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適合給嬰兒念的古詩10首

適合給嬰兒念的古詩10首

#嬰幼兒# 導語古詩是漢語言文化的精華,古詩詞平仄押韻,韻律感十分強,教孩子學習古詩詞不僅可以加強他們的文化知識,還可以培養他們的文化氣韻,腹有詩書氣自華。下面是 考 網分享的適合給嬰兒念的古詩10首。歡迎閱讀參考!

1.適合給嬰兒念的古詩 篇壹

 詠鵝

 駱賓王〔唐代〕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文

 “鵝,鵝,鵝!”面向藍天,壹群鵝兒伸著彎曲的脖子在歌唱。

 白色的身體漂浮在碧綠水面,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水波。

 註釋

 曲項:彎著脖子。

 歌:長鳴。

 撥:劃動。

 鑒賞

 《詠鵝》相傳是駱賓王在七歲時寫的壹首詩,這是壹首詠物詩。這首千古流傳的詩歌,沒有什麽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歡快的語言,抓住事物(鵝)的突出特征來進行描寫。寫得自然、真切、傳神。

 開頭的“鵝、鵝、鵝”不只是模擬鵝的叫聲,而且把思維的那種躍動表現出來,融為壹體。小詩人用三個“鵝”字道出鵝由遠至近的歡叫聲,讓人漸漸看清它“曲項”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態,再寫鵝在水中嬉戲時有聲有色的情景。表現小詩人細微入神的觀察力。

 小作者通過白描的手法,簡單的略加勾勒,鵝的鮮明形象就脫穎而出。“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壹幅可愛的動態的形象。

2.適合給嬰兒念的古詩 篇二

 風

 李嶠〔唐代〕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譯文

 風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註釋

 解落:吹落,散落。解:解開,這裏指吹。

 三秋:秋季。壹說指農歷九月。

 能:能夠。二月:農歷二月,指春季。

 過:經過。

 斜:傾斜。

 賞析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這是壹首描寫風的小詩,它是從動態上對風的壹種詮釋和理解。

 風無形,空氣流動形成風。但它又是有形的,壹陣微風掠過,小草含笑向人們點頭,花兒在風中搖曳著,變著法兒撒歡兒,炊煙隨著風的節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纖細的柳枝輕拂著樹下遊人的臉龐。

 風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當它歡欣的時候,往往伴著細雨洋洋灑灑飄落,春天來臨的時候,風過千山秀、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拂拂,像“飛天”的裙裾在梳理著,春風吹醒冬眠的柳絳,春風送來翩飛的燕子,春風吹綠了千溝萬壑,春風搖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們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當它發怒的時候,過江卷起漫天狂瀾,有蘇軾的《赤壁懷古》來證明: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發海嘯,將參天大樹連根撥起,用掌擊碎轎車甩向路溝,用衣袖揮斷成片樹木,狂笑著,輕蔑地看著對它束手無策的人們,視自己為壹列戰車,而世上萬物如螳臂。

 當它悲哀的時候,會發出嗚嗚咽咽的聲音,似在訴說心中的悲怨與委屈,似小孩在哭泣,聽之也不得不為之動容。

 風是神奇的,風是千變萬化的,風是柔弱的,風又是強悍的。敏感的風,多情的風,淒婉的風,千姿百態的風,妳是人類的朋友,卻也給人類帶來無盡的災難,風,妳讓人不得不愛,同時也讓人懼之三分。

3.適合給嬰兒念的古詩 篇三

 憫農二首·其二

 李紳〔唐代〕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壹粒壹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呀?

 註釋

 禾:谷類植物的統稱。

 餐:壹作“飧”。熟食的通稱。

 賞析

 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裏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壹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裏勞作,那壹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壹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壹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 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壹深沈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采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兩句並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壹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4.適合給嬰兒念的古詩 篇四

 古朗月行(節選)

 李白〔唐代〕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譯文

 小時候不認識月亮,把它稱為白玉盤。

 又懷疑是瑤臺仙鏡,飛在夜空青雲之上。

 賞析

 這是壹首樂府詩。“朗月行”,是樂府古題,屬《雜曲歌辭》。鮑照有《朗月行》,寫佳人對月弦歌。李白采用這個題目,故稱《古朗月行》,但沒有因襲舊的內容。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通過豐富的想象,神話傳說的巧妙加工,以及強烈的抒情,構成瑰麗神奇而含意深蘊的藝術形象。

 詩中四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先寫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以“白玉盤”、“瑤臺鏡”作比喻,生動地表現出月亮的形狀和月光的皎潔可愛,使人感到非常新穎有趣。“呼”、“疑”這兩個動詞,傳達出兒童的天真爛漫之態。這四句詩,看似信手寫來,卻是情采俱佳。

 這首詩,大概是李白針對當時朝政黑暗而發的。唐玄宗晚年沈湎聲色,寵幸楊貴妃,權*、宦官、邊將擅權,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詩中壹個又壹個新穎奇妙的想象,展現出詩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辭如行雲流水,富有魅力,發人深思,體現出李白詩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風格。

5.適合給嬰兒念的古詩 篇五

 望廬山瀑布

 李白〔唐代〕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賞析

 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壹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是說瀑布像壹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壹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壹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湧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

 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壹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壹形象。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像是壹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壹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壹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範例。

6.適合給嬰兒念的古詩 篇六

 詠雪

 清代鄭燮

 壹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 九十片。

 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都不見。

 譯文

 飄飛的雪花壹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 九十片。

 成千上萬數也數不清,飛入梅花叢中就消失不見。

 賞析

 詩的前兩句是虛寫,後兩句是實寫,虛實相映融鑄出了清新的意境。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結尾的第四句,卻以動靜相宜的深邃意境,壹下子將全詩從低谷推向奇峰。

 全詩幾乎都是用數字堆砌起來的,從壹至十至千至萬至無數,卻絲毫沒有累贅之嫌,讀之使人宛如置身於廣袤天地大雪紛飛之中,但見壹剪寒梅傲立雪中,鬥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也融入了這雪花和梅花中了。

7.適合給嬰兒念的古詩 篇七

 元日

 王安石〔宋代〕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賞析

 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聲中壹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

 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征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布新的意思。“桃符”是壹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僅是政治家,還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本詩就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8.適合給嬰兒念的古詩 篇八

 梅花

 王安石〔宋代〕

 墻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後兩句寫梅花的幽香,以梅擬人,淩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亦是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那些像詩人壹樣,處於艱難環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人。全詩語言樸素,寫得則非常平實內斂,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墻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墻角數枝梅”,“墻角”不引人註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墻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度。“淩寒獨自開”,這裏寫梅花沒寫她的姿態,而只寫她“獨自開”,突出梅花不畏寒,不從眾,雖在無人偏僻的地方,仍然淩寒而開,寫的是梅花的品質,又像寫人品。“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於發現。“不是雪”,不說梅花,而說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淩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墻角,沖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9.適合給嬰兒念的古詩 篇九

 所見

 朝代:清朝|作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古詩簡介

 《所見》是壹首五言絕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詩描繪了壹幅林中牧童壹派天真快樂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翻譯/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

 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

 就馬上停止唱歌,壹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上。

 註釋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蕩;回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鳴:叫。

 (7)立:站立

10.適合給嬰兒念的古詩 篇十

 登鸛雀樓

 朝代:唐朝|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古詩簡介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壹首五言絕句,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裏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裏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壹首不朽的絕唱。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清代詩評家也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裏之勢。”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登鸛雀樓》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壹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特別是後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

 翻譯/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沈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裏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壹層城樓。

 註釋

 ①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濟市境內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蒲州府誌》記載:“(鸛雀樓)舊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陽。

 ③依:依傍。

 ④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沈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願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窮:盡,使達到極點。

 ⑦千裏目:眼界寬闊。

 ⑧更: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