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民歌詩歌產生年代
對比魏晉南北朝時期 南北民歌的特點 制作: 指導老師: 制作流程 ? 了解人們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歌文 化的認識程度,加以匯總 ? 在網絡上和圖書館搜集有關資料。 ? 整合資料,對其進行分類,討論其對 此次活動的價值。 ? 將有用的資料匯總,做成ppt. 內容 魏晉南北朝文化簡述 南北民歌特點對比 南北朝民歌的影響 繁榮的文化 從東漢建安到隋的統壹,魏晉南北朝 ***歷時400多年,這是壹個文化的鼎盛時 期,它是五七言近古體詩興起的標誌和 高潮,是文學走向獨立,文學創作個性 化的開始。此時開始興起壹種新的思潮, 就是將文學從學術當中獨立。《古詩十 九首》就是體現當時文人個人抒情的代 表作。 北朝民歌概述 歷史上所謂“北朝”大致開始於北魏道 武帝拓跋珪進兵中原,滅北燕前後;而 結束於隋文帝開皇九年滅陳,歷時約壹 百八十多年。因為北方少數民族居多, 所以民歌中多以描寫北方景色遊牧生活 和其民族豪邁奔放的氣概為主。又因常 年的戰爭和分裂,民歌的感情基調也以 懷土思鄉和渴望和平為主。 南朝民歌概述 “南朝民歌”,產生年代始於三國東吳,迄 於陳。留存總數近五百首,分為“吳聲”和 “西曲”兩大類。南朝民歌產生於長江流域, 這裏氣候濕潤,物產豐饒,山川明媚,花木 繁榮,容易陶養居民熱烈而浪漫的情思,對 享樂生活的追求,以及以艷麗優美為特征的 藝術趣味。 北朝民歌主要內容 1反應北方景色和遊牧生活《敕勒歌》 2反映北方民族豪俠壯武精神《企喻歌》《瑯琊王》 3反映羈旅行役的思鄉之悲,徭役從征之苦《隴頭 歌辭》《瑯琊王》 4反映愛情與婚姻《捉搦歌》《地驅樂歌》《折楊 柳歌辭》 南朝民歌主要內容 ? 人民真摯純潔的愛情生活(或是青年男女 之間的私相愛慕,或是冒犯世俗道德的偷 情,或是萍水相逢的聚合) ? 商賈漂泊寄寓生涯 北朝民歌的藝術風格 “大抵人性類其土風,西北多山,故其人重厚樸魯” 壹方水土養壹方人,這句話大抵是不假的。北方的 少數民族大都生活在黃河以北的高原。雄偉的高山, 廣袤的草原,造就了在這居住的北方人心胸開闊, 豪邁奔放,粗獷質樸的性格特征。常年的戰亂又使 人們奔波勞累。使其民歌的精神風貌拘於苦難,戰 爭,思別之情。人們渴望和平安定甚至溫飽。以至 於其民歌中並無太多兒女情長,柔情蜜意。 南朝民歌的藝術風格 ? “荊揚多水,其人亦明慧文巧,而患在清淺。” 南朝的江南經濟發展和城市的繁榮,作者 多為船戶,賈客、思想觀念已脫離了兩漢 以來的經學道德規範,時代的風氣有利於 民間情歌戀曲的發展。南朝民歌中歡娛之 辭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調是哀傷的。這壹 方面因為在浪漫的、非禮的愛情關系中, 受阻被隔,空懷相思,或壹晌貪歡,轉首 負情,是常有之事,所以容易形成悲傷的 情調. 北朝民歌形式 ? 在詩歌形式上,以五言四句體式占優勢, 約為百分之六十。其余多為整齊的七言、 四言詩,雜言體較少 南朝民歌形式 ? 以吳歌和西曲兩大類為主 ? 以五言四句為主,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二。 其余的四言及雜言體詩,篇幅也很短小。 短小的篇幅對形成明快的詩風,具有關鍵 的意義。南朝民歌中占主導的五言四句的 格式,對五言絕句的形成,也起了極大的 作用。 北朝民歌語言 ? 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 ? 直捷了當,道出社會生活中的簡單而 又深刻的道理。(雨雪霏霏雀勞利, 長嘴飽滿短嘴饑) ? 以質樸剛健、富有力感見長。(男兒 欲作健,結伴不須多。鷂子經天飛, 群雀兩向波) 南朝民歌語言 ? 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 ? 大量運用雙關隱語,避免了過於簡單直露、 壹覽無余的表現。(“霧露隱芙蓉,見蓮 不分明”) ? 比喻的手法,使得詩歌的感情在熱烈大膽 的同時又顯得婉轉纏綿,並且增加了語言 的活潑和形象的生動鮮明(朝霜語白日, 知我為歡消)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西洲曲(節選) 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特點對比小結 ? 內容:北朝民歌多描寫其民族豪邁奔放的 性格和豪俠壯武的精神,以及動蕩不安的 社會現狀. 南朝民歌的內容就相對狹窄,以清 麗纏綿的愛情為主 ? 藝術風格:北朝民歌直率樸素,剛健豪邁。 南朝民歌哀淫靡曼,艷麗纏綿 特點對比小結 ? 形式 :北朝民歌以五言四句體式和整齊的 七言,四言詩為主。 南朝民歌以五言四句為主,篇幅短 小的四言及雜言體式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 語言:北朝民歌語言幹凈明了,質樸粗獷、 豪邁雄壯。 南朝民歌語言明亮而又巧妙,出語天 然。大量使用修辭,詞句鮮麗卻淺俗。 吳歌西曲 ? 吳歌:主要產生於長江中下遊、以建業(南京)為中心和 周邊地區的南朝民歌。現存吳歌多為女子的吟唱,生動而 集中的表達了主人公對愛情的渴望和堅貞以及婚姻不自由 的苦悶、對男子負心的怨恨等,是壹定歷史條件下復雜情 感的體現。《子夜歌》 ? 西曲:主要產生於長江中遊和漢水兩岸,以江陵(武漢) 為中心和周圍壹些地區的南朝民歌,多寫婦人的相思離別 和勞動者的愛情生活,題材較吳歌寬,風格更明快。如 《三洲歌》、《石城樂》、《孟珠》、《估客樂》、《烏 夜啼》、《莫愁樂》、《襄陽樂》 南北朝民歌對後世的影響 ? 南朝民歌的興起及其在上層的流播,再度 把新鮮的血液輸入到文人創作中。於是從 鮑照到齊、梁的文人詩,雅俗結合漸漸成 為主導的方向,從而改變了面貌。南朝民 歌與宮體詩的興起也有直接關系。 南北朝民歌對後世的影響 ? 絕句的真正源頭要算是南北朝民歌。到了唐代, 出現了以絕句擅名千古的詩人李白和王昌齡。南 北朝民歌的雜言體如《木蘭詩》,對唐代七言歌 行的發展也起了示範的推動作用。 ? 在表現手法方面,南北朝民歌對唐代詩人的啟發 也很大。例如杜甫《草堂》詩,“舊犬喜我歸, 低徊入衣裾。鄰舍喜我歸,酤酒攜胡蘆。大官喜 我來,遣騎問所須。城郭喜我來,賓客隘村墟。” 壹連用四個“喜”字構成排句,便是從《木蘭詩》 中“爺娘聞女來”燈具脫化而來。 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