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現代詩歌摘抄加賞析

現代詩歌摘抄加賞析

盼 望 艾青(中國)1910年--1996年 壹個海員說, 他最喜歡的是起錨所激起的 那壹片潔白的浪花…… 壹個海員說, 最使他高興的是拋錨所發出的 那壹陣鐵鏈的喧嘩…… 壹個盼望出發 壹個盼望到達 * 這是壹位中國的詩人,這當然也是壹位我們浙江的詩人,而且這還是壹位以描寫我們浙江壹位鄉下老大媽而開始嶄露頭角的著名詩人。在上個世紀整個三四十年代,他的創作呈現了當時中國詩歌水平的壹個高度,至今已被公認的壹位在七十年代末又煥發過壹次詩歌的青春的,並已得到定評的詩人。因為篇幅原因,這裏無法展開他完整的詩歌創作,這首八行的小詩在他壹生的寫作中也是壹首不占重要地位的作品。但作為中國老壹代詩人中的代表,這壹首小詩依然有可以壹說的地方。當然,具體的從欣賞的角度看,這首詩與他的生命經歷也有著不可分隔的關系。 艾青,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曾赴黑龍江、新疆生活和勞動,創作中斷了20年。直到1976年重又執筆。壹個詩人的創作生涯被硬生生耽擱了20年,所以壹旦他擺脫了擱淺的境遇,無論是出發還是到達,都是壹種人生終於又運動起來的顯示,所以,無論是出發還是到達都令人興奮、有所期待和憧憬。雖然詩人舒婷也曾寫過“擱淺也是壹種生活”,並以此來勸解朋友的憤怒與憋悶,但人生有限,二十年的擱淺畢竟不是壹般人能夠輕易而安閑地接受下來的,由艾青再放大到整個社會,那個特殊的年代,那個全社會處於“擱淺”的年代,多少人的青春才華由於擱淺而消散,這種人生被浪費、擱淺而無可挽回的悲痛,除了悲哀與認命,更多的則集聚成了對“出發”或是早日“到達”的強烈期盼與呼喊。所以艾青的這首寫於1979年的小詩放在現在看,只是壹首簡單的生活哲理小詩,但在七十年 代末,那個全社會處於剛剛擺脫了“擱淺”的特殊時期,就這壹首小詩,引來多少人的***鳴和多少難以抑制的生命的唏噓啊。 由此,我又想到另壹位詩人蔡其矯的壹首小詩“屠夫”,現在看來,這首詩所提供的含義由於年代的消逝而變的遙遠,由於遙遠甚至都有些不可理解,但走過那個物質匱乏年代的人們,相信都能由這壹首小詩中體會到各自不同的辛酸與感慨。試想,當今時代,誰會為了多吃壹塊豬肉而引起對屠夫的羨慕呢?(附詩在下) (附) 屠 夫 蔡其矯 當人猛減 而豬陡增 妳滿臉紅光 下巴疊成三疊 想撈些油水的 都向妳羅拜 即使是混毛的 淺膘的 提著壹塊走在街上 也引來無數羨慕; 就在這 缺乏上面 私心上面 短視上面 建造妳 渺小狂妄的權威 1973年 再附壹首聶魯達最早的情詩《晚霞》中的壹節,很難說這兩首詩歌之間沒有壹點關系。 附2:《晚霞》 聶魯達 (我喜歡海員們的愛情 親吻然後便遠行 留下壹個諾言。 卻壹去不返。 每個港口都有壹個女人在等: 海員們吻她,然後便起程。 壹天晚上,與死神躺在壹處 大海是他們的床鋪。) 3:瞬息間便是夜晚 薩瓦多爾.誇西莫多(意大利)1901年--1968年 每個人都孤獨地站在大地的心臟 被罩在壹束陽光下 瞬息間便是夜晚 * 阿根廷著名作家博而赫斯在壹篇關於《神曲》的演說稿中說道:“壹個作品有多種讀法是中世紀文學的壹個特點。”其實,詩歌作為壹門特殊類型的創作,它的欣賞就更是如此,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壹首詩在不同時代,不同的讀者心中會引起各自完全不同的感受和收獲。中國古代對詩歌的欣賞就有: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或者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等說法,都是對如何欣賞詩歌這門特殊的文學創作的壹種解說。 上面誇西莫多的這首《瞬息間便是夜晚》,整首詩只有三行,如果按壹目十行的讀法,那壹目下去就有了三遍以上,但是三遍以後,或者妳掃上個十目,讀了三十遍以後,相信妳的感受就不會非常簡單。(詩歌有多種讀法也恰是與散文劃清了界限的重要標誌之壹)。我們不妨以多種心態展開對這首詩歌的閱讀。 1: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孤獨地站在大地的心臟(上),被罩在壹束陽光下。註意,這裏的孤獨要讀成中性的,可以解釋為獨立、自立和甚至有點自強自聖的意思,而括號中的語言是讀詩時加進去以增強這種含義用的。這樣就變成了: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自強地站在大地的心臟(上),而且還:被罩在壹束陽光下。但真是如此嗎?等著吧,接下來:瞬息間便是夜晚!壹切都會玩完。壹種嘲諷的意味油然而生。 2:看哪,在這個世界上,有那麽多的人,而那麽多的人卻:都孤獨地站在大地的心臟,(還都)被罩在壹束陽光下,(這裏的陽光是酷烈的,是壹種生活是如此漫長而難熬的形象)。不僅如此,而且還更加痛苦和絕望,因為:瞬息間便是夜晚。這裏的夜晚便是無邊的黑暗和冰涼。真是又冷又熱又絕望。壹種悲憫自然顯現。 3:自己對自己說,看這個世界,有多少人,每個人都孤獨(驕傲)地站在大地的心臟,而且還都很有前途的被罩在壹束陽光下,(這裏的孤獨是褒義的,現在有種說法叫孤獨是偉人的營養,壹個沒有孤獨感的人是不可思議的)。但又怎麽樣呢?最後還是:瞬息間便是夜晚。由人及己,自然會產生壹種人生無常的自憐和嘆息。 4:當然,妳還可以滑稽的把這首詩讀成壹種上帝的聲音或者壹位善於狡辯的演說家的論詞,它便可以這樣讀: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孤獨地站在大地的心臟,被罩在壹束難受的陽光下,但怎麽樣?不要怕它!正如英國詩人雪萊說的:冬天既然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那麽,接下去它就變成這樣:(雖然)瞬息間便是夜晚,但是,既然夜晚來了,那麽,白天還會遠嗎?! *** 的說教與不及現實的矛盾突出了壹種荒唐的意味。 正如有壹千個讀者就有壹千個哈姆萊特,詩歌的閱讀更是如此,全憑讀者的心境和修養,以上的解讀方式只是文字上的壹種努力,為了說明詩歌具有多種可能性。最好的方式當然是用心去領悟,好詩永遠在讀者自己的心中。 4:雨下著 維森特.阿萊桑德雷(西班牙)1898年--1984年 黃昏,雨下著,我想象中的妳也下著雨,這日子 記憶之門啟開著。妳走了進來 我聽不到。記憶僅給我妳的影象 那兒僅僅妳的吻或是雨落著 妳的聲音下著雨,妳哀傷的吻下著雨, 深深的吻 泡在雨水裏,嘴唇濕潤著 記憶。妳的吻 在柔和的灰空哭泣。 雨從妳的愛中下著,濕潤我的記憶, 雨繼續下著。吻 自遠而下。灰色的雨 繼續下著。 * 法國超現實主義最重要的創始人之壹布勒東曾說過這樣壹句話:“神奇永遠是美的”。阿萊桑德雷的這首愛情小詩在詩歌語言的呈現中便充分體現了這壹點。首先,在下著雨的黃昏中,我想象中的“妳也下著雨”,“妳”怎麽會“下著雨”?我們的語文老師若看到這壹句,可能馬上就要批上壹句:病句!他可能還會將它改為:妳也在雨中走著等等。這樣語法可能對了,但詩意卻被破壞了。象接下來的第五句到第八句:“妳的聲音下著雨/妳哀傷的吻下著雨/深深的吻/泡在雨水裏/嘴唇濕潤著/記憶。妳的吻/在柔和的灰空哭泣/雨從妳的愛中下著...”這壹系列冒犯規範語法的詩句似乎更加值得批判:聲音怎麽會下雨?哀傷的吻又怎麽下雨?吻/泡在雨水裏?怎麽泡?不僅如此,這個吻而且還在柔和的灰空哭泣,吻還會哭泣?邊吻邊哭泣?高難度的吻?另外,雨從妳的愛中下著...雨怎麽從妳的愛中下來?等等,這壹系列的詩句實在是不能從規範的語法中去領悟的,否則,病句連篇的評語是自然要得到的。那麽,壹個獲諾貝爾獎的詩人的價值也就會在這樣的批語中被抹殺了。 其實,現代詩歌從誕生的那壹刻起,就充滿了“恢復語言的本來意義”以及“使用爛的語言重新煥發新的光彩”的責任和意義。這壹點無論中外,已經有大量的文章加以論述。就中國古詩而言,這種創作手法也早已用熟,錢鐘書先生的壹篇《通感》也已講的非常透徹。 阿萊桑德雷的《雨下著》便是這樣壹首在語言的靈感上不斷展現神奇的作品。它就象壹個奇峰緊接著另壹個奇峰,神奇開掘著神奇,從壹扇門推開妳永遠不知道將會再見到另壹種什麽樣的景象,但是,它總能帶來使妳意料之外又驚喜於內心的效果。這就是詩歌發展的結晶和收獲之壹。它也是詩歌“重新發現詞語”的成就和效果,這也是壹個現代詩人,壹代現代詩人和無數代接下來的詩人們的生命和價值所在。它有它自己的規律,無論妳在中國,還是埃及,無論妳是印度還是美國,正如這位西班牙傑出的詩人在這首詩中所展示的,現代詩歌的創作已經成為壹種世界性的競賽,它自有它自成的標準與要求,每個詩人的才華和生命在這樣的創作中都會明顯地劃出優劣與價值。這是壹桿標尺,而阿萊桑德雷已走到了壹個令人贊許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