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4.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6.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8.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9.輪臺東門送君去,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0.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壹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李叔同:《送別》)。
2.離別古詩(5首)1.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4.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6.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8.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9.輪臺東門送君去,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0.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壹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李叔同:《送別》)
3.關於離別的詩歌(5首)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辛棄疾《木蘭花慢》: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啼酒只依然。目斷秋宵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青玉案》: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余愁,山深聞鷓鴣。 李清照 《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
新來瘦,非幹 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者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念武嶺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壹段新愁。 《醉花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
4.送別詩5首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別董大
唐·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從茲去,蕭蕭班馬鳴。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
故 人 西 辭 黃 鶴 樓 ,
煙 花 三 月 下 揚 州 。
孤 帆 遠 影 碧 空 盡 ,
惟 見 長 江 天 際 流 。
5.急別董大------高 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洲。
與君別離意,
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
兒女***沾巾。
渭城曲------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別 ------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山中送別------王維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綠, 王孫歸不歸?
6.誰知道關於送別的五首古詩這裏面有10首送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李白《送友人》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7.五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壹片冰心在玉壺。 [註釋] 1.芙容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
辛漸:作者的壹位朋友。 2.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
這句是說,夜裏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 吳國在長江下遊壹帶,所以稱這壹帶為吳。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遊壹帶,所以稱這壹帶為楚 山。
4.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純潔。
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壹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解說] 壹夜寒雨過後,詩人在芙蓉樓與友人話別,這時只有晨光映照著遠處的山巒。
他囑咐朋友,如果遠方的親友問起我,請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傳達給他們。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註釋]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庫車附近。
4.渭城:秦時鹹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ì):濕。 7.客舍:旅店。
8.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作者簡介:王維(701-761),字摩潔,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
通音樂,工書畫。唐代著名詩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 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註釋] 1.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廣陵:即揚州。
5.故人:老朋友,這裏指孟浩然。 6.煙花:指艷麗的春景。
7.盡:消失。 8.唯見:只見。
9.天際:天邊。 [簡析] 李白是壹位熱愛自然、喜歡交遊的詩人,他“壹生好入名山遊”,足跡幾乎遍及整個中國,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歷來傳頌的名篇,這首詩是李白出蜀壯遊期間的作品,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 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系。
“故人”壹詞說明了兩位詩人的深厚情誼。“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詩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
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帶有詩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
“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爭艷的季節。詩人用“煙花”修飾“三月”,不僅傳神地寫出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的陽春特色,也使人聯想到處在開元盛世的揚州,那花團錦簇、繡戶珠簾,繁榮而又太平的景象。
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時間也選擇得恰當。李白對友人的這次旅遊自然十分欣羨。
“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向往。但李白又是富於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
從《李太白集》裏,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間有著不少贈答詩。在《贈孟浩然》中,李白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是多麽敬佩,兩人的情誼是多麽深厚。
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表面看來這兩句詩全是寫景,其實卻有著詩人鮮明的形象。“孤帆”絕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壹只帆船,而是寫詩人的全部註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壹只帆船上。
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壹點影子了,最後終於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壹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多麽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
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壹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另外在詩歌的用韻上,詩人也頗具匠心地選擇了“樓”“州”“流”三個聲調悠揚的韻腳,吟誦起來余音裊裊。
這與孤帆遠去、江流天際的景象以及詩人目送神馳、情意綿綿的神態十分吻合。再加上語言清麗自然,意境雄渾開闊,這首詩真是令人越讀越愛,百讀不厭,無怪乎千古傳頌。
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品評李太白七絕的藝術特色時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
李太白的七絕在詩壇上的確是獨步了。(鄭伯殷) 別董大 高 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註釋] 1.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
在兄弟中排行第壹,故稱“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簡析] 這是壹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
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玨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誌,到處浪遊,常處於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