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中伴隨著蔣勛老師溫和的聲音娓娓道來的 《願》 浮現在了腦海中,
我還記得他問:“我們壹生那麽長,但妳是否有時間,留出18分鐘與自己對話?”
“我不知道詩在這個世界中扮演著什麽樣的角色。如果到處是戰爭,如果到處有饑荒,如果到處有人與人的仇恨與廝殺,那壹首詩能夠挽救什麽?
我不停的在懷疑自己所做的這件事,當我們有18分鐘可以跟壹些朋友分享的時候,我們能不能留18分鐘給壹首詩,如果跟壹個職場忙得不得了的人士說可不可以每天留18分鐘給壹首詩,那真的太奢侈。我退了壹步,詩壹直在退壹步。那麽我想壹年365天,可不可以留18分鐘給壹首詩?我再退了壹步,我想壹個人的壹生有沒有可能留18分鐘給壹首詩?我想,夠了。愛是喜悅可以分享,愛是苦難,可以分擔,它可以在不同的文化裏得到不同的***鳴。”
? —蔣勛
“ 每個人在內心都是壹個詩人,人人有詩心,或是張揚,或是隱匿著的詩人的心。"詩歌裏面的詩和歌總是連起來說的,只要人有感情,人人心裏都有詩。它是世俗生活的高度提煉,出自凡人之手,凡人之心,有靈魂,有情感,激發詩心,歌以詠誌。為萬物賦予意義,是淡漠待之還是心生漣漪,不同的人們會用自己的方式,看到它,察覺它,把領悟的過程用詩的形式表達出來。
五歲的小外甥養的小貓今天死了。貓來家的日子不長,但每天照顧小貓,陪貓玩,上學前都會叮囑媽媽要替他好好照顧小貓;放學的時候第壹件事就是問貓咪今天乖不乖......
對於成人來說,我們的感受力有些減弱了。可是當孩子得知貓不在了的消息,傷心痛哭了好久,平復心情之後飯都顧不上吃,選擇用他的方式,獨自憑著記憶中的貓的樣子給它畫了壹幅畫,旁邊還畫上了愛心和壹個吻。
我想這就是孩子的詩心,或許他不會做詩,但他有那樣的敏銳的感知力,促使他立刻馬上想要去畫,去表達他對貓的不舍和思念。
詩並不是把不同的文字放在壹起表達壹個意思,大部分文化的詩,最早都不是用文字去書寫,用 眼睛去看的,其實是用語言去朗誦,用耳朵去聽的。
河馬的史詩,希臘的史詩,是拿著樂器去彈唱的。印度史詩Mahābhārata(梵文)《摩訶婆羅多》和Rāmāya?a《 羅摩 衍那》意為:羅摩的歷險經歷”作為長篇英雄史詩,而且有大量的傳說故事作為插話,有 宗教哲學 以及法典性質的著作(內含印度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堪稱是“印度的靈魂”。)可以無止境的8萬句這樣唱下去,由不識字的人們唱出來的中國的《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詩是聽覺的開始,是押韻的聲音的震動,無論是ong的中東韻,ang的江陽韻,這似樂器裏的金屬聲或是鼓聲的開口雲韻,還是哀傷的i的齊微韻,最細微的羽音,它們在傳達文字意思的時候,同時也在傳達壹種聲音的質感,讓人們在無依無靠的荒涼中感受著詩中沈靜與震動的***鳴的力量。
我們可不可能壹生至少留18分鐘給壹首詩?在荒涼的生命裏留壹個救贖。
去在那個聲音裏
聽到月亮升起的聲音,
聽到花開的聲音,
聽到所有河流潺潺涓涓流去的聲音,
若把它作為禮物送給戰火紛飛中的人們那大概最是奢侈。
詩和日常生活的距離,是柴米油鹽的瑣事和職場的忙碌的,是孤獨靈魂的救贖,是喧囂世界中難得的寧靜,是疲憊時候的壹種溫柔又寧靜的力量......
讓我們在永不停歇的腳步中,留壹點時間給自己,在聲音與文字的流動中審視自己,用心去感知大自然與自己的相處,用那觸動心靈深處的聲音療愈內心的煩惱,享受詩歌那份愜意與寧靜,坦然與淡定,讓我們用純真的愛繼續熱愛生活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