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仿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壹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
首聯借“徙倚”的動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頷聯寫樹寫山,壹派安詳寧靜;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態式的描寫,以動襯靜;尾聯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素清新,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艷的詩風,在當時的詩壇上別具壹格。
全詩: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白話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臯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諸多獵物回歸家園。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王績入唐後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當作於詩人辭官隱居東臯(在今山西河津)之時。
二、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臯是水邊地。東臯,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壹個地方。
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臯,自號“東臯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仿徨心情。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裏律詩遂定型化,成為壹種重要的詩歌體裁。
而早於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壹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壹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壹層。這正符合律詩的壹種基本章法。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