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初中關於白居易的詩句

初中關於白居易的詩句

1. 初中所有關於白居易的詩詞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2. 從小學到初中白居易的古詩有哪些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暮江吟》

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賣炭翁》

賣炭翁,

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壹尺雪,

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

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

壹車炭,

千余斤,

官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壹丈綾,

系向牛頭充炭直。

3. 小學所有白居易的詩有哪些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池上(唐) 白居易

白居易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壹道開。

憶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 三月初三古詩白居易

《三月三日》

唐代:白居易

畫堂三月初三日,絮撲窗紗燕拂檐。

蓮子數杯嘗冷酒, 柘枝壹曲試春衫

階臨池面勝看鏡,戶映花叢當下簾。

指點樓南玩新月,玉鉤素手兩纖纖。

名句賞析:階臨池面勝看鏡,戶映花叢當下簾。

臺階下臨池塘,清清池水,平靜無波,水照人影,勝如看鏡;門戶掩映在壹片盛開的花叢前,如同掛著壹幅美麗的花簾。池勝看鏡,花當下簾,設喻極妙,景色極美,如同壹幅立體感很強的彩色畫卷。

擴展資料:

白居易另外壹首題為《三月三日》的詩:

《三月三日》

唐代:白居易

暮春風景初三日,流世光陰半百年。

欲作閑遊無好伴,半江惆悵卻回船。

白居易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誌,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壹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系於時政。

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壹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壹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歷(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5. 壹到四年級白居易的古詩

憶江柳

---白居易

曾栽楊柳江南岸,壹別江南兩度春.

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二月二日

---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壹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壹字行.

聽夜箏有感

---白居易

江州去日聽箏夜,白發新生不願聞.

如今格是頭成雪,彈到天明亦任君.

池鶴八絕句·烏贈鶴

---白居易

與君白黑大分明,縱不相親莫見輕.

我每夜啼君怨別,玉徽琴裏忝同聲.

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上香爐峰

倚石攀蘿歇病身,青筇竹杖白紗巾.

他時畫出廬山障,便是香爐峰上人.

鵝贈鶴

---白居易

君因風送入青雲,我被人驅向鴨群.

雪頸霜毛紅網掌,請看何處不如君?

莫走柳條詞送別

---白居易

南陌傷心別,東風滿把春.

莫欺楊柳弱,勸酒勝於人.

少年問

少年怪我問如何,何事朝朝醉復歌?

號作樂天應不錯,憂愁時少樂時多.

6. 白居易的名句有哪些高中的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 奢者狼藉儉者安,壹兇壹吉在眼前。

· 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

· 平易近人,人心歸之。

· 巧言構人罪,至死人不疑。

· 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

· 勸君少幹名,名是錮身鎖。勸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 不飲濁泉水,不息曲木蔭。所逢茍非義,糞土千萬金。

· 千裏始足下,高山起微塵,吾道亦如此,行之貴日新。

· 壹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

· 浩蕩入溟闊,誌泰心超然。

·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 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

· 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 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7. 白居易的兩首詩我是初中學生,明天老師讓我講課是白居易的細雨和微

如果我沒搞錯的話,這兩首詩應該是李商隱的才對 微 雨 李商隱 初隨林靄動, 稍***夜涼分。

窗迥侵燈冷, 庭虛近水聞。 細 雨 李商隱 帷飄白玉堂, 簟卷碧牙床。

楚女當時意, 蕭蕭發彩涼。 李商隱寫了不少詠物詩,不僅體物工切,摹寫入微,還能夠通過多方面的刻畫,傳達出物象的內在神韻。

前壹首詠微雨。微雨是不易察覺的,怎樣才能把它真切地表現出來呢?詩中描寫全向虛處落筆,借助於周圍的有關事物和人的主觀感受作多方面的陪襯、渲染,捕捉到了微雨的形象。

開頭兩句寫傍晚前後微雨始落不久的情景。靄,霧氣。

稍,漸漸。微雨初起時,只覺得它隨著林中霧氣壹起浮動,根本辨不清是霧還是雨;逐漸地,伴同夜幕降臨,它分得了晚間的絲絲涼意。

後面兩句寫夜深後微雨落久的情景。迥,遠。

虛,空。微雨久落後氣溫下降,人坐屋內,盡管遠隔窗戶,仍然感覺出寒氣透入戶內,侵逼到閃爍不定的燈火上;同時,落久後空氣潮顯,雨點不免增重,在空寂的庭院裏,可以聽得見近處水面傳來細微的淅瀝聲。

四句詩寫出了從黃昏到夜晚間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過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覺,而後漸能察覺,寫得十分細膩而熨貼,但是沒有壹個字直接刻畫到微雨本身,僅是從林靄、夜涼、燈光、水聲諸物象來反映微雨帶給人的各種感受,顯示了作者寫景狀物工巧入神的本領。 下字也極有分寸,“初隨”、“稍***”、“侵”、“冷”、“虛”、“近”,處處扣住微雨的特點,壹絲不茍。

如果說,《微雨》的妙處在於避免從正面鋪寫雨的形態,只是借人的感受作側面烘托,那麽,《細雨》的筆法則全屬正面鋪寫,不過是發揮了比喻及想象的功能,同樣寫得靈活而新鮮。 詩篇壹上來打了兩個比方。

白玉堂,指天宮,相傳中唐詩人李賀臨死時,看見天上使者傳天帝令召喚他上天給新建的白玉樓撰寫記文。碧牙床,喻指天空,蔚藍澄明的天空好象用碧色象牙雕塑成的臥床。

這裏將細雨由天上灑落,想象為有如天宮白玉堂前飄拂下垂的帷幕,又象是從天空這張碧牙床上翻卷下來的簟席。 帷幕、簟席都是織紋細密而質地輕軟的物件,用它們作比擬,既體現出細雨的密致形狀,也描畫了細雨隨風飄灑的輕靈姿態。

接下來,再借用神話傳說材料作進壹步形容。楚女,指《楚辭·九歌·少司命》裏描寫的神女,詩中曾寫到她在天池沐浴後曝曬、梳理自己頭發的神情。

蕭蕭,清涼的感覺。這裏說:想象神女當時的意態,那茂密的長發從兩肩披拂而下,熠熠地閃著光澤,蕭蕭地傳送涼意,不就同眼前灑落的細雨相仿佛嗎?這個比喻不僅更為生動地寫出了細雨的諸項特征,還特別富於韻致,逗人遐想。

整首詩聯想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