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纏繞的老樹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
小橋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幾戶人家,
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走來壹位騎著瘦馬的遊子。
夕陽早已落下,漂泊未歸的遊子還在天涯。
[編輯本段]作品風格
豪放中顯其飄逸、沈郁中見通脫之風格。
馬致遠雜劇的語言清麗,善於把比較樸實自然的語句錘煉得精致而富有表現力。曲文充滿強烈的抒情性和主觀性。
馬致遠的散曲。擴大題材領域,提高藝術意境。聲調和諧優美,語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備。
詞采清朗俊雅,而不濃艷,《太和正音譜》評為「馬東籬之詞,如朝陽鳴鳳。其詞典雅清麗,可與靈光景福兩相頡頏,有振鬣長鳴萬馬皆瘖之意。又若神鳳飛於九霄,豈可與凡鳥***語哉!宜列群英之上。
[編輯本段]故居介紹
小橋流水人家 ——元代戲劇家馬致遠故居 。
在京西門頭溝區王平鎮的韭園村西落坡小山村內,有壹元代古宅,村民們世代相傳說這裏就是馬致遠故居。
在我國的文學史上,元代的戲劇可以說是燦爛輝煌的壹頁,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大戲劇家和很多優秀的劇本。而且很多戲劇家都是大都(北京)人,比如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中的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他們的劇本經常在大都西城磚塔胡同裏的勾闌瓦舍中演出,有時他們還親自粉墨登場。元代的很多劇目,像關漢卿的《竇娥冤》、《望江亭》、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即《漢明妃》或《昭君出塞》)等,現在也是久演不衰。北京可以說是我國戲劇的發祥地之壹。
元代眾多戲劇家的生平資料都很少,多見於專門介紹元代戲劇家及作品的書籍《錄鬼簿》、《青樓集》中。現在,惟壹有線索的只有大戲劇家馬致遠的故居。
故居所在的韭園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王平古道”經門頭溝區王平、大臺、木城澗、莊戶村、千軍臺、張家村、七裏墳等村鎮,到軍響鄉又和京西大道會合。韭園村由韭園村、東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橋耳澗村四村組成。馬致遠故居在西落坡村,坐西朝東,是壹座大四合院。故居門前是小橋流水,門前的影壁墻上寫著“馬致遠故居”,並有馬致遠生平的介紹。繞過影壁就來到院子裏。院子很大,西北東南四面都有房間,每面三五間。因長久沒有人居住,現已破舊得很厲害,院內野草叢生,雜物滿地。馬致遠的名曲《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不失為對京西古道滄桑的寫照。
據《中國文學史》和其它壹些資料記載,馬致遠(1250—1324年)字千裏,號東籬。大都(北京)人。有“姓名香貫滿梨園”之稱,是當時文學組織“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馬致遠因不滿官場的腐敗,隱居山林,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中友、曲中遊”的生活。這山林在何處並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但韭園村的西落坡村村民們世世代代相傳,這裏就是馬致遠故居。由此可以看出,民眾對這位大戲劇家的熱愛。人們也更願意相信他的另壹首名曲《清江引·野興》:“西村日長人事少,壹個新蟬噪。恰待葵花開,又早蜂兒鬧,高枕上夢隨蝶去了。”寫的就是西落。
[編輯本段]賞析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壹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壹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壹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裏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12個字畫出壹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壹幅秋風蕭瑟蒼涼淒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壹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壹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壹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壹匹瘦馬,迎著淒苦的秋風,信步漫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馬致遠壹曲小令,短短28字,意蘊深遠,結構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靈心。其四射的藝術魅力,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騷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絕句妙景”(《人間詞話》),又兼具宋詞清雋疏朗之自然,歷來被推崇為描寫自然的佳作,堪稱"秋思之祖"(《中原音韻》)。它勾畫了壹幅浪跡天涯的遊子在深秋黃昏時刻孤寂無依的悲涼處境和思念故鄉的愁苦心情。妳看: 夕陽下, 烏鴉歸巢, 小橋邊,農人回家; 而荒涼古道上, 瑟瑟秋風中, 我們的主人公卻是疲人瘦馬,踽踽獨行,夜宿何處, 明日何往?都還不得而知。這又怎不叫他愁腸寸斷、倍思故鄉! 全曲不著壹"秋", 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 不用壹"思", 卻將遊子濃重的鄉愁與憂思寫得淋漓盡致。正所謂:“不著壹字, 盡得風流。” “枯藤老樹昏鴉,” 小令伊始,由近處著筆,“在壹株枯藤纏繞的老樹枝頭,幾只烏鴉守在巢邊‘哇哇’怪叫”,就將壹幅蕭瑟肅殺的深秋景致展現在讀者眼前,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弦。 “藤”、“樹”、“鴉”,本是郊野司空見慣的景物,並無特別之處,可壹旦與“枯”、“老”、“昏”結合匹配,壹股蕭瑟肅殺之氣立即從字裏行間油然升起,籠罩在讀者心頭,再加上平仄的轉換與音韻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兩字壹頓,語調由低轉高,再由高轉低,“枯、老、昏”依次遞進,緊壓過來,讓人頓感氣息閉塞,真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小橋流水人家,”詩人筆鋒壹轉,讀者的視線也跟著帶向遠方,壹組充滿和平安詳生活氣息的圖畫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高度緊張的情緒也因此壹緩,長長地吐出壹口氣來。這既是對遠處風景的詩意描繪,也表現了漂泊的詩人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與渴望。在平仄的運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組合方式,語調也因平仄的轉換而顯得歡快與和緩起來。“小橋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為描寫詩意的田園生活的千古絕句。 “古道西風瘦馬。”詩人筆鋒壹收,又將我們從美好的憧憬與向往中拉回到無奈的現實裏來:古道蕭索、西風雕零、瘦馬宛然,無論情願不情願,喜歡不喜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跡天涯的孤行苦旅還得繼續。“仄仄—平平—仄仄—”,音聲壹變,氣息也由舒緩再次轉為短促,顯示出詩人的激憤的情緒,我們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著緊張起來。 “夕陽西下—,”“平平平仄——”我們的心再次被詩人揪起來:落日西逝,暮靄籠罩,顛沛勞頓的詩人今夜會宿在何處?明日還將去往何方? “斷腸人在天涯。” “仄平平—仄平平——”詩人發出壹聲仰天浩嘆,就此作結。 “傷心的旅人,在遙遠的異鄉漂泊流浪。”是傷心?是孤寂?是悲哀?是無助?還是無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這既是詩人對人生際遇的感懷與嗟嘆,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有力質問和無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來,純用白描手法,仔細揣摩,卻又滿是比喻象征。用詞之精煉準確,結構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廣泛,實為罕見。可謂前無古人,後啟來者。
[編輯本段]簡評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壹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
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
壹、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壹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
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遊子剪影。
第壹幅畫***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壹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於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壹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壹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棵雕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壹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壹種淒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遊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壹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壹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遊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裏,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淒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遊子那內心仿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裏,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遊子卻騎著壹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沈沈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沈,撒下淒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遊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淒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壹顆漂泊羈旅的遊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壹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遊子淒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這首小令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壹方面是由於它描繪了壹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沈,但卻反映了當時沈悶的時代氣氛,具有壹定的社會意義。另壹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比較明顯的特點是:
1.簡約與深細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壹分則太長,減之壹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處。《天凈沙秋思》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壹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既無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壹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壹個風塵仆仆的遊子,騎著壹匹瘦馬,迎著壹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壹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至於遊子為什麽飄泊到這裏?他究竟要到哪裏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象。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為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壹字壹詞,壹字壹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幹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壹個統壹體。作者沒有寫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寫這些事物與遊子活動的關系,但讀者又可以想象得到,並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靜景與動景相映
《天凈沙秋思》的藝術效果,又得力於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壹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於動態中的“流水”,與處於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壹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颯中壹派灰暗,壹面是落日的余暉給枯藤、老樹、昏鴉塗上壹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壹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遊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從整個構圖看,前四句寫景,末壹句寫人。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背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這正是相互映襯的妙用。
3.景色與情思相融
詩言誌。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淒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淒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淒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正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愁”與“水”本無聯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處,用江水東流之景,表達無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壹體了。“小橋流水人家”,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於壹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
《天凈沙》壹曲,篇幅雖短,卻為極多人所知曉,不失為千古絕唱。短短二十八字,刻劃出壹幅非常真實生動的秋郊夕照圖。起首三句為鼎足對,壹連推出九幅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蒼涼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飄泊不定而又憂愁的情懷。這裏,作者創造性地將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組合在壹起,使整個畫面富有流動感、生命感。同時,有意識地突出畫面的昏暗陰冷,以便充分表現“斷腸人”浪跡天涯的濃烈的羈旅愁懷。
[編輯本段]註釋
[天凈沙]選自《全元散曲》。天凈沙,曲牌名;秋思,題目。
[馬致遠]生卒年不詳,元大都(現在北京)人,著名戲曲作家
[昏鴉]黃昏時的烏鴉
瘦馬:骨瘦如柴的馬:
人家:農家,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天涯:名詞,這裏指天邊。
擴展延伸
天凈沙· 秋(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壹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同特點:
體裁相同(小令),描寫的都是秋景,頭兩句每兩個字都是壹種獨立事物,表現的情感相同(悲涼,蕭瑟)
不同點:
馬致遠的“秋思”不僅寫景還寫人,突出了“思”,在末尾兩句時白樸寫的較為平淡。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馬致遠(1251~1321後)年,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行於世。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合稱雜劇四大家。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曾任江浙行省務官,後過著“幽棲”生活。他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家,有雜劇15種,今存有《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江州司馬青衫淚》、《西華山陳搏高臥》、《呂洞賓三醉嶽陽樓》、《馬丹陽三度任風子》、《半夜雷轟薦福碑》6種,並和李時中、紅字李二、花李郎合寫《邯鄲道醒悟黃粱夢》壹書。他也是壹個散曲名家,輯本有《東籬樂府》壹卷,現存小令壹○四首,套曲二十三套。
馬致遠著有雜劇十六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嶽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梁夢》、《西華山陳摶高臥》七種。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負盛名,現存輯本《東籬樂府》壹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數18套。其雜劇內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
在馬致遠生活的年代,蒙古統治者開始註意到“遵用漢法”和任用漢族文人,卻又未能普遍實行,這給漢族文人帶來壹絲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他的壹套失題的殘曲中自稱“寫詩曾獻上龍樓”,卻長期毫無結果。後來擔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滿意的,在職的時間大概也並不長。在這樣的蹉跎經歷中,他漸漸心灰意懶,壹面懷著滿腹牢騷,壹面宣稱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隱士高人自居,同時又在道教中求解脫。
《漢宮秋》是馬致遠早期的作品,也是馬致遠雜劇中最著名的壹種,敷演王昭君出塞和親故事。歷上的這壹事件,原只是漢元帝將壹名宮女嫁給內附的南匈奴單於作為籠絡手段,在《書》中的記載也很簡單。而《後漢書·南匈奴傳》加上了昭君自請出塞和辭別時元帝驚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節,上壹種故事色彩。後世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及民間講唱文學屢屢提及此事,對歷史事實多有增益改造。
馬致遠的《漢宮秋》在傳說的基礎上再加虛構,把漢和匈奴的關系寫成衰弱的漢王朝為強大的匈奴所壓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寫成毛延壽求賄不遂,在畫像時醜化昭君,後逃往匈奴,引兵來攻,強索昭君;把元帝寫成壹個軟弱無能、為群臣所挾制而又多愁善感、深愛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結局,寫成在漢與匈奴交界處的黑龍江投江自殺。這樣,《漢宮秋》成了壹種假借壹定的歷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虛構的宮廷愛情悲劇。
《漢宮秋》也許包含了壹定的民族情緒。但是,我們要註意到馬致遠的基本人生態度,要麽是在元朝統治下積極求取功名,要麽是視壹切價值標準為空幻,所以,在這方面過分強調是不適當的。這個劇本同現實生活直接相關的地方,主要是反映出在民族戰爭中個人的不幸。像金在蒙古壓迫下曾以公主和親,宋亡後後妃宮女都被擄去北方,這些當代史實都會給作者以較深的感受。而《漢宮秋》是壹出末本戲,主要人物是漢元帝,劇中寫皇帝都不能主宰自己、不能保有自己所愛的女人,那麽,個人被命運所主宰、為歷史的巨大變化所顛簸的這壹內在情緒,也就表現得更強烈了。事實上,在馬致遠筆下的漢元帝,也更多地表現出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
當臣下以“女色敗國”的理由勸漢元帝舍棄昭君時,他忿忿地說:“雖然似昭君般成敗都皆有,誰似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灞橋送別時,他感慨道:“早是俺夫妻悒快,小家兒出外也搖裝。”對夫妻恩愛的平民生活流露出羨慕之情。尤其第四折“孤雁驚夢”壹大段淒婉哀怨的唱詞,出漢元帝對情人的無限思戀,把劇本的悲劇氣氛渲染得愈加濃郁。這裏在塑造戲劇人物的同時,也直接抒發了作者對歷史變遷、人生無常的感受。
《薦福碑》也是馬致遠的早期劇作,寫落魄書生張鎬時運不濟,壹再倒黴,甚至薦福寺長老讓他拓印廟中碑文,賣錢作進京趕考的盤纏,半夜裏都會有雷電把碑文擊毀。後時來運轉,在範仲淹資助下考取狀元,飛黃騰達。劇中多處表現出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如:“這壁攔住賢路,那壁又擋住仕途。
如今這越聰明越受聰明苦,越癡呆越享了癡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這個劇本集中反映了作者懷才不遇的牢騷和宿命的人生觀,也反映出當代許多文人在社會地位極端低落的處境下的苦悶。
《青衫淚》是由白居易《琵琶行》敷演而成的愛情劇,虛構白居易與妓女裴興奴的悲歡離合故事,中間插入商人與鴇母的欺騙破壞,造成戲劇糾葛。在士人、商人、妓女構成的三角關系中,妓女終究是愛士人而不愛商人,這也是落魄文人的壹種自我陶醉。
馬致遠寫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劇。《嶽陽樓》、《陳摶高臥》、《任風子》以及《黃粱夢》,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跡,宣揚全真教教義的。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傾向都是宣揚浮生若夢、富貴功名不足憑,要人們壹空人我是非,擺脫家庭妻小在內的壹切羈絆,在山林隱逸和尋仙訪道獲得解脫與自由。劇中主張回避現實矛盾,反對人們為爭取自身的現實利益而鬥爭,這是壹種懦弱的悲觀厭世的態度。但另壹方面,劇中也對社會現狀提出了批判,對以功名事業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適”放在更重要的地位,這也包涵著重視個體存在價值的意義,雖然作者未能找到實現個體價值的合理途徑。
在眾多的元雜劇作家中,馬致遠的創作最集中地表現了當代文人的內心矛盾和思想苦悶,並由此反映了壹個時代的文化特征。與此相關聯,馬致遠的劇作,大抵寫實的能力並不強,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麽突出,戲劇沖突通常缺乏緊張性,而自我表現的成分卻很多。包括《漢宮秋》這樣的歷史題材的作品在內,劇中人物往往遊離戲劇沖突,作大段的抒情,這常常是作者在借劇中人物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如《嶽陽樓》中呂洞賓所唱《賀新郎》壹曲:
妳看那龍爭虎鬥舊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我哭呵哀哉霸王好漢。為興亡笑罷還悲嘆,不覺的斜陽又晚。想咱這百年人,則在這撚指中間。空聽得樓前茶客鬧,爭似江上野鷗閑,百年人光景皆虛幻。
這實際是作者在其散曲中寫過多次的壹種人生感受。
如上所述,馬致遠大多數雜劇的戲劇效果不是很強的。前人對他的雜劇評價很高,主要有兩個原因:壹是劇中所抒發的人生情緒容易引起舊時代文人的***鳴,再就是語言藝術的高超。馬致遠雜劇的語言偏於典麗,但又不像《西廂記》、《梧桐雨》那樣華美,而是把比較樸實自然的語句錘煉得精致而富有表現力。如《漢宮秋》中寫“驚雁”的壹支《堯民歌》:
呀呀的飛過蓼花汀,孤雁兒不離了鳳凰城。畫檐間鐵馬響丁丁,寶殿中禦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蕭蕭落葉聲,燭暗長門靜。
回答者: 48342302 - 二級 2009-12-3 19:15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海水多麽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颯颯,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的運行,好象是從這浩渺的海洋中出發的。銀河星光燦爛,好象是從這浩渺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遊客路過蒼蒼的北固山下,船兒泛著湛藍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漲兩岸江面更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
紅日沖破殘夜從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風拂面。
寄去的家書不知何時到達,請問歸雁幾時飛到洛陽邊。
枯藤纏繞的老樹上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 小橋下潺潺的流水映著幾處人家. 荒涼的古道上蕭瑟的秋風裏走著壹匹瘦馬, 夕陽已經朝西方落下了, 漂泊未歸的斷腸人還遠在天涯.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壹片。
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築巢。
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
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遊覽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
回答者: 愛時不侯 - 三級 2009-12-3 19:37
像這樣的問題,還是要自己來搞定吧,要養成獨立思考和欣賞詩詞的習慣
回答者: 秀戈 - 二級 2009-12-4 10:28
王灣 唐代詩人,公元693年~751年,字號不詳。唐代大詩人,洛陽(今屬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間(712~713)進士及第,授滎陽縣主簿。開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編次官府所藏圖書,9年書成,***200卷,名為《群書四部錄》。王灣由滎陽主簿受薦編書,參與集部的編撰輯集工作,書成之後,因功授任洛陽尉。約在開元十七年,他曾作詩贈當時宰相蕭嵩和裴光庭,其後行跡不詳。
王灣"詞翰早著"。現存詩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河嶽英靈集》題作《江南意》,字句頗有不同。這首詩是王灣在先天年間或開元初年遊歷江南時所作,格調壯美,意境開闊,預示了盛唐詩歌健康發展的前景。據說開元中,宰相張說曾親自將這首詩題寫於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明代胡應麟認為詩中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二句,是區別盛唐與初唐、中唐詩界限的標誌(《詩藪》)。可見這首詩在當時及後世受到普遍重視。
其詩《全唐詩》有收錄。事跡見《唐才子傳》。
王灣詩集,分部撰次,灣在選。中秘書罷撰,又與陸紹伯等同校麗正院書,終洛陽尉。灣詞翰早著,代表作《次北固山下》和《唐詩三百首》選本多有輯錄,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之句,當時稱最,張說手題於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詩十首(見全唐詩上卷第壹百壹十五)。
回答者: zkblbh123 - 二級 2009-12-5 19:20
S
回答者: abcd1951101 - 壹級 2009-12-8 18:46
觀滄海
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壹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壹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沈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次北固山下
該詩寫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時看到的兩岸春景。先寫青山重疊,小路蜿蜒,碧波蕩漾,小船輕疾。這首詩寫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鄉愁。開頭以對偶句發端,寫神馳故裏的飄泊羈旅之情懷。次聯寫“潮平”、“風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闊大。三聯寫拂曉行船的情景,對仗隱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給人積級向上的藝術魅力。尾聯見雁思親,與首聯呼應。全詩籠罩著壹層淡淡的鄉思愁緒。“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不失詩苑奇葩,艷麗千秋。
錢塘湖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