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的《詠蘭花》的詩意是蘭花瓣白蕊黃,素淡清麗,沒有人欣賞卻自己散發著芳香,寸心不大,暗喻謙謙君子,所求於社會的不多,可貢獻的卻不少。白話文意思是蘭花可以是白的,還有黃色的,沒有人去理會她的芳香,它的心原來不大,但是卻容納下了許多芬芳。
《詠蘭花》
1、作者:元末明初文人張羽
2、全詩原文如下:
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
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
3、賞析如下:
“能白更兼黃”,蘭花瓣白蕊黃,素淡清麗;“無人亦自芳”,從人格化的角度稱贊蘭花之“香”,從形之美推進到內在美。
“寸心原不大”,壹筆兩寫,既寫花,又狀人。楊萬裏《凝露堂木犀》雲:“看來看去能幾大,如何著得許多香”,張羽化用楊萬裏詩意,卻更加準確、老到、形象。寸心不大,暗喻謙謙君子,所求於社會的不多。“容得許多香”,暗喻才華不盡,可貢獻於人的不少。
此詩詠蘭,著重抓住蘭花兩大特色:色與香。全詩用蘭花的清幽、純和、持久之香,寫出蘭花獨具的品格與文人雅士的誌趣,乃詠物詩中之佳構。
擴展資料
張羽(1333-1385)元末明初文人。字來儀,更字附鳳,號靜居,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後移居吳興(今浙江湖州),與高啟、楊基、徐賁稱為“吳中四傑”,又與高啟、王行、徐賁等十人,人稱“北郭十才子”,亦為明初十才子之壹。
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詩作筆力雄放俊逸,著有《靜居集》。張羽好著述,文辭精潔典雅,詩詠深思冶煉,樸實含華。
書法纖婉有異趣,仿佛謝莊月賦。隸書效法韓擇木、楷書臨摹王羲之曹娥碑,雖未精極,卻能離俗而入於雅。畫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筆力蒼秀,品在方從義上。
張羽的《詠蘭花》實際上是對自己壹生的寫照,“能白更兼黃”,雖狀蘭花之外貌,也暗說他壹生之坎坷,能屈能伸,能渡貧賤,也能過富貴。“無人也自芳”,這既是贊蘭花的精神,又是書詩人的胸臆。張羽的性格似蘭,甘願寂寞,不求聞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