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上有名
金榜題名\金榜掛名
名落孫山
狀元及第
白蠟明經:白蠟:比喻光禿空白。明經:科舉制度中科目之壹。比喻屢試不中。
蟾宮折桂:蟾宮:月宮。攀折月宮桂花。科舉時代比喻應考得中
得意門生:得意:稱心如意;門生:親授業的弟子或科舉中試者對座師的自稱。後泛指學生。最滿意的弟子或學生。
獨占鰲頭:鰲頭:宮殿門前臺階上的鰲魚浮雕,科舉進士發榜時狀元站此迎榜。科舉時代指點狀元。比喻占首位或第壹名。
高步通衢\高步雲衢:衢:大路。原指官居顯位。後也指科舉登第。同“高步雲衢”。
及第成名:及第:科舉時代考試中選。通過考試並得到功名。
開科取士:科:科舉考試。指舊舉行科舉考試以選取優異的士人。
連中三元: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壹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壹名。
年誼世好:年誼:科舉時代稱同年登科的關系;世好:兩家世代友好。科舉時代兩家因同年登科而為世交的人。
攀蟾折桂:攀登蟾宮,折取月桂。喻科舉登第。
暴腮龍門:象魚仰望龍門而不得上壹樣。科舉時代比喻應進士試不第,後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處境窘迫。
十年窗下:科舉時代,讀書人要取得功名,終年埋頭在書本裏。形容十年時間閉門苦讀。
郤詵丹桂:晉郤詵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壹,自視為“桂林之壹枝,昆山之片玉”。見《晉書·郤詵傳》。
郤詵高第:比喻指科舉高中,榮登榜首。
楊穿三葉:原指射技高超。也比喻兄弟三人相繼科舉及第。
壹舉成名:原指壹旦中了科舉就揚名天下。後指壹下子就出了名。
月中折桂:在月亮中折桂樹枝。比喻科舉及第。
朱衣使者:指科舉考試官。
2. “金榜題名”是不是關於科舉制的成語妳的答案是正確的 以下是
參考資料:
指科舉得中。 出處:五代·五王保《唐摭言》卷三:“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壹絕寄舊同年曰:‘金榜題名墨上新,今年依舊去年春。
花間每被紅妝問,何事重來只壹人。’” 示例:旬月之間,~,已登三甲進士。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 近義詞:金榜掛名、名列前茅 反義詞:名落孫山、榜上無名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分句;指科舉得中。
3. 有關科舉制度的詞語 比如“及第”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壹種形式。
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
《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征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壹種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
《張衡傳》:“連辟公府,不就。”“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壹。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
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壹種制度。
由於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幹三百多年。
《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註》為準。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裏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鬥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壹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後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壹名叫解(jie)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壹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
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壹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
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壹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壹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二、三甲第壹名皆稱傳臚,壹、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裏“披宮錦”即指中進士。
《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雲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讀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
據統計,在我國壹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
考中進士,壹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
科舉制度殿試第壹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壹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參見“會試”條。
舉人參加會試,第壹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參見“鄉試”條。
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壹名稱解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壹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壹名,被稱為“連中三元”。
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壹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壹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
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範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範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範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
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升官發財。 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
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壹鄉秀才觀之”。
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阿Q正傳》中稱趙少爺“茂才公”,表示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