,兩句從剛晴又雨的具體情景著筆,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準確描繪。
「瀲灩」、「空蒙」等詞用得極精當、傳神。詩人這兩句固然是寫當日遊湖時「初晴後雨」的眼前實景,但他沒有平素對西湖詳細的觀察和別有會心的領略,相信很難這樣提綱而總括其全。
第三、四句,詩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說明西湖在任何時候都不減豐姿。詩人心與景會,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聯想到西施的「濃妝淡抹總相宜」,喻體(西子)和本體(西湖)之間,除了從字面上同有壹個「西」字外,詩人的主要著眼點在於二者同具有天賦的自然之美,正因為如此,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濃妝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
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極富詩意。詩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來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從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
全詩構思高妙,概括性強,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傳神地勾勒出來。直到今天,人們到西湖也壹定會想起蘇軾這壹首詩。
譯文: 壹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酒。開始天氣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陰了天,下起雨來。
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於是詩人贊嘆說: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蕩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雲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壹番奇妙景致。
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灩水光是她濃艷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麗質和迷人的神韻。 這首小詩前兩句是描寫:寫晴天的水、雨天的山,從兩種地貌、兩種天氣表現西湖山水風光之美和晴雨多變的特征,寫得具體、傳神,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以致有人評論說,古來多少西湖詩全被這兩句掃盡了。
後兩句是比喻:天地之間,人類最靈;人類之中,西子最美。在前兩句描寫的基礎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說它和西施壹樣同為天下靈與美的極至,何況又經過或淡妝或濃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極寫西湖之美還不是這個比喻的全部奧妙。
歷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詩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來和西湖相比呢?這是因為,西子除了她靈秀美麗,她和西湖還有兩點獨特的契合:壹是西子家鄉離西湖不遠,同屬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頭上都有“西”字,叫起來自然天成。由於這種種原因。
5.蘇東坡在西湖寫的詩有哪首北宋詩人蘇東坡作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於是又稱“西子湖”。
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濃妝淡抹總相宜。
[註釋]
1. 瀲灩:波光閃動的樣子。
2. 空蒙:雲霧迷茫的樣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
[簡析]
這是壹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寫於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壹天詩人在西湖遊宴,起初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在善於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壹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壹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後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壹處之景、壹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6.蘇軾關於西湖的詩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壹杯當屬水仙王。
(湖上有水仙王廟。)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作者簡介:蘇軾(公元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進士。雖與王安石同出歐陽修門下,但政見不同,反對王安石的新黨所推行的變法,在政治上屬於舊黨。在新黨執政時,他屢遭貶謫,先後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結果卒於常州。蘇軾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稱「三蘇」,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此外,蘇軾在詩、詞、賦、書法等各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作品視野廣闊,風格豪邁,個性鮮明,意趣橫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之壹。二 . 背景資料蘇軾於神宗熙寧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長十五公裏,三面環山,東側是沖積平原。湖中有蘇堤、白堤,分水為裏湖、外湖、後湖,以十景馳名中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即因蘇軾而來。他在杭州任官其間,疏導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頃,並築堤防洪,當地人即稱之為「蘇堤」。這壹首作於熙寧六年(公元1073),是他題詠西湖的詩歌中最有名的壹首。《飲湖上初晴後雨》***兩首,這裏選的是第二首。三.賞析重點 這是壹首膾炙人口題詠西湖的詩歌。這壹天,詩人到西湖遊覽,最初,天色晴朗,陽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閃動,非常好看。後來天色轉陰,下起雨來,雨霧迷漫,山色朦朧,又別有壹番情調。西湖正如那儀態萬方的美人西子壹樣,無論是淡雅或濃艷的打扮,都恰到好處,美麗動人。前兩句用白描和對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所呈現的不同的美態。第壹句描寫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贊美雨天的山色,兩句從剛晴又雨的具體情景著筆,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準確描繪。「瀲灩」、「空蒙」等詞用得極精當、傳神。詩人這兩句固然是寫當日遊湖時「初晴後雨」的眼前實景,但他沒有平素對西湖詳細的觀察和別有會心的領略,相信很難這樣提綱而總括其全。第三、四句,詩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說明西湖在任何時候都不減豐姿。詩人心與景會,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聯想到西施的「濃妝淡抹總相宜」,喻體(西子)和本體(西湖)之間,除了從字面上同有壹個「西」字外,詩人的主要著眼點在於二者同具有天賦的自然之美,正因為如此,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濃妝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極富詩意。詩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來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從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全詩構思高妙,概括性強,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傳神地勾勒出來。直到今天,人們到西湖也壹定會想起蘇軾這壹首詩。
五、譯文:壹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酒。開始天氣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陰了天,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於是詩人贊嘆說: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蕩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雲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壹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灩水光是她濃艷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麗質和迷人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