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狄金森與《籬笆那邊》介紹

狄金森與《籬笆那邊》介紹

這首詩篇幅短小,平白如話,記敘了“我”想爬過“籬笆”去摘草莓卻又擔心上帝責怪的矛盾心理,以及對“上帝”“如果他也是孩子/他也會爬過去”的猜測。在平實語言後面,詩人究竟想告訴人們什麽?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的《教師教學用書》作了如下分析:“面對籬笆和紅草莓,詩人觸發了無限的詩意,仿佛穿越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歷程,回到了她的童年的幸福時光,充滿了創造的發現和美感。”概言之,教學用書將該詩的主旨定位為對童年幸福時光的回憶。筆者以為這樣的解讀值得商榷。

首先,這首詩所選擇的童年生活並非是“幸福的時光”,壹個完全有能力爬過籬笆去摘取“真甜”的草莓的孩子,卻因為怕弄臟圍裙遭上帝責罵而忍痛割愛,這是壹種遺憾,壹種無奈,壹種沮喪,這樣的童年生活能算是“幸福的時光”嗎?另外,教學用書本身也認為作者狄金森“努力挖掘人們內心深處的隱秘,她的詩是內心感受的外化”,“抒發了她對人生、愛情、藝術、死亡等方面的見解,寄托了她個人的情感。《籬笆那邊》就是代表作之壹。”這段介紹對狄金森的詩歌作了較高的評價,將狄詩創作的主旨概括為深刻而獨到的人生見解、藝術見解。《籬笆那邊》既是其代表作,其主旨絕不可能只是回憶童年幸福的時光,而是別有懷抱。筆者在深入研讀該詩的基礎上,對其主旨作了如下的探討。

對草莓的正確理解是解讀詩中內涵的前提。

詩人之所以選中草莓作為詩歌主體意象,是因為草莓本身色澤鮮艷,圓潤玲瓏,在外形上給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們喜愛的壹種水果,詩人選擇草莓作為孩子尋覓、追求的意象正是緣於草莓的美好可愛。“我”發自內心地贊嘆道:“草莓,真甜!”這極具誘惑力的草莓,在詩中已不僅僅是壹種水果了,它已被詩人抽象為孩子追求的世間美好事物的象征。“我”內心深處渴望著“真甜”的草莓,而“我”又是有能力爬過籬笆的――“如果我願/我可以爬過”,然而,詩的第二小節筆鋒壹轉:“可是,臟了圍裙/上帝壹定要罵我!”“我”竟然不願意爬過!從這壹矛盾的分析中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過程中還不能完全拋開顧慮,其根源在於“臟了圍裙”而招致 “上帝”的責罵。詩中的“臟了圍裙”不是寫實,而是指壹種不合常規的行為、離經叛道的思想,“上帝”所不能容忍的正是這壹點;詩中的“上帝”這壹特定形象則是權威的代表,是正統思想的化身,是別人思想行為的禁錮者,是以自身刻板僵化的理念來扼殺世間美好事物的冷面統治者。“我”的矛盾是“我”受著種種清規戒律的束縛的結果,現實生活中不正是如此嗎?追求個性的自由卻不得不受著傳統道德的束縛,追求事業的創新卻不得不受著傳統觀念的禁錮。狄金森用平實的語言、寓言式的故事表達的卻是深刻的人生見解。

狄金森的深刻還不僅於此。

作為正統思想的化身、專司禁錮別人思想的“上帝”居然“也會爬過去”!其前提是“如果他也是個孩子”。以此為前提正是詩人的匠心所在。孩子是天真爛漫、純真無邪的,孩子對美好事物有本能的向往與追求,“上帝”如果能拋開至高無上的權力,拋開壹切清規戒律,找回天真爛漫的童真,恢復純真無邪的本性,那麽,“上帝”自然也會爬過去追求世間美好的事物。其實,從這個意義上說,上帝又何嘗不是被禁錮者呢?狄金森對人生的見解何其深刻!

綜上所述,這首詩不僅抒寫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這種追求所遭受到的來自傳統理念的壓制和打擊,更揭示出作為傳統理念的代言人的“上帝”,只要他願意拋開壹切束縛,走下神壇,他也會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事物。詩人由此深刻地啟示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本是人性的本能!

這是壹首集哲學和文學於壹身、融理性和情感為壹體的哲理詩,其價值在於悟性的啟迪,學習時應由詩的表層意象入手,展開聯想,逐層深入,最終才能真正理解詩歌中包容的深刻寓意,切不可作機械的、淺層次的解讀。另外,哲理詩總會給讀者留下思索的空間,留下某種不確定性,正如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所說:“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