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寫溺愛的文言文

寫溺愛的文言文

1. 有什麽文言文告訴我們不要溺愛孩子

《犬人》、《慈善鳥》

還有古文鑒賞----教子勿溺愛,子墮莫棄絕

[原文]子弟天性未漓,教易入也,則體孔子之言以勞之(愛之能勿勞乎),勿溺愛以長其自肆之心。子弟習氣已壞,教難行也,則守孟子之言以養之(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勿輕棄以絕其自新之路。

[譯文]當子弟的天性還未受到汙染時,教導他比較容易,那麽應該按照孔子所說的“愛之能勿勞乎”去教導他,不要過分寵愛他,滋長他放縱不受約束的習性;當子弟已經養成了壞習氣,教導他很難奏效了,那麽應該遵循孟子所說的“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去教養他,不能輕易放棄,使他失去改過自新的機會。

[評說]孔子說,年少時養成的習慣,就像本來如此;長期養成的習慣,就像本來如此。而俗語說:“教育媳婦要從剛過門開始,教育子女要從嬰兒時期開始。”對孩子的教育,壹開始就不能溺愛,否則等到驕橫傲慢的習慣已經養成,再來制止,即使施加再大的壓力,也不容易糾正。

而孩子的壞習慣壹旦養成,也不能拋下不管。。。。。。對他們進行教育必須寬容、厚道、恭敬、謹慎。。。。。。像這樣堅持十多年,那麽他們就會自然養成好的誌向和情趣。

2. 有關溺愛的詩句

1 當妳覺得某人無法淡去,妳就想,此人恰好是此人,就行了。

——韓寒《長安亂》 2 只有妳的未來,才能揮霍我的現在;只有我的最愛,給我最致命的傷害。 ——鄭鈞《溺愛》 3 我只擁有妳的月光 我要把它當作驕陽 《溺愛》 4 當妳覺得某人無法淡去,妳就想,此人恰好是此人,就行了。

——韓寒《長安亂》 5 他是我的癮,我永遠都戒不掉 ——陳曦(角色)《長大》 6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7 唐代詩人羅隱有兩句贈友詩:“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他推崇的是為國家大計要不惜肝膽塗地,卻萬萬不要為子孫謀家財。 8 宋代詩人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3. 以溺愛為題的八百作文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妳知道運用什麽方法,壹定可以使妳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盧梭所說的就是壹種父母對兒女失去理智的愛——溺愛。

我看到過這樣壹幅漫畫,他的題目是《慈父》,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幅漫畫的內容是這樣的:有壹位慈父,他為了滿足孩子要騎木馬的要求,他趴在地上,讓兒子騎在他的背上。孩子右中拿著鞭子,左手拽著韁繩,像壹位威風凜凜的將軍壹樣。不時還揮動著鞭子,臉上帶著勝利的笑容。可他的父親,臉上已經露出很痛苦的表情,但為了滿足孩子的這個要求,仍然堅持著。

這位慈父就是溺愛孩子的壹個典型,對孩子的要求不能壹味地滿足,要分清對與錯,合理的要求可以滿足;無理要求,就不應該答應。

在壹條新聞上,壹個大學生,每次吃雞蛋,都是母親剝完皮,他才吃。有壹次在學校食堂吃飯時,壹個雞蛋,他沒剝蛋皮就吃了。還說:“這個雞蛋怎麽和家裏的不壹樣呢?”看了這條新聞,人們都會笑他太笨,可這就是溺愛造成的惡果。

戶勤說過壹句話:“過分溺愛帶來的是孩子的無情。”正是家長的溺愛,教會了孩子的自私和不孝。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許多父母的願望。但是要想實現這個願望,就不能過分的溺愛,只有讓孩子正確的面對挫折,不斷的戰勝苦難,才能獨立生活,立足於這個社會。

4. 士奇溺愛的譯文

士奇晚年溺愛他的兒子,卻不知道他兒子品行非常惡劣。

如果有地方官員或者上級派來巡查的人知道了他兒子的暴橫行為,向他據實報告,士奇反而懷疑人家。必定把報告給他兒子看,並說:“某某說妳是這樣的(行為),如果真是這樣,妳應該馬上改正。”

他的兒子稷看了之後,反而誣蔑那個人說:“某某在那裏就是這樣做的,兒子我為了鄉親們,阻撓了他的行為,所以他誣告我。”士奇從此不相信那些說自己兒子壞話的人了。

如果有人拍馬屁說他兒子好話,他就當作是實話,很喜歡聽。從此,他兒子的惡行再也傳不到他耳朵裏了。

當受害者接連上奏他的不好的情況,朝廷還不忍心給他加罪,將訴狀交給士奇,說:“他左右的人都不是好的人,幫助他是不好的。”而後有人上奏朝廷說他兒子犯下數十條人命,惡不可言,朝廷沒辦法將案子送交司法官員處理。

當時士奇老了,生了病,朝廷還派人慰問他,擔心他(為兒子的事情)憂愁。過了壹年多,士奇去世了,朝廷才依法處置了他兒子,將其斬首。

(士奇)的鄉親們預先給他兒子寫了祭文,將他的罪惡壹壹列出,讓天下人都知道。 。

5. 《溺鼠》文言文

越人溺鼠 鼠好夜竊粟,越人置粟於盎,恣鼠嚙不顧。

鼠呼群類入焉,必飫而後反。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而鼠不知也。

逮夜,復呼群次第入,鹹溺死。 此文出於《燕書》,此文的大意是: 老鼠喜歡夜間偷吃糧食。

有個越國人把糧食裝入腹大口小的盎(容器)裏,任憑老鼠去吃,從來不去管它。老鼠呼喚它的同夥跳進盎裏,必定要飽餐壹頓才肯回去。

越國人於是就把盎裏的糧食倒幹凈,換上水,然後用壹層糠皮浮蓋在水面上。老鼠不知底細,到了晚上,依舊又呼喚同夥壹個拉著壹個地跳進盎裏,結果全部被淹死。

這則故事雖然很簡單,但卻告訴了我們壹個道理: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對付壹些類似於老鼠之類的動物,不要擔心老鼠的為非作歹,關鍵要註意處理好細節上的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誘鼠,讓其自以為是,令其自取滅亡。

6. 文言文翻譯“士奇愛子”

明代宰相楊士奇溺愛其子,致使其走上犯罪道路並被處死的故事,提醒世人,特別是身居高位者,切勿溺愛子女,今天讀來仍很發人深思。有時,歷史和現實驚人地相似。

楊士奇並非昏庸無能之輩,曾以才能卓越而連侍四帝,並極受器重。史官稱他是“玉質金相,通達國體,隨事納約,不詭於正,而意嘗近厚,轉導監國,保身濟主,有大雅之明哲焉”。然而他在家庭教育方面,卻表面出昏閽的弱點。士奇“溺愛”的主要表現及應汲取的教訓有四,故曰“四戒”。

其壹,只信兒子之言,不信別人所說。士奇住京城,下邊官吏及出巡者,見到其子的暴橫之行,“以實相告,士奇反疑之”,必以子書曰:“某人說汝如此,果然,即改之。”其子楊稷得書,反毀其人曰:“某人在此如此行事,男以鄉裏故,撓其所行,以此誣之。”用現代話說,就是非但不認帳,卻倒打壹耙,反咬別人壹口。對此,士奇卻深信不疑,“自後不信言子惡者”。

其二,不愛聞子之惡,只愛聽子之善。對反映其子的話,只愛聽好,不愛聽壞。既然如此,妳官高爵顯,權大勢大,專揀妳愛聽的說吧。封建官場歷來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於是“有阿附譽子之善者”,士奇“即以實然而喜之”。“由是子之惡不復聞矣”!鬧了個什麽真話也聽不見了。

其三,罪行被揭發,捂不住了,仍不責其子,卻拉客觀、怨別人。“及被害者連奏其不善之狀,朝廷仍不忍之罪。付其狀於士奇”。士奇卻說:“左右之人非良,助之為不善也。”聽——不是我兒子不好,是他身邊的人不好,受他們影響才學壞了。情有可原嘛!

其四,雖已逮捕,仍執意包庇,不依法懲處。“時而奏其人命已數十,惡不可言,朝廷不得已,付之司法。時士奇老病不能起,朝廷尤慰安之,恐致憂”。士奇明知其子已貫滿盈,罪不容誅,卻仍不表態,直到壹年多以後,士奇死了,他兒子才得以定罪,被斬首。人心大快,拍手叫好——“鄉人予為祭文,數其惡流,天下傳誦”。想來,恐怕還有放鞭炮,吃喜面的呢!士奇愛子可謂固執已極,結果卻把兒子“愛”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