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詩人看到在寒冷季節盛開的梅花,傲雪耐寒,雪助花妍,於是把它詮解為壹種貞潔自愛的君子情操和銳意進取的勇士品質;有的詩人在受挫時深感塵世的不如意,而且還受道家逍遙自適的人生哲學的影響,寄情於山林,渴望過壹種清凈無為的生活,於是綻放於山野的梅花就被賦予了隱者風標。
1、自信樂觀,頑強堅韌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裏,昨夜壹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齊己《早梅》)
2、清白孤高,不流於俗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
解讀
壹生“梅妻鶴子”的林逋堪稱愛梅之最的文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兩句詩無壹“梅”字,卻將“梅”的獨特風韻展現無遺:明凈的水波中映著斜逸而出的梅枝,朦朧月色裏氤氳的香氣因風布遠。詩人筆下的梅花神清骨秀,典雅至極,在寒冬之中展露出獨耐孤寂、不趨時附勢的高尚品格。而梅花通體清澄,引發了詩人潔身凈心的自覺意識,詩句以梅花意象為載體,將自我幽獨清高、甘於素淡的人格滲透其中。此時詩人與梅花的關系達到了精神上的無間契合。所以,雖是詠梅,實則也是他“弗趨榮利”“趣向博遠”人格的真實寫照。宋代詩人陳與義認為林逋的詠梅詩已壓倒了唐代詩人齊已的《早梅》詩:“自讀西湖處士詩,年年臨水看幽姿。晴窗畫出橫斜影,絕勝前村夜雪時。”林逋的寫梅名句,不僅給人以豐厚的心靈滋潤與絕妙的審美享受,且在梅詩的創作上具有超越出新的美學意義。
3、隱逸山水,瀟灑自得
紅葉山齋小小,有誰曾到?探梅人過溪橋。(張可久《天凈沙·魯卿庵中》)
二、借梅抒發坎坷境遇中的哀愁
古往今來,個人悲歡、國家榮辱,最能牽動詩人的敏感情思。而在個人和國家命運中苦苦掙紮的詩人,像極了在寒冬烈風裏開放的梅花,因此梅也成為抒發感傷之情的載體。
三、借梅寄托眷戀與相思
“贈梅”與“折柳”,均是古代贈別的特定儀式,都蘊含著人們豐富的情感。人們之所以會以贈梅寄情,其原因主要有二:壹是春來花開,春去無情,最是人間留不住,芳華易逝令人倍感人情之堪憐,故而產生出了無限的不舍及挽留之意;另壹個方面,天涯阻隔,世事難料,因相憶綿綿而不見,故只能用此芳信來傳遞壹個美好的訊息,借此來表達祝福與惦念。是:在漫山紅葉的掩映下,山齋顯得越發渺小,有誰曾經找到這幽山中的小書房呢?也許只有探梅人走過溪橋悄然探訪過吧。梅花作為春之使者,綻於冬末春初,但從詞中“紅葉”可知此時應為秋天,何來探梅之說呢?其實這“梅”便是如梅之高潔隱士——魯卿。以梅比隱者,隱者亦是梅。因此“探梅”的目的並不在“梅”,而是意圖在某壹處水驛荒村找到那世外桃源,如魯卿壹樣過上恬淡自得的隱居生活,活出人生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