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興國寺的簡介

興國寺的簡介

歙縣為古徽州府治之所在地,練江即於舊城廓下流過。練江乃豐樂、富資、揚之、布射四水匯流而成,是新安江最大支流。自古以來就是皖南物產輸浙之主要集散地之壹。練江西側就是風景優美的西幹山,此山因毗鄰府城,歷來是徽州官、商、文士宴遊之地。

唐高祖李淵建德二年(公元757年),於西幹山麓濱江處,敕建“興唐寺”。寺門雄踞兩峰之間,大殿高聳,回廊翼旋,僧房依山層疊,更有聖像閣騰空飛跨於兩巖之上,聖像閣後尚有應心閣。全寺氣象恢宏,上依披雲,下瞰練江,乃邑中最勝處。由於寺處練水之西,故當地人習稱“水西寺”。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遊歷徽州時,就曾到寺中參拜,並留下《題興安水西寺》詩壹首,詩曰:“天臺國清寺,天下稱四絕。我來興唐遊,與中更無別。卉木劃斷雲,高峰頂參雪。檻外壹條溪,幾回流碎月。”天臺國清寺乃天臺宗之祖庭,在隋文帝楊堅的資助下,早已是天下聞名的大寺院了,故李白稱之為天下四絕之壹,今李白將興唐寺與國清寺相提並論,謂之“更無別”,可見當時興唐寺的規模與地位亦非同壹般了。

唐代宗李豫大歷末年(779年)時任徽州司馬的呂渭,在寺旁空地建堂,作公務閑隙讀書之地,呂離徽他任時,此讀書處即遺交寺用,後人因懷念呂渭在徽時之政績,將其改建為呂公祠。

直到唐德宗李適貞元末年(805年),邑人張友正在《歙州披雲亭記》中,在描繪興唐寺時,尚稱“回廊翼旋,飛閣雲襄,萬家井邑在我宇下,實壹方之勝概也。”可見興唐寺歷經壹百五十年後仍輝煌如初。

興唐寺興盛之時,在其周邊陸續興建了許多寺院,並投在興唐寺的門下,成為興唐寺的下院(或稱別院)。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羅漢寺”、“如意寺”、“經藏寺”、“等覺寺”、“福聖寺”、“五明寺”、“長慶寺”等,具體數已不詳。但凡這些寺院的僧人,人均以“水西寺僧”稱之。

唐末,寺內有高僧清瀾,其人性格孤高,禪學深厚,但與婺州報恩寺僧貫休交遊甚篤,貫休為唐末著名畫僧,貫休在遊歙時,住寺中“龍華精舍”,為寺裏畫了壹佛(釋迦佛)、二大士(文殊、普賢二菩薩)及《十六羅漢》圖冊,供奉於寺中。公元908年,《十六羅漢》圖冊被前蜀國(亦為五代十國之壹)國主王建索去,藏於成都宮中。壹個月後蜀主王建做夢,夢見有十五六個自稱是歙地僧,要求放他們回去。於是就派內臣(太監)將圖冊 送回該寺,由此,便將“龍華精舍”改成了“應夢羅漢寺”,簡稱“羅漢寺”。然民間又有傳說:貫休住在寺中,夜夢羅漢,第二天醒來,就依夢中所見之羅漢形象為之圖畫,故名《應夢羅漢圖》。宋翰林學士歐陽炯曾有詩句言及此事,詩雲:“忽然夢裏見真儀,脫去袈裟點神筆。”至明末天啟朝府誌載此圖冊僅有壹、二頁,余不復存,後亦不知所終矣。  

唐末義軍蜂起,軍閥混戰,興唐寺在戰亂中損毀嚴重,到唐昭宗天復元年(902年),由吳王楊渥(五代十國中之吳國主)出資修葺,並改名為“延壽寺”。但延壽寺也未能使楊渥長壽,吳開平二年(908年),僅僅過了五年多,楊渥即被部將張顥、徐溫殺死。

937年,江南壹帶又被南唐李昪所控制,於是“延壽寺”又恢復了“興唐寺”的舊名。

到了宋太祖趙匡胤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病重,為給皇帝祈壽,“興唐寺”又被改為“延壽寺”,同樣延壽寺並未能延長皇帝的壽命,當年便薨於背癰。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自太平興國二年起,在全國各地將壹些稍具規模之寺院,敕改為以自己年號命名的“太平興國寺”,故在當時,“太平興國寺”幾遍及各州府甚至縣境。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延壽寺”敕改為“太平興國寺”,並建戒壇,於每年聖誕日(皇帝誕辰)為沙彌(尼)授具足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六十戒),由朝廷統壹發給戒牒,自此沙彌(尼)升格為比丘(尼),就成為正式的出家人了。“太平興國寺”是徽州地區唯壹設有戒壇的寺院,其寺下別院也空前達到了二十四座之多,自然成了徽州首剎,西幹山東麓幾乎成了佛教天地。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邑南鄉紳黃備、張應周***同籌資合建七級方塔於長慶寺左,漱芳臺下(即現稱長慶塔),僧永朗為題記,元大歷及明成化年間,張氏族人兩次重修,明成歷末張氏大晉復倡族人修葺,並勒石題識於二層西,今寺雖毀而塔猶存,為水西寺群唯壹幸存之建築遺存,現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北宋末,宋徽宗趙佶宣和四年(1122年),時任吏部侍郎的黎確於太平興國寺前建“諸天閣”,此閣雖非太平興國寺所建,然亦為佛教建築,所供應為“護法諸天(神)”,故由寺僧常住以護持。此閣初時有十六間,該閣在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焚毀後。又有時任松江財賦提舉之歙人汪孔昭(字德甫)父子重建,其規模更增至四十六間之巨,升閣周覽,盡見壹方之勝,太平寺僧於閣中立祠以祀。可惜到元末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再次毀於戰火。到明初(年代不詳)太平興國寺僧容顏復建。“諸天閣”自建以來,進出水西諸寺,必經其間,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時人多忽視,特予以補正。 

宋代是太平興國寺最興盛之時,高僧大德累出不窮,然究其法脈自唐以來所傳皆清原行思法系,如茂源和尚,謙禪師等,但自唐末至宋初,曹洞法系已成太平主流,特別如北宋哲宗元符二年於水西福聖院祝發(出家),後稱雪竇禪師的嗣宗,以及後為長蘆延壽禪師的智珍,均為曹洞法系中的重要傳人。

到南宋後期,元軍不斷南侵,戰火連綿,民生雕蔽,人口也不斷逃亡,水西諸寺之損毀十分嚴重。到元朝統治確立後,太平興國寺的二十四別院僅存十二,分別為長慶、觀音、羅漢、如意、妙法、凈名、經藏、等覺、崇壽、福聖、五明、蘭若諸寺。

元末農民起義席卷全國,元朝被推翻後,各割據勢力的爭鬥,在江南仍持續多年,浙、皖、鄂壹帶成了主戰場,徽地自難幸免。在此期間,又有觀音、崇壽、蘭若三寺被毀。於是連太平在內,水西止存十寺。這就是後人所謂“水西十寺”之來歷。

自清初到清中葉,太平興國寺內文人雅士常集聚於此,書畫交會,詩詞唱酬,香火又再趨鼎盛,其原因即源自壹位僧人的到來,這位僧人就是漸江和尚——弘仁大師。

弘仁生於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又名舫,字鷗盟。歙縣東關桃花塢人。少年家道中落,拜當地名儒註汪無涯習五經,雖生活清苦,卻事母至孝,壹生未娶。

弘仁三十六歲時,即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攻占徽州,弘仁與其師其赴福建投南明唐王政權抗清。次年失敗,入武夷山避騅。順治四年(1647年)依建陽古航道舟禪師披剃出家,法名弘仁,自取字漸江、無智。自此不再用俗姓名。

順治六年(1649年),弘仁自閩返歙,入住太平興國寺。弘仁在禪修之余,將主要精力用於詩畫創作等藝術活動。其畫師法宋、元,尤崇倪瓚、黃公望等畫法。弘仁雖畫師古人,卻更師自然造化。自返歙後,每年必遊黃山、富春,以真山真水為稿本,曾作黃山真景圖50幅,筆墨蒼勁整潔,富有秀逸之氣,不落陳規,給人以清新之感,開中國畫之壹代新風。作為“新安畫派”的奠基人,與查士標、孫逸、汪之瑞並稱“新安四大家”,與髡殘、石濤、八大山人同為清初四大畫僧。

弘仁亦長於詩、書,有詩、書、畫三絕之稱。其楷書學顏真卿,行書學倪雲林,亦工八分書與篆書。詩作為題畫偈和後人輯錄之《偈外詩集》等。

弘仁作為出家人,其畫風格有冷、靜、凈之特點,部讓人感覺寒氣逼人,悲涼蒼愴。又如古井之水,玉湖春冰,,無纖毫塵俗之氣。

弘仁晚年退居五明寺澄觀軒,潛心於詩畫,遠離官商紛擾。康熙二年(1663年)圓寂,葬於五明寺旁。漸江墓和五明泉,至今猶存,為徽州文保單位。

清鹹豐元年(1853年),水西十寺在在太平軍攻占徽州時,全部毀於戰火中,在以後壹百多年的歲月中,再也未能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