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菊節》
作者:蘇軾
原文:
縹緲危樓紫翠間,良辰樂事古難全。
感時懷舊獨淒然。
璧月瓊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
不知來歲與誰看。
翻譯:
高高的樓臺矗立在雲霧繚繞的層巒疊嶂間,
從古到今,
美好的時辰與賞心的樂事總是難以兩全。
我獨自壹人感傷時間的流逝,
懷念舊日風光,不禁心下淒涼。
明亮如壁玉的月,秀美如珍寶的花枝,
全都與我壹樣空自寂寥。
菊花與人的音容笑貌也都年年如是,
徒留感傷,
不知明年是誰與我賞這滿眼風月,
壹地黃花啊!
賞析: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壹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壹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推官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
釋德洪《跋東坡(左忄(xīn)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壹。
蘇軾 浣溪沙·詠橘《浣溪沙詠橘》
作者:蘇軾
原文:
菊暗荷枯壹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
竹籬茅舍出青黃。
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
吳姬三日手猶香。
翻譯:
壹夜秋霜過後,菊花雕謝荷葉枯萎,
而新橘卻在經霜之後變得更加鮮亮,
整個橘林都閃著光亮。
原來是橘子由青色逐漸變成金黃色了。
摘下壹個剝開之後,香味噴人,
初嘗新橘,汁水齒舌間如泉般流淌。
據說,吳地產的橘子女孩子剝後,
手上三日仍留有余香。
賞析:
這首詠橘詞,巧言物狀,體物細微,屬純用賦體,描寫確尚的詠物佳作,頗耐玩味。
菊暗荷枯壹夜霜,布置環境。
以使下文有余地抒發。菊暗荷枯四字,是東坡《贈劉景文》詩荷葉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的概括。壹夜霜,經霜之後,橘始變黃而味愈美。晉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揀貢橘書情》詩:瓊漿氣味得霜成。皆可參證。新苞句,輕輕點出題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稱。又,橘樹常綠,淩寒不雕。《楚辭橘頌》:綠葉素榮,紛其可嘉兮。沈約《橘》詩:綠葉迎露滋,朱苞待霜潤。東坡用新苞綠葉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繪之,可謂盡得橘之神。竹籬茅舍出青黃,好壹出字。竹籬茅舍,掩映於青黃相間的橘林之中,可見橘樹生長之盛,人家環境之美,壹年好景,正當此時。
過片二句,寫嘗橘的情狀。擘開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霧般噴濺,初嘗新橘,汁水齒舌間如泉般流淌。香霧、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稱絕妙。
驚、怯二字,活畫出女子嘗橘時的嬌態。
驚,是驚於橘皮迸裂時香霧濺人,怯,是怯於橘汁的涼冷和酸葉。
末句點出吳姬,實際也點明新橘的產地。吳中產橘,尤以太湖中東西兩洞庭山所產者為最著,洞庭橘唐宋時為貢物。三日手猶香,著意誇張,盡得吳橘之味矣。
蘇軾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作者:蘇軾
原文:
遊蘄水清泉寺,
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
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發唱黃雞。
註釋:
1、浣溪沙:詞牌名。
2、蘄(q)水:縣名,今湖北浠水縣。
3、清泉寺:寺名,在蘄水縣城外。
4、臨:靠近。
5、浸:泡在水中。
6、子規:杜鵑的別名;相傳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稱杜宇,鳴聲淒厲,詩詞中常借以抒寫羈旅之思。
7、短浸溪:指初生的蘭芽浸潤在溪水中。
8、瀟瀟暮雨:白居易《寄殷協律》自註:江南吳二娘曲詞雲,蕭蕭暮雨郎不歸。
9、無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時代
10、門前流水尚能西:此句當為寫實。《舊唐書》卷壹九壹方伎《壹行傳》,謂天臺山國濟寺有壹老僧會布算,他說: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壹行進去請業,而門前水果卻西流。
11、休將:不要。
12、白發:指老年。
13、白發唱黃雞:出自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醜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黃雞天天報曉,喻指時光流逝,人生不能長久。
翻譯:
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
誰說人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妳看看,那門前的流水還能執著反東,向西奔流呢!因而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感嘆時光的流逝、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
賞析:
東坡為人胸襟坦蕩曠達,善於因緣自適。他因詩中有所謂譏諷朝廷語,被羅織罪名入獄,烏臺詩案過後,於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貶到黃州。初時雖也吟過飲中真味老更濃,醉裏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樣惴惴不安的詩句,但當生活安頓下來之後,樵夫野老的幫助,親朋故舊的關心,州郡長官的禮遇,山川風物的吸引,促使他撥開眼前的陰霾,敞開了超曠爽朗的心扉。這首樂觀的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當是在這種心情下吟出的。
上闋寫暮春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清美;下闋抒發使人感奮的議論,即景取喻,表達有關人生感悟,啟人心智。全詞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整首詞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變故,書寫自己為當地山川景物所吸引的喜悅心情。全詞語淺意深,情景交融,韻清格高,表現出蘇軾執著的生活態度和曠達樂觀的性格。
上闋三句,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仿佛經過清泉沖刷,壹塵不染,異常潔凈。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這壹派畫意的光景,滌去官場的惡濁,沒有市朝的塵囂。它優美,潔凈,瀟灑充滿詩的情趣,春的生機。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誘發詩人愛悅自然、執著人生的情懷。
環境啟迪,靈感生發。於是詞人在下闋進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攄寫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長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壹去不可復返,青春對於人只有壹次,正如古人所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詞人發出令人振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人們慣用白發、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發出衰颯的悲吟。白居易當年在《醉歌》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醜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樂天詩,吟過試呼自發感秋人,令唱黃雞催曉曲之句。此處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發唱黃雞!這與另壹首《浣溪沙》中所雲莫唱黃雞並白發,用意相同。應該說,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壹反感傷遲暮的低沈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這體現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蘇軾 浣溪沙·西塞山邊白鷺飛《浣溪沙西塞山邊白鷺飛》
作者:蘇軾
原文: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壹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註釋:
1、西塞山:即道士磯,在湖北大冶縣長江邊。
2、鱖(音貴)魚:俗稱花魚、桂魚。
3、箬笠:用竹篾編成的鬥笠。
賞析: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漁父》。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雙調,五十字,仄韻。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
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壹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淡、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壹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
又,舊註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張氏《漁歌子》詞***五首,分詠西塞山、釣臺、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當依陸遊《入蜀記》所說,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磯:磯壹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風者。蘇軾謫居黃州時,曾遊其地,有雲:元真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加其語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鷓鴣天》詞跋,見《樂府雅詞》卷中)蘇軾《浣溪沙》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長江之中,與西塞山相對。徐俯《鷓鴣天》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鐝魚肥。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亦以西塞山在長江邊。
浣溪沙西塞山邊白鷺飛(3張)這首詞雖色彩鮮明,初看也只是壹幅風景畫而已,為什麽千古傳誦,回味無窮?原來在這青山綠水中,還有壹位超脫名利的漁父在,他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自樂其樂,無復風波之患。而古往今來,多少人在塵世的風波中顛顛簸簸,或者經歷過狂風暴雨,或者受不了淒風苦雨,很少有時間領略人生的樂趣,忽然面對著這不須害怕不須愁的斜風細雨,能不別有壹番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