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詩歌就和就有著密切的聯系
相輔相成、相映生輝、相得益彰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中
***同演繹了瑰麗多彩的篇章
古人對玉美化生活作用的認識日益加深,在詩歌中出現了大量的描寫玉的內容。在早期的《詩經》中,就有不少有關玉文化的名句,例如“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投我以桃李,報之以瓊瑤”,這裏的“瓊瑤”、“瓊琚”指的是珍貴的玉器,用來象征淳樸美好願望,表達了我國古代人民樸素善良的內心世界。
先秦文學中,許多絢麗多姿的詩篇又給玉文化增添了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例如屈原在《九歌》中寫道“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桴兮擊鳴鼓”,其中“玉桴”指的是玉頭的鼓槌;《離騷》中“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靡以為米長;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這裏的“瓊枝”指美麗的玉,“瓊靡”指玉的碎屑,“瑤象”指的是美玉的象牙,借玉之美描寫宏大萬千的氣勢,抒發了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經過長期的歷史積累,出現了更多有關玉文化的詩歌,例如樂府《戰南城》中“雙珠玳瑁簪”,《古詩為焦促卿妻作並序》中“耳著明月珠““口如含朱丹”,“珠”“丹”均指珠寶首飾,曹植《美女篇》中“玉帛不時安”,這裏“玉”與“帛”壹起為古代行聘之禮;《西洲曲》中“垂手明如玉”,以玉形容手之白。
這些詩歌都表明,當時的玉已經在民間較為廣泛的流傳,珠寶首飾的種類與款式也更為多樣,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和田玉作為玉石的壹種,既有古典之美,又兼具時尚動感,像壹首古風的現代詩,經典的旋律,帶著清新的氣息,繚繞在我們的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