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東風第壹枝·春雪》史達祖
巧沁蘭心,偷粘草甲,東風欲障新暖。漫疑碧瓦難留,信知暮寒猶淺。行天入鏡,做弄出、輕松纖軟。料故園、不卷重簾,誤了乍來雙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紅欲斷、杏開素面。舊遊憶著山陰,後盟遂妨上苑。熏爐重熨,便放漫春衫針線。怕鳳靴挑菜歸來,萬壹灞橋相見
2. 《玉蝴蝶》晁沖之
目斷江南千裏,灞橋壹望,煙水微茫。盡鎖重門,人去暗度流光。雨輕輕,梨花院落,風淡淡、楊柳池塘。恨偏長。佩沈湘浦,雲散高唐。清狂。重來壹夢,手搓梅子,煮酒初嘗。寂寞經春,小橋依舊燕飛忙。玉鉤欄、憑多漸暖,金縷枕、別久猶香。最難忘。看花南陌,待月西廂。
3. 《灞橋待李將軍》長孫無忌
颯颯風葉下,遙遙煙景曛。霸陵無醉尉,誰滯李將軍。
4. 《解連環》高觀國
露條煙葉。惹長亭舊恨,幾番風月。愛細縷、先窣輕黃,漸拂水藏鴉,翠陰相接。纖軟風流,眉黛淺、三眠初歇。奈年華又晚,縈絆遊蜂,絮飛晴雪。依依灞橋怨別。正千絲萬緒,難禁愁絕。悵歲久、應長新條,念曾系花驄,屢停蘭楫。弄影搖晴,恨閑損、春風時節。隔郵亭,故人望斷,舞腰瘦怯。
5. 《柳梢青》高觀國
翠拂晴波,煙垂古岸,灞橋春色。斜帶鴉啼,亂縈鶯夢,愁絲如織。為憐張緒風流,正瘦損、宮腰褪碧。綻綰同心,留連不住,天涯行客
6. 《連理枝》賀鑄
繡幌閑眠曉。處處聞啼鳥。枕上無情,斜風橫雨,落花多少。想灞橋、春色老於人,恁江南夢杳。往事今何道。聊詠池塘草。懷縣年來,蕭蕭壯發,可堪頻照。賴醉鄉、佳境許徜徉,惜歸歟不早。
2. 有關 灞橋 的典故,詩詞或故事灞橋位於西安城東12公裏處,是壹座頗有影響的古橋。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並修了橋,故稱“灞橋”。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便將橋名改為長存橋。以後在宋、明、清期間曾先後幾次廢毀,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陜西巡撫畢沅重建橋,但橋已非過去規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撫楊公恢才按舊制又加建造。
橋長380米,寬7米,旁設石欄,橋下有72孔,每孔跨度為4米至7米不等,橋柱408個。1949年後為加固灞橋,對橋進行了擴建,將原石板橋改為鋼筋混凝土橋,現橋寬10米,兩旁還各留寬1.5米的人行道,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運輸。 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裏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灞橋風雪”從此成了西安的勝景之壹。
橫跨灞河的灞橋是長安與東方廣大地區的重要通道。《西安府誌》中雲:“灞橋兩岸,築堤五裏,栽柳萬株,遊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每當春意盎然、春風撲面之際,柳絮漫天飛揚,成了長安灞橋壹大景致。“大雪紛紛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風起”。東晉謝道蘊“柳絮”和“雪花”的壹句妙聯而使得“灞柳風雪”成為關中八景之壹景。
據《三輔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為“柳”與“留”諧音,古人就以折柳贈別來表達與親朋好友的留戀不舍之意。
古人曾言:"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可見詩與灞橋雪的緣分很深。
古人有詩雲:“春色東來渡灞橋,青門垂柳百千條”。
李白《憶秦娥》有“簫聲咽,秦蛾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戴叔倫《賦得長亭柳》:“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雨搓金縷細,煙裊翠絲柔。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遊。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據《唐詩紀事》記載:“雍陶有壹次送別故舊,行至灞橋,問隨從曰:‘此橋為何稱情盡橋?’隨從道:‘因送別到此為止點,故稱之情盡橋。’雍陶有感惜別之情:‘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壹條條。’”這就是膾炙人口的《折柳橋》。
還有壹首歌曲,“灞橋柳,灞橋柳,拂不去煙塵系不住愁。我人在陽春,心在那深秋。妳可知無奈的風霜,它怎樣在我臉上流。灞橋柳,灞橋柳,遮得住淚眼牽不住手。我人在夢中,心在那別後。妳可知古老的秦腔,它並非只是壹杯酒。”
3. 關於灞橋飛雪的詩句應該是“灞柳飛雪”吧。人們在 灞河兩岸築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象冬日雪花飛揚(來自百度百科),遂有此名。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鳴鞭落日禁城東,渭水清煙灞上風。都旁柳陰回首望,春天樓閣五雲中。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好風倘借低枝便,莫遣清絲掃路塵。
柳永《少年行》:“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翠楚宮腰。”
朱集義關中八景(詩畫)中》,題“灞柳風雪”雲:“古橋石板半傾欹,柳色青青近掃眉,淺水平沙深客恨,輕盈飛絮欲題詩”。
韋應物《東郊》:“吏舍跼終年,出郊曠清曙,楊柳散和風,青山淡吾慮”。
4. 杜甫 灞河詩句折柳贈別始於漢朝,亦是我國流傳甚久的送別習俗。
據《三輔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在都城長安東門外有座灞橋,灞河兩岸柳樹成行,被世人稱之為灞橋柳,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
送別離長安東行的親友故舊,多在灞橋停步告別。 這裏的岸柳排排,柔絲蕩蕩,送行者取“柳”和“留”的諧音,折柳贈別,既表達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鄉,宛如柳木隨遇而安、發展壯大。
到了隋、唐時期,折柳贈別更為盛行,在文學作品中經常記述這種習俗。隋朝的《送別》詩這樣寫道:“楊柳青青著地重,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對折柳贈別之情作了淋漓盡致的描寫。灞橋不知送別了多少離別情,日久天長,灞橋被人們改稱為“情盡橋”、“斷腸橋”。
5. 描寫橋和水的詩句虹橋千步廊,半在水中央。天子方清暑,宮人重暮妝。——《雜曲歌辭·天長地久詞》盧綸
橋北雨余春水生,橋南日落暮山橫。問君對酒胡不樂?聽取菱歌煙外聲。——《過杜浦橋二首:其二》陸遊
三兩漁莊老樹邊,漁娃補網橛船頭。板橋茅屋湖南埭、帶雨拕花更可憐。——《鑒湖柳枝詞十二首》
回首渭橋東,遙憐春色同。青絲嬌落日,緗綺弄春風。——《采桑》劉希夷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壹條條。——《題情盡橋》雍陶
祓除情景煙波上,放蕩胸懷詩酒中。禹會橋邊潮落處,夕陽幾度系孤篷。——《閑遊》其三》陸遊
官橋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別後同明月,君應聽子規。(送楊長史赴果州)王維
洛陽宮闕照天地,四面山川無毒氣。誰令漢祖都秦關,從此奸雄轉相熾。——《天津橋》劉叉
6. 關於“水.風.花.山.雨”的詩句各5首巴水 唐白居易 城下巴江水,春來似麯塵。
軟沙如渭曲,斜岸憶天津。 影蘸新黃柳,香浮小白蘋。
臨流搔首坐,惆悵為何人? 大水 唐白居易 潯陽郊郭間,大水歲壹至。 閭閻半飄蕩,城堞多傾墜。
蒼茫生海色,渺漫連空翠。 風卷白波翻,日煎紅浪沸。
工商徹屋去,牛馬登山避。 況當率稅時,頗害農桑事。
獨有傭舟子,鼓(木世)生意氣。 不知萬人災,自覓錐刀利。
吾無奈爾何,爾非久得誌。 九月霜降後,水涸為平地。
湖亭晚望殘水 唐白居易 湖上秋泬寥,湖邊晚蕭瑟。登亭望湖水,水縮湖底出。
清渟得早霜,明滅浮殘日。流註隨地勢,窪坳無定質。
泓澄白龍臥,宛轉青蛇屈。破鏡折劍頭,光芒又非壹。
久為山水客,見盡幽奇物。及來湖亭望,此狀難談悉。
乃知天地間,勝事殊未畢。 湖亭望水 唐白居易 久雨南湖漲,新晴北客過。
日沈紅有影,風定綠無波。 岸沒閭閻少,灘平船舫多。
可憐心賞處,其奈獨遊何? 澄水如鑒 唐崔顥 聖賢將立喻,上善貯情深。 潔白依全德,澄清有片心。
澆浮知不撓,濫濁固難侵。 方寸懸高鑒,生涯詎陸沈。
對泉能自誡,如鏡靜相臨。 廉慎傳家政,流芳合古今。
春水 唐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復舊痕。朝來沒沙尾,碧色動柴門。
接縷垂芳餌,連筒灌小園。已添無數鳥,爭浴故相喧。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登高》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中秋月》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月》唐白居易 萬裏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
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
風 唐 李嶠 解落三秋葉, 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 入竹萬竿斜。
對雜花 韋應物 朝紅爭景新,夕素含露翻。妍姿如有意,流芳復滿園。
單棲守遠郡,永日掩重門。不與花為偶,終遣與誰言。
見花 韓偓 褰裳擁鼻正吟詩,日午墻頭獨見時。 血染蜀羅山躑躅,肉紅宮錦海棠梨。
因狂得病真閑事,欲詠無才是所悲。 看卻東風歸去也,爭教判得最繁枝。
詠柳花 薛能 浮生失意頻,起絮又飄淪。發自誰家樹,飛來獨院春。
朝容縈斷砌,晴影過諸鄰。亂掩宮中蝶,繁沖陌上人。
隨波應到海,沾雨或依塵。會向慈恩日,輕輕對此身。
詠梅花 庾信 常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 不信今春晚,俱來雪裏看。
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覓不見,真悔著衣單。
花底 杜甫 紫萼扶千蕊,黃須照萬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深知好顏色,莫作委泥沙。
花下酌酒歌 唐寅 九十春光壹擲梭,花前酌酒唱高歌。 枝上花開能幾日,世上人生能幾何。
好花難種不長開,少年易過不重來。 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
妒花 唐寅 昨夜海棠初著雨,數點輕盈嬌欲語。 佳人曉起出蘭房,折來對鏡化紅妝。
問郎花好奴顏好?郎道不如花窈窕。 佳人聞語發嬌嗔,不信死花勝活人。
將花揉碎擲郎前:請郎今日伴花眠! 望嶽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 壹覽眾山小 陶淵明《飲酒》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曉行望雲山 楊萬裏 霽天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峰總可觀。
卻有壹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 山行--- 唐朝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古風----李白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詩 名: 八月二十二日寓直玉堂,雨後頓涼 類 別: 七言絕句 作 者: 範成大 雨意蒸雲暗夕陽,濃薰滿院落花香。
題詩弄筆北窗下,將此工夫報答涼。 詩 名: 八月望夕雨 類 別: 七言絕句 作 者: 徐凝 今年八月十五夜,寒雨蕭蕭不可聞。
如練如霜在何處,吳山越水萬重雲。 詩 名: 八月五日喜雨,初陽臺上作 類 別: 七言律詩 作 者: 楊維楨 敲門空過太史宅,曳杖卻上初陽臺。
雷從葛仙井底起,雨自黃妃塔上來。 官軍捷報銅鉈陌,山人酒瀉白螺杯。
憑誰得知詩句好,山東李勛今有才。 詩 名: 八月壹日微雨驟涼 類 別: 七言古詩 作 者: 陸遊 流汗沾衣喘不供,孰知有此快哉風! 新涼忽覺從天下,殘暑真成掃地空。
恰轉輕雷過林塢,已吹好雨到簾櫳。 幽人病愈閑無事,剩賦歌詩樂歲豐。
詩 名: 巴東遇小雨(壹) 類 別: 七言絕句 作 者: 陸遊 暫借清溪伴釣翁,沙邊微雨濕孤篷。 從今詩在巴東縣,不屬灞橋風雪中。
詩 名: 芭蕉雨 類 別: 其它 作 者: 楊萬裏 芭蕉得雨便欣然,終夜作聲清更妍。 細聲巧學蠅觸紙,大聲鏘若山落泉。
三點五點俱可聽,萬籟不生秋夕靜。 芭蕉自喜人自愁,不如西風收卻雨即休。
7. 關於水的詩句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
劉禹錫
(772-842)字夢得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陋室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壹青螺。《望洞庭》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詞》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浪淘沙》
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被稱為詩仙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行路難》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將進酒》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秋浦歌》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靜夜思》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怨情》
杜甫
(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詩人,漢族,自號少陵野老 被稱為詩聖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春望》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江南逢李龜年》 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絕句四首(其三)》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絕句二首(其壹)》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水檻遣心二首(其壹)》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春夜喜雨》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望嶽》
8. 關於水的詩句1.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詩經?蒹葭》) 2.水何淡淡,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3.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詠鵝》) 4.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 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陸遊:《遊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7.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劉禹錫:《竹枝詞》) 8.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9.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楊萬裏:《小池》) 10.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 《泉水》 先秦詩經 毖彼泉水,亦流於淇。
有懷於衛,靡日不思。 孌彼諸姬,聊與之謀。
出宿於□,飲餞於禰,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 問我諸姑,遂及伯姊。
出宿於幹,飲餞於言。載脂載轄,還車言邁。
遄臻於衛,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茲之永嘆。思須與漕,我心悠悠。
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巴水》 唐白居易 城下巴江水,春來似麯塵。
軟沙如渭曲,斜岸憶天津。 影蘸新黃柳,香浮小白蘋。
臨流搔首坐,惆悵為何人? 《大水》 唐白居易 潯陽郊郭間,大水歲壹至。 閭閻半飄蕩,城堞多傾墜。
蒼茫生海色,渺漫連空翠。 風卷白波翻,日煎紅浪沸。
工商徹屋去,牛馬登山避。 況當率稅時,頗害農桑事。
獨有傭舟子,鼓(木世)生意氣。 不知萬人災,自覓錐刀利。
吾無奈爾何,爾非久得誌。 九月霜降後,水涸為平地。
《湖亭晚望殘水》 唐白居易 湖上秋泬寥,湖邊晚蕭瑟。登亭望湖水,水縮湖底出。
清渟得早霜,明滅浮殘日。流註隨地勢,窪坳無定質。
泓澄白龍臥,宛轉青蛇屈。破鏡折劍頭,光芒又非壹。
久為山水客,見盡幽奇物。及來湖亭望,此狀難談悉。
乃知天地間,勝事殊未畢。 《湖亭望水》 唐白居易 久雨南湖漲,新晴北客過。
日沈紅有影,風定綠無波。 岸沒閭閻少,灘平船舫多。
可憐心賞處,其奈獨遊何? 《澄水如鑒》 唐崔顥 聖賢將立喻,上善貯情深。 潔白依全德,澄清有片心。
澆浮知不撓,濫濁固難侵。 方寸懸高鑒,生涯詎陸沈。
對泉能自誡,如鏡靜相臨。 廉慎傳家政,流芳合古今。
《春水》 唐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復舊痕。朝來沒沙尾,碧色動柴門。
接縷垂芳餌,連筒灌小園。已添無數鳥,爭浴故相喧。
《引水》 唐杜甫 月峽瞿塘雲作頂,亂石崢嶸俗無井。 雲安酤水奴仆悲,魚復移居心力省。
白帝城西萬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幹。 人生留滯生理難,鬥水何直百憂寬。
《登樓望水》 唐顧況 鳥啼花發柳含煙,擲卻風光憶少年。 更上高樓望江水,故鄉何處壹歸船。
《水》 唐韓溉 方圓不定性空求,東註滄溟早晚休。 高截碧塘長耿耿,遠飛青嶂更悠悠。
瀟湘月浸千年色,夢澤煙含萬古愁。 別有嶺頭嗚咽處,為君分作斷腸流。
《海水》 唐韓愈 海水非不廣,鄧林豈無枝。風波壹蕩薄,魚鳥不可依。
海水饒大波,鄧林多驚風。豈無魚與鳥,巨細各不同。
海有吞舟鯨,鄧有垂天鵬。茍非鱗羽大,蕩薄不可能。
我鱗不盈寸,我羽不盈尺。壹木有余陰,壹泉有餘澤。
我將辭海水,濯鱗清冷池。我將辭鄧林,刷羽蒙籠枝。
海水非愛廣,鄧林非愛枝。風波亦常事,鱗魚自不宜。
我鱗日已大,我羽日已修。風波無所苦,還作鯨鵬遊。
《春水》 唐李建勛 萬派爭流雨過時,晚來春靜更逶迤。 輕鷗散繞夫差國,遠樹微分夏禹祠。
青岸漸平濡柳帶,舊溪應暖負蒓絲。 風鬟倚楫誰家子,愁看鴛鴦望所之。
《四水合流》 唐李沛 禹鑿山川地,因通四水流。縈回過鳳闕,會合出皇州。
天影長波裏,寒聲古度頭。入河無晝夜,歸海有謙柔。
順物宜投石,逢時可載舟。羨魚猶未已,臨水欲垂鉤。
《潯陽觀水》 唐李群玉 朝宗漢水接陽臺,唅呀填坑吼作雷。 莫見九江平穩去,還從三峽嶮巇來。
南經夢澤寬浮日,西出岷山劣泛杯。 直至滄溟涵貯盡,深沈不動浸昭回。
《觀漢水》 唐梁洽 發源自嶓冢,東註經襄陽。壹道入溟渤,別流為滄浪。
求思詠遊女,投吊悲昭王。水濱不可問,日暮空湯湯。
《禦溝水》 唐盧肇 萬壑朝溟海,縈回歲月多。無如此溝水,咫尺奉天波。
《流水》 唐羅鄴 漾漾悠悠幾派分,中浮短艇與鷗群。 天街帶雨淹芳草,玉洞漂花下白雲。
靜稱壹竿持處見,急宜孤館覺來聞。 隋家柳畔偏堪恨,東入長淮日又曛。
《水簾》 唐羅鄴 萬點飛泉下白雲,似簾懸處望疑真。 若將此水為霖雨,更勝長垂隔路塵。
《詠水》 唐駱賓王 列名通地紀,疏派合天津。波隨月色凈,態逐桃花春。
照霞如隱石,映柳似沈鱗。終當挹上善,屬意淡交人。
《遠水》 唐馬戴 蕩漾空沙際,虛明入遠天。秋光照不極,鳥影去無邊。
勢引長雲斷,波輕片雪連。汀洲杳難別,萬古覆蒼煙。
《看水》 唐齊己 範蠡東浮闊,靈均北泛長。誰知遠煙浪,別有好思量。
故國門前急,天涯照裏忙。難收上樓興,渺漫正斜陽。
《望水》 唐司空曙 高樓晴見水,楚色靄相和。野極空如練,天遙不辨波。
永無人跡到,時有鳥行過。況是蒼茫外,殘陽照最多。
《遠水》 唐項斯 渺渺浸天色,壹邊生晚光。闊浮萍思遠,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