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口頭文學除原始歌謠之外,還有神話傳說。我國古代有著豐富多采的神話,但因年代久遠,散失甚多,未能系統、完整地保存下來。現在所看到的壹些零星的片斷,大都出於後世的傳說和記載,己不完全是古代神話的本來面目,但它們總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神話的形態和特質。散見於《山海經》、《淮南子》等古籍中的神話故事,如《女蝸補天》、《誇父逐日》、《精衛填海》、《鯀禹治水》和“羽民國”、“奇肱民”等等,包括了創世神話、自然神話、英雄神話和傳奇神話等不同類型。這些神話故事在古代人民的口頭廣泛流傳。它們具有不朽的認識價值和高度的審美價值,無愧為文學藝術的“武庫”和“土壤”。
現存最古可識並用於文獻記錄的文字是3000多年前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自1899年起陸續發現於河南安陽西北小屯村的殷墟甲骨蔔辭,證明我國至遲在殷商社會中期(約前14世紀)就有了初步定型的文字和用文字記載的歷史文獻。甲骨蔔辭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占蔔的記錄,其中也間或有少量與占蔔有關或其他偶然的記事文字。蔔辭作者即殷商時身兼神、史之職的巫覡。殷人迷信鬼神,凡事必蔔,此時記事文字,主要是記錄蔔辭。占蔔內容頗廣,有關於狩獵生活、農業生產、祭祀、戰爭者,有例行者,也有大事而占者。從現存文獻材料看來,蔔辭是中國最早的散文。其特點是內容簡單,形式樸素,文字簡略,不成篇章。如:
癸卯蔔,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蔔辭通纂》375)
戊戌蔔,貞:今日旦,王疾目,不喪明?其喪明?(《殷虛文字乙編》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