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葉什麽傳文言文

葉什麽傳文言文

1. 文言文:解善長傳答案

原文

解元,字善長,吉安吉水人。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鑠人,垂手過膝,能百步穿楊葉,號“小由基”。能以索持犀牛卻行。嘗乘駿馬馳突賊陣,往返如飛。

初,起兵保安軍德清砦,積功授青澗都虞侯。建炎三年,詔隸韓世忠,擢偏將軍。世忠出下邳,聞金人大至,眾心搖愕。世忠憂之。元便領二十騎遊擊,俘其生口,備悉敵情。俄而復出,敵騎數千四面集,元擲身陷陣,左右鶻擊,大呼,聲振刀甲。壹大酋驚,墜馬走,眾懼辟易遁去。以功授合門宣贊舍人。

註釋

①由基:即養由基,春秋時楚人,善射。

②卻行:倒退而行。

③保安軍德清砦:與下文“下邳”,均為地名。

④清澗都虞侯:與下文“偏將軍”“合門宣贊舍人”,均為官名。

⑤擢:提拔。

⑥鶻擊:像鶻壹樣猛擊。鶻:鷙鳥。

翻譯

解元 字善長,吉水縣人。濃眉俊目,手臂極長,起於行伍,尤善騎射,可與春秋時期神箭手養由基媲美,因此人送外號“小由基”。力量驚人,能用鐵索牽引犀牛倒退而行,曾經縱馬馳騁敵陣當中,驍勇善戰,來往如飛壹般。

起初,解元從德清砦起兵做保安軍,功勞累積而擔任清澗都虞侯。建炎三年,解元為韓世忠麾下偏將。韓世忠到下邳後,聞金兵大隊人馬將至,士兵驚恐,軍心動搖。解元沈著應戰,率領20余騎兵悄悄出發,擒拿金兵數人,得知敵動態。返回途中遭遇敵騎兵數千人,解元躍馬橫槍,像鶻壹樣猛擊,將敵酋長挑落下馬,其余金兵望風而逃。解元以功授門宣贊舍人。

2. 請問在古文中,綠葉(葉子)可以稱為什麽

是:木葉

中國古代文學中指“樹葉”(以下內容來源於《說“木葉”》作者:林庚)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吟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後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裏得到了啟發。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陸厥的《臨江王節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雲歇山。”至於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則其所受的影響更是顯然了。在這裏我們乃看見“木葉”是那麽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木葉”是什麽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可是問題卻在於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麽很少看見用“樹葉”呢?其實“樹”倒是常見的,例如屈原在《橘頌》裏就說:“後皇嘉樹,橘徠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隱士》裏又說:“桂樹叢生兮山之幽。”無名氏古詩裏也說:“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可是為什麽單單“樹葉”就不常見了呢?壹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葉 ”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例如說:“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蕭綱《折楊柳》)“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陶淵明《擬古》)這當然還可以說是由於詩人們文字洗煉的緣故,可是這樣的解釋是並不解決問題的,因為壹遇見“木葉”的時候,情況就顯然不同起來;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煉的問題,而是盡量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亭臯木葉下,隴首秋雲飛。”(柳惲《搗衣詩》)“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古意》)可見洗煉並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麽“樹葉”為什麽從來就無人過問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生過精彩的詩句。而事實又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現了“木葉”的奧妙,此後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於是壹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於“木葉”壹詞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這裏的“落木”無疑的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展來的。按“落木蕭蕭下”的意思當然是說樹葉蕭蕭而下,照我們平常的想法,那麽“葉”字似乎就不應該省掉,例如我們無妨這麽說:“無邊落葉蕭蕭下”,豈不更為明白嗎?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願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這道理究竟是為什麽呢?事實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賦》裏已經說過:“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這裏我們乃可以看到“落木”壹詞確乎並非偶然了。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造,使得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壹例而已。

3. 書葉機壹文言文譯文

《龔自珍集卷二·23·書葉機》原文及翻譯原文:書葉機鄞人葉機者,可謂異材者也。

嘉慶六年,舉行辛酉科鄉試,機以廩貢生治試具,凡竹籃、泥爐、油紙之屬悉備。忽得巡撫檄曰:貢生某毋與試。

機大詫!初蔡牽、朱濆兩盜,為海巨癰,所至劫掠戶口以百數;歲必再三至,海濱諸將怵息!俟其去,或揚帆施槍炮空中送之,寇反追,衄不以聞,故為患且十年。巡撫者,儀征阮公也。

素聞機名,知沿海人信官不如信機;又知海寇畏鄉勇勝畏官兵,又知鄉勇非機不能將。八月,寇舶定海,將犯鄞,機得檄,號於眾曰:我壹貧貢生,吮墨執三寸管,將試於有司,售則試京師,不售歸耳。

今中丞過聽,檄我將鄉裏與海寇戰,毋乃咍乎?雖然,不可已,願諸君助我。眾曰:盍請銀於文官?不可。

盍假炮於武官?不可。事亟矣,何以助君?葉君則揎臂大呼,且誓曰:用官庫中壹枚錢,借官營中壹秤火藥而成功者,非男子也。

飛書募健足,至行省,假所知豪士萬金,假縣中豪士萬金,遂濃墨署壹紙曰:少年失鄉曲歡致凍餓者,有拳力絕人者,漁於海者,父子兄弟有曾戕於寇者,與無此數端而願從我者,皆畫諾。夜半,賫紙者返,城中村中,畫諾者幾三千人。

天明,簿旗幟若幹,火器若幹,船若幹,糧若幹。機曰:烏用眾?以。

《龔自珍集卷二·23·書葉機》原文及翻譯原文:書葉機鄞人葉機者,可謂異材者也。嘉慶六年,舉行辛酉科鄉試,機以廩貢生治試具,凡竹籃、泥爐、油紙之屬悉備。

忽得巡撫檄曰:貢生某毋與試。機大詫!初蔡牽、朱濆兩盜,為海巨癰,所至劫掠戶口以百數;歲必再三至,海濱諸將怵息!俟其去,或揚帆施槍炮空中送之,寇反追,衄不以聞,故為患且十年。

巡撫者,儀征阮公也。素聞機名,知沿海人信官不如信機;又知海寇畏鄉勇勝畏官兵,又知鄉勇非機不能將。

八月,寇舶定海,將犯鄞,機得檄,號於眾曰:我壹貧貢生,吮墨執三寸管,將試於有司,售則試京師,不售歸耳。今中丞過聽,檄我將鄉裏與海寇戰,毋乃咍乎?雖然,不可已,願諸君助我。

眾曰:盍請銀於文官?不可。盍假炮於武官?不可。

事亟矣,何以助君?葉君則揎臂大呼,且誓曰:用官庫中壹枚錢,借官營中壹秤火藥而成功者,非男子也。飛書募健足,至行省,假所知豪士萬金,假縣中豪士萬金,遂濃墨署壹紙曰:少年失鄉曲歡致凍餓者,有拳力絕人者,漁於海者,父子兄弟有曾戕於寇者,與無此數端而願從我者,皆畫諾。

夜半,賫紙者返,城中村中,畫諾者幾三千人。天明,簿旗幟若幹,火器若幹,船若幹,糧若幹。

機曰:烏用眾?以九舟出,余聽命。是日也,潮大至,神風發於海上,壹槍之發抵巨炮,壹櫓之勢抵艅艎,殺賊四百余人。

九月,又敗之於岸。十月,又逐之於海中。

明年正月,又逐之於島。浙半壁平。

出軍時,檣中有紅心藍邊旗,機之旗也。自署曰代山,其村名也。

朱濆艦中或爭軋,詛於神,必曰遇代山旗。阮公聞於朝,奉旨以知縣用。

今為江南高郵知縣,為龔自珍道其事。《龔自珍集卷二·23·書葉機》原文及翻譯譯文:鄞縣人葉機,可稱得上才幹卓然。

嘉慶六年, *** 舉行辛酉科鄉試,葉機以廩貢生的身份打點參加考試的用具,凡是竹籃、泥爐、油紙這類要用的東西都裝備好。卻忽然得到巡撫傳下的檄文說:“貢生某某不要參加考試了。”

葉機大驚!原來當初蔡牽、朱濆兩大海盜,是海上巨患,所過之處劫掠人口數以百計;每年必定多次劫掠,沿海諸將們都害怕,不敢出聲!等海盜們走了,才有人揚帆出動放空槍空炮送海盜,海盜說不定還返頭來追,敗了也不敢上報,因此兩盜肆虐沿海近十年。這位發檄文的巡撫,是儀征阮公。

壹直聽聞葉機的名聲,知道沿海百姓信任官府不如信任葉機;又知道海盜畏懼鄉勇勝過畏懼官兵,還知道鄉勇們不是葉機就沒法統領。這年八月,海盜泊船在定海,就要侵掠鄞縣,葉機收到檄文後,對眾人大聲說道:“我壹個貧窮的貢生,吸墨拿筆,準備參加考試,考中就到京師會考去,考不中就回去。

如今中丞大人聽說我的事,征召我帶領鄉勇與海盜交戰,怕是草率了吧?即使如此,事情也不能停了,希望諸位幫我啊。”眾人都說:“難道現在向文官們請求調撥銀兩嗎?不行啊!難道現在向武官們借槍炮嗎?不行啊。

事情太急迫了,我們怎麽幫您呢?”葉機就卷起袖子,伸臂大呼,誓言道:“要用官庫中壹枚大錢,借官營中壹點火藥才能擊退海盜,不算男子漢。”就叫人疾速送信到周邊鄉裏招募壯士,葉機到了省城,向所知的豪富之士借了萬金,又向省裏豪富之士借了萬金,就濃墨重筆寫下文告:“少年人有流落鄉裏挨餓受冷的,有勇力非凡的,在海上打漁的,父子兄弟有曾經被海盜殘害的,還有不是以上幾種情況願意跟隨我的,都簽字畫押吧。

半夜裏,帶著文告的人回來了,城裏鄉裏,畫押簽名的有近三千人。天亮時,又收到壹些旗幟、火器、船只、糧食等,都登記造冊。

葉機說:“要這麽多人嗎?就先用九條船出戰,其余的待命。”這天,潮水大漲,有大風從海上吹來,葉機麾下鄉勇順風乘勢,壹槍的威力抵得過海盜壹炮,壹支船漿的作用低得過海盜壹支戰船,殺死打傷海盜四百多人。

九月,又在岸上打敗海盜。十月,。

4. 文言文中大家的意思

婦稱夫之母《晉書·列女傳·孟昶妻周氏》:“君父母在堂,欲建非常之謀,豈婦人所建!事之不成,當於奚官中奉養大家,義無歸誌也.” 唐 趙璘 《因話錄》卷三:“大家昨夜小不安適,使人往候.”丈夫的母親《太平廣記》卷壹百二十二“陳義郎”:“大家見之,即不忘息(媳)婦》.”眾人 大夥兒唐 杜荀鶴 《重陽日有作》詩:“大家拍手高聲唱,日未西沈且莫回.” 明 馮惟敏 《不伏老》第四折:“妳我大家,都要秉公守法哩!”《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妳看他大家在那裏捉迷藏捉得好不熱鬧.” 老舍 《駱駝祥子》十:“他沒法,把自己的話有頭有尾的說給大家聽.”大作家 大專家宋 葉適 《答劉子至書》:“蓋自風雅騷人之後,占得大家數者不過六七.”《明史·唐順之傳》:“為古文,洸洋紆折有大家風.”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董思翁畫冊題記》:“此可見公少即能畫,涉歷至老,既成大家,猶不自滿.” 葉聖陶 《倪煥之》十四:“自來所謂大家的文章,除掉衛道的門面話,抄襲摹擬而來的虛浮話,還剩些什麽東西?”古指卿大夫之家《書·梓材》:“王曰:‘ 封 ,以厥庶民暨厥臣,達大家.’” 孔 傳:“言當用其眾人之賢者與其小臣之良者,以通達卿大夫及都家之政於國.” 蔡沈 集傳:“大家,巨室.”《左傳·昭公五年》:“ 箕襄 、邢帶 、叔禽 、叔椒 、子羽 ,皆大家也.”《國語·晉語壹》:“大家鄰國,將師保之.” 韋昭 註:“大家,上卿也.”後即以稱豪門貴族.漢 桓寬 《鹽鐵論·復古》:“往者豪強大家,得管山海之利.” 唐 韓愈 《杜君墓誌銘》:“ 杜氏 大家,世有顯人.承繼綿綿,以及公身.” 明 黃信 《明道篇》卷四:“今之論治者,見民日就貧,海內虛耗,不思其本,皆為巨室大家吞並所致.” 魯迅 《熱風·隨感錄三十八》:“譬如衰敗人家的子弟,看見別家興旺,多說大話,擺出大家架子.”奴仆對主人的稱呼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七:“ 彥思 奴婢有竊罵大家者.” 南朝 宋 劉敬叔 《異苑》卷六:“ 河內 司馬惟 之奴 天雄 死後還,其婦 來喜 聞體有鞭痕而腳著鎖,問雲:‘有何過至如此?’曰:‘曾醉,竊罵大家,今受此罪.’”《百喻經·奴守門喻》:“大家行還.問其奴言:‘財寳所在?’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門、驢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古代對女子的尊稱《後漢書·列女傳·班昭》:“帝數召入宮,令皇後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後漢書·皇後紀下·虞美人》:“大將軍 梁冀 秉政,忌惡佗族,故 虞氏 抑而不登,但稱‘大家’而已.” 清 劉大櫆 《章大家行略》:“大母早歲無子,大父因娶 章大家 .”宮中近臣或後妃對皇帝的稱呼漢 蔡邕 《獨斷》:“天子自謂曰行在所……親近侍從官稱曰‘大家’.”《北齊書·安德王延宗傳》:“大家但在營莫動,以兵馬付臣,臣能破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酷忍》:“初令宮人宣勅示 王後 ,後曰:‘願大家萬歲.昭儀長承恩澤,死是吾分也.’”《醒世恒言·隋煬帝逸遊召譴》:“大家計必殺兒,願容兒衣冠就死.” 清 曹寅 《正月二十九日隨駕入侍鹿苑陛辭南歸恭紀》詩之壹:“雲影觚棱曙色開,雞鳴問寢大家來.”。

5. 文言文翻譯 郭侃傳

郭侃(?~1277):字仲和。其祖父郭寶玉是郭子儀的後裔、成吉思汗鐵木真手下大將。郭侃年幼時為丞相史天澤所器重,留在自己家教養。成年後被封百戶,智勇兼備。1233年,金將伯撒復取衛州,郭侃率軍拒守,大破四萬金兵於新衛州,乘勝渡河,攻打開封,在歸德大敗金兵於閼伯臺,即隨速不臺攻汴京西門,迫降金元帥崔立。

1252年,郭侃隨旭烈兀西征。1256年,至木剌夷(即暗殺教團所在地,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也提到過這個組織),郭侃破其兵五萬,下128城,斬其將忽都答而兀朱算灘。兵至乞都蔔,其城在擔寒山上,用懸梯上下,以精兵把守。旭烈兀築夾城圍之,不能下。郭侃架炮攻之,守將火者納失兒開門投降。旭烈兀又派郭侃前往遊說兀魯兀乃算灘來降,其父阿力據西城,被郭侃攻破,逃走占據東城,郭侃又攻破此城並殺之。兵至兀裏兒城,他埋下伏兵,下令聽到鉦聲就出動,敵兵果然前來,伏兵起,全殲敵軍,海牙算灘降。又西至阿剌汀,破其遊兵三萬,祃拶答而算灘降。兵至乞石迷部,忽裏算灘降。1257年十二月,郭侃隨旭烈兀進攻黑衣大食國首都巴格達(黑衣大食國,即阿拔斯王朝,父子相傳37代,當時有士兵數十萬。),破其兵七萬,屠西城,又破其東城,東城的宮殿都以沈香檀木建造,他放火焚燒,香氣傳出百裏,得到七十二弦琵琶、五尺珊瑚燈檠等珍寶。旭烈兀為防敵人逃走,特地在底格裏斯河上設浮橋阻攔,並用兵船巡邏,哈裏發木思塔辛上船逃跑,見到河上有浮橋阻攔,就自縛投降。有503年歷史的黑衣大食王朝至此滅亡。其將紂答兒逃走,郭侃追擊,於暴雨中斬紂答兒,又陷三百余城。

又西行3000裏,到天房(即沙特),其將住石請降,手下都相信而不做準備,郭侃說:“欺敵者亡,軍機多詐,如果中他的計,是莫大的恥辱。”於是嚴加防範。住石果然來偷襲,郭侃大敗之,巴兒蘇丹降,下185城。又西行四十裏,在軍隊已歇息時,郭侃突然召集他們出發,只留幾個病卒,西行十余裏再紮寨。敵軍不知到,來襲時只殺了病卒,可乃算灘大驚說:“東方的天將軍,真是神人啊。”於是歸降。1260年,旭烈兀命郭侃渡海,收富浪(即Frank,法蘭克人,阿拉伯人對歐洲人的總稱。此處指的應該是當時由基督教騎士團控制的塞浦路斯)。郭侃勸降,兀都算灘說:“我昨天所夢到的神人,就是將軍啊。”隨即歸降。到石羅子,敵軍前來抵抗,郭侃直出掠陣,壹鼓就擊敗敵軍,換斯幹阿答畢算灘降。到賓鐵,郭侃以奇兵襲擊,大敗敵軍,加葉算灘降,又破兀林遊兵四萬,阿必丁算灘大驚,前來歸降,得城120。向西南走到乞裏彎,忽都馬丁算灘來歸降。郭侃回軍向蒙哥告捷,正好遇到蒙哥去世,於是回鄧州,開屯田。

忽必烈即位,郭侃上疏 *** 號、築都城、立省臺、興學校等二十五事,又獻先取襄樊,再直取臨安之策:“宋據東南,以吳越為家,其要地則荊襄而已。今日之計,當先取襄陽。既克襄陽,彼揚、廬諸城,彈丸地耳,置之勿顧,而直趨臨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後來果然如此。1262年二月,益都李璮和徐州總管李杲哥叛蒙古,宋將夏貴也進攻元朝。史天澤推薦郭侃前往討伐,他奔襲至徐州,擊斬李杲哥。夏貴遷徙軍民南去,郭侃追擊,過宿遷縣,奪回軍民萬余人。受賜金符,被封為徐、邳二州總管。李杲哥之弟驢馬,又與夏貴以兵三萬來犯,郭侃出戰,斬首千余級,奪戰艦二百。1265年,史天澤被貶官,郭侃也被調同知滕州。1268年,平定吳乞兒、濟南道士胡王的民變。1270年又平定和尚臧羅漢與趙當驢的民變。被封為萬戶,隨軍下襄陽,由陽羅上流渡江。江南平定後受封寧海知州,壹年後病死。郭侃戰勝攻取,所向無敵,行軍有紀律,風餐露宿,暴風雨時也不入民宅。軍隊所至皆興農課,因此吏民敬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