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註疏 何晏集解 邢昺疏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孔曰:“接輿,楚人。
佯狂而來歌,欲以感切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孔曰:“比孔子於鳳鳥。
鳳鳥待聖君乃見,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往者不可諫,(孔曰:“已往所行,不可復諫止。”
)來者猶可追。(孔曰:“自今已來,可追自止,辟亂隱居。”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曰:“已而已而者,言世亂已甚,不可復治也。再言之者,傷之深也。”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包曰:“下,下車。”) [疏]“楚狂”至“之言”。
○正義曰:此章記接輿佯狂感切孔子也。“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者,接輿,楚人,姓陸名通,字接輿也。
昭王時,政令無常,乃被發佯狂,不仕,時人謂之楚狂也。時孔子?楚,與接輿相遇,而接輿行歌從孔子邊過,欲感切孔子也。
“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者,此其歌辭也。
知孔子有聖德,故比孔子於鳳。但鳳鳥待聖君乃見,今孔子周行求合諸國,而每不合,是鳳德之衰也。
諫,止也。言已往所行者,不可復諫止也。
自今已來,猶可追而自止。欲勸孔子辟亂隱居也。
“已而,已而”者,言世亂已甚,不可復治也。再言之者,傷之深也。
殆,危也。言今之從政者皆無德,自將危亡無日,故曰殆而。
而皆語辭也。“孔子下,欲與之言”者,下,謂下車。
孔子感其言,故下車,欲與語。“?而辟之,不得與之言”者,?,謂疾行也。
疾行以辟孔子,故孔子不得與之言也。註釋:(1)楚狂:楚國的傲世而誌向高遠的人,名接輿。
(2)歌而過孔子:唱著歌走過孔子車旁。(3)鳳:比喻孔子。
(4)何德之衰(cui1):為什麽當今大道會衰敗,意思是鳳凰不能展翅飛翔,時機不到而大道不能實行。(5)往者:過去的事情。
不可諫:勸諫也無法改變。(6)來者猶可追:後世還可以有實現的可能,意思是建議孔子保存大道給後世。
(7)已而:停止(列國的周遊)吧。(8)殆(dai4):危險,居心叵測。
(9)下:指下車。(10)欲:想要。
與之言:跟他交談。(11)趨:小步快走。
辟(bi4):同“避”,避開。譯文: 名叫接輿的壹位楚國狂人,唱著歌走過孔子車旁,口中唱道:“有德知時是鳳凰,為何盛德竟衰亡?往事諫之已無用,來日應當隱僻鄉。
不如知足且歸去,今從政者非賢良!”孔子下車,想要跟他談話,但是,(接輿)小步快走而避開了孔子,沒有能夠跟他說上話。說解:兩千多年前,壹位聖人奔走在華夏大地上;曠野之中,忽然出現壹位狂人,唱著歌走過聖人車前。
眾庶如此之多,楚狂竟然為孔子而出現;天下如此之大,楚狂竟然明知孔子的行程。楚狂對孔子的尊重與愛護之心,不可謂不真切盛大。
楚狂尚且知道尊重與愛護聖人之德,執政者竟然輕易棄之毫不可惜!這是楚狂歸隱的原因,也是孔子大道不行的原因。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楚狂歸隱,不是不思進取,而是知時務而等待時機的遠見卓識者。與孔子所不同者,在於楚狂欲救壹代之政治、壹時之天下,生不逢時的時候,便瀟灑清高地度過壹生;孔子不僅欲救壹代之政治、壹時之天下,更要救萬世之政治、千秋之天下,孔子不為壹時不得誌而舍棄當世的救濟之心,更不會因為自我不得誌而舍棄行道於萬世之誌。
壹般說來,只有君王聖明,才能使聖賢君子大有作為;如果君王無道,聖賢君子不僅會自己退隱,而且相互號召遠離無道之君。但是,壹個“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的聖人,不必等待有聖明君王之後才大有作為,也不會因為君王無道而放棄作為。
聖人動效天道,靜法地道,行由人道,當天道、地道與人道貫通的時候,還有什麽轍跡可尋呢?楚狂把孔子比喻為鳳凰,劉寶楠《論語正義》中引孔安國的話說:“比孔子於鳳鳥,鳳鳥待聖君乃見。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
孟子說孔子是“聖之時者”,其關鍵所在就在於,孔子以“聖”為先,順“時”而不待“時”;楚狂知道孔子之“聖”,但認為只能待“時”而後“聖”。在聖人來說,不得“時”,便需要“雪中送炭”;既得“時”,則需要“錦上添花”。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其中的“藏”,絕非“藏身”式的歸隱,而是存道德於府庫之中,就好比通過編訂“六經”而載明大道壹樣。孔子下車,要與楚狂交談,這是合於情、中於禮的做法,若非如此,不見孔子之“聖”;楚狂避開,而不與孔子交談,這是只盡心而不邀名、“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做法,若非如此,不見楚狂之“狂”。
孔子“中行”,世上極少達到這個境界的,能有“狂者”相知,亦不可謂非幸事。從執政者的角度來說,不避天下滔滔、卻要“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聖人被排斥,狂者狷者有意而避開執政者,那麽,執政者身邊所剩下的還能有幾個正人君子?這樣的執政者如果還能長治久安,那只能是天方夜譚、癡人說夢!李炳南先生《論語講要》: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孔子周遊列國,在陳。
2.《論語》五十個句子賞析《論語》五十個句子賞析: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翻譯:孔子說:“學習並且不斷溫習,不是很愉快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的人不是君子嗎”?2、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翻譯: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勤勉做事而說話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3、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翻譯: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富有卻不驕傲自大,怎麽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貧窮而樂於道,有錢卻謙虛好禮的好。”
子貢說:“《詩經》說:‘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壹樣下功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孔子曰:“子貢啊,現在可以和妳討論《詩經》了,提起學過的知識,妳就知道將來要學的知識,並有所發揮。”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翻譯: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愁。5、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不逾矩。”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誌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各種知識,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對耳聞的東西能融會貫通,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越禮的準則”。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翻譯: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翻譯:看見賢德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自己內反省是否有和他壹樣的行為。9、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翻譯:孔子說:“禮樂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從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聽了很高興。
孔子又說:“仲由好勇超過了我,這就沒有什麽可取的了。”1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翻譯:君子總是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悲傷。11、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翻譯:交朋友,壹定要言而有信。12、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翻譯:孔子說:“質樸多於文彩就會顯得粗野,文彩多於質樸就會流於浮華。
文彩與質樸搭配適中,才能成為君子。”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對於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4、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翻譯:孔子說:“把所學的東西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得怎麽樣呢?”15、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翻譯: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時,不要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要啟發他。
舉出壹個問題他不能因此而推舉出其他三個問題,那就不要再教他了。”1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譯: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汙而不能和諧相處。1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三個人壹起走路,其中壹定有值得我為師學習的人;我選擇其中好的並且向他學習,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過來。 18、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翻譯:孔子說:“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來了。”1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翻譯:君子胸懷寬廣坦蕩,小人永遠局促憂愁。 2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翻譯:曾子說:“知識分子不能沒有寬闊的胸懷和剛強的毅力,因為他擔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而且道路遙遠。以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嗎?對這壹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遙遠嗎?”2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翻譯: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都是需要下功夫的。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說:“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壹樣啊!日夜不停地流淌。”23、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翻譯:孔子說:“天氣寒冷了,然後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後才雕落的。”24、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壹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翻譯:顏淵問仁是什麽。
孔子說:“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禮就是仁。壹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禮的規範,天下的人就會稱作為仁人。
做到仁。
3.關於論語的句子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過之後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事嗎?人家壹時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要怨恨、惱怒,這不也是壹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著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為別人辦事時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時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對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註釋曾子:即曾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壹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去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註釋就:靠近、看齊。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註釋患,擔憂、害怕。人,指有教養、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6、子曰:“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壹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註釋詩三百,詩指《詩經》壹書。此書實有305篇,三百只是舉其整數。蔽,包括,概括的意思。思無邪,此為《詩經?魯頌》上的壹句。此處的“思”作思想解。無邪,壹解為“純正”,壹解為“直”。
7、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誌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而不會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註釋有:同“又”。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壹般而言,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8、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註釋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謚號。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疾,疾病。
9、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註釋溫故而知新:故,已經過去的。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註釋周,合群。比,音bì(第四聲),勾結。小人,沒有道德修養的凡人。
4.出自論語的名言警句並理解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到賢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齊,見到不賢能的人就要(以他為反面教材)做自省
3、君子欲衲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要少說虛話,多幹實事
4、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說,智慧的人愛水,仁義的人愛山;智慧的人好動,仁義的人喜靜;智慧的人容易快樂,仁義的人容易長壽
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只求完全壹致,而不講求協調
5.論語裏經典的句子20條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歸69
《論語》裏的經典句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未可知也。”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父母在,不遠遊,有必有方。”“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君子欲訥於言而敏與行。” 子遊曰:“事君促,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
6.論語經典句子 要有解釋 和道理其壹,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孔子贊揚的顏淵就有這種發憤好學的樂觀精神,“孔子勉勵冉求要知難而進,只有這樣才能得道。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註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裏仁》)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其二,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壹知半解,淺嘗輒止。
其三,關於學習的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壹。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於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孔子在重視博學的同時,也強調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孔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壹以貫之。”這裏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我是用壹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這裏孔子間接地說明了博與精的關系,值得借鑒。
其四,關於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麽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在於“舉壹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關於這壹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現出來。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路》)也就是說當官時有余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後有余力就可以做官。這壹思想實質上
其壹,關於教育指導思想。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衛靈公》),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應該機會均等。這壹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使教育擴及於廣大平民,這在當時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
其二,關於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於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於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
7.巜論語》中關於了解他人的句子,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采取的態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了解他人的句子我沒啥印象,非要找壹句的話,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出處《論語·裏仁》看見有德行或才幹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內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壹樣的錯誤。做這件事的前提是自己要充分了解對方,才能判斷他到底是賢還是不賢。
我覺得有句話更貼切。《孫子·謀攻篇》:“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壹勝壹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在軍事紛爭中,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而只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戰都有危險。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了解他人的重要性。
8.摘抄壹句有名的論語並理解意思這裏就說說《論語》開篇第壹段吧!《論語》開篇第壹段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我感覺孔子的這幾句話的前面都應當加上如果兩個字才是完整的,即如果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如果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如果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樣我們就可以將這段話解釋為:如果能夠做到經常回歸總結所學過的東西,豈不是很令人高興的事情!如果有誌向相同、誌趣相投的人自遠方而來,難道不應當以樂禮相待嗎!如果能夠做到不因為別人對自己的不了解而不高興,那不是很具有君子風範嗎!為什麽這麽說,因為這幾句話不是孔子對現實情況的敘述,而是對於希望的假設。孔子希望他的學生、同事和朋友們都能夠學而時習之,甚至還可能也是對自己的自勉。希望大家能夠將學習變成壹件快樂的事情,以積極的心態主動去學習,去溫故知新。當然,從事物的另壹方面去看,學習對於常人來說並不是壹件快樂的事情,甚至可能很痛苦,可能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啦!
縱觀孔子壹生,他應當不是壹個追求平靜生活的人。他帶著壹幫擁躉們跑了不少地方,並不是被迫的,還有不少地方想去而沒去成呢。所以壹旦不往外邊跑,在家裏呆久了多少會覺得生活缺乏生氣,如果這個時候有朋自遠方來,那個高興勁兒當然就不用說了。因此孔子對於有朋自遠方來這樣的事,孔子恐怕不只是希望了,而是盼望了。不過這裏有壹點要註意,不要因為我這樣的解釋,而將後邊的“不亦樂乎”的“樂”字理解錯了,這裏的“樂”是指樂禮,不是說心情快樂,那個時候“樂”字沒有直接表達快樂的意思,這層意思是後來引申出來的。有朋自遠方來,心情當然是快樂的,心情快樂就要有所表示。怎麽樣來表示呢?首先就是隆重的接待。孔子時候對遠來之朋的隆重接待,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去當地高檔的酒樓吃壹頓大餐,而是相應規格的禮樂。個人之間的會面,不太可能是鐘鼓齊鳴,但也有壹定儀式,這種儀式是通過樂體現出來的。
必須說明的是,這裏的“朋”現在常常被解釋為朋友,其實是不合適的。古人的朋和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人所說的友有我們現在的朋友的意思,是親人之外的情感關系的人,可以說是亞親人或者準親人。但朋不是,朋是指同類之人,或者說得好聽點是誌同道合的人,同情感沒有必然的關系。所以對於朋需要以禮相待,對於遠方來朋當然更得這樣,也就應當有樂了。但是友是接近親人的人,自然不需要以禮相待,否則倒反而外道了。後邊提到的原壤同孔子就是友而不是朋,所以兩人見面不講究任何禮節,說話直來直去,甚至動手動腳,但是誰也不會計較。當然了,朋很多最終都發展成友,而友中也常常發現有朋,因此我們最終就將朋友混為壹談了。
壹個人如果自認為很有才學、才幹,卻沒有被社會發現、沒有被領導看重,心裏壹般都會很委屈、憋悶,感覺懷才不遇,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消極表現。古往今來這樣的人、這樣的事可以說太多了。如果不因為懷才不遇而不高興,壹直泰然處之,這不是壹般人能夠做到的。這需要極大的胸襟和氣度,不是有樂觀的態度就可以做得到。有了這樣極大的胸襟和氣度,也壹定能夠表現出極好的風度。而具有這樣極大胸襟和氣度,表現出這樣極好風度的人,在孔子看來當然是已經達到君子的高度了,所以才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而孔子的教育壹直是著力於培養君子的,希望學生們都能夠成為君子。繼續把《論語》讀下去,妳就會感覺到這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