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末,智利出現了弗朗西斯科·洛佩斯、洛倫索·穆希卡和曼努埃爾·奧泰薩等抒情詩人。洛佩斯的詩作《致患天花病的失去美麗的妹妹》,曾風行壹時。
獨立戰爭時期,出現了3位著名的詩人和作家:愛國詩人卡米洛·恩裏克斯(1769~1825),曾因參加民族獨立運動而被捕入獄,他的代表作是《愛國歌》。安東尼奧·何塞·德·伊裏薩裏(1786~1868),出生於危地馬拉,積極參加智利民族獨立運動,代表作有詩集《諷刺與戲謔的詩》、自傳體小說《流浪的基督教徒》。女詩人梅爾塞德斯·馬林·德·索拉爾(1804~1866),是婦女教育的倡導者,精通樂理,其詩歌富於音樂感,代表作是《波塔萊斯葬歌》。
***和國時期,智利邀請或接納了壹些外國文學家,其中較重要的有:委內瑞拉的安德烈斯·貝略(1781~1865),他應邀於1829年到智利從事外交與教育工作,創辦《阿勞加》雜誌,對培養智利青年壹代文學家作出了貢獻;西班牙文學家何塞·華金·德·莫拉(1783~1864),在智利政治避難期間創辦《智利信使》報,宣傳資產階級進步思想,對1842年的文學運動頗有影響;阿根廷著名作家、思想家多明戈·福斯蒂諾·薩米恩托兩次到智利政治避難,以瓦爾帕萊索的《信使報》為據點,與貝略展開壹場論戰,論爭涉及語言、文學和教育制度等方面,最後以薩米恩托說服貝略的學生何塞·維多裏諾·拉斯塔裏亞(1817~1888)而告終。
那場論爭對智利的思想界與文學界影響深遠,參加論戰的智利青年作家於1842年成立文學團體,同時在聖地亞哥與各地創辦多種文學刊物,決心開創民族文學。他們統稱為“四二年壹代”,主要人物有何塞·華金·巴列霍(1809~1858),薩爾瓦多·聖富恩特斯(1817~1860),曼努埃爾·安東尼奧·托科納爾(1817~1867)和弗朗西斯科·比爾瓦奧(1823~1864)等。
其中拉斯塔裏亞創作了壹些反映智利社會的短篇小說,如《乞丐》(1843)和《壹個女瘋子的日記》(1875),含蓄地抨擊了社會的冷酷和黑暗。他的長篇小說《今昔》(1885)是壹部自傳體的作品,在智利文學史上也占有壹定的地位。
1842年文學運動後,浪漫主義與風俗主義詩歌頗為流行。帶有浪漫主義傾向的詩人有新詩的倡導者歐塞維奧·利略(1826~1910),他1845年受政府委托創作國歌,歌詞沿用至今;吉列爾莫·布萊斯特·加納(1829~1905),受西歐浪漫主義流派的影響頗深,他的作品充滿生離死別的痛苦與哀傷;同時,他也是智利十四行詩的奠基人之壹,代表作是《您的和聲》;吉列爾莫·馬塔(1829~1899),多產詩人,提倡改革和進步,重視哲學和科學,他的作品受雨果和海涅的影響,題材多樣,富於哲理性,他的《邪惡的故事》和《神秘的女人》兩首詩曾遭保守派的攻擊;何塞·安東尼奧·索菲亞(1843~1886)的作品在智利和哥倫比亞流行較廣,感情真摯,想象力強,詩韻和節奏富有音樂性,代表作是《我母親的信》。
在風俗主義詩人中,比較著名的是何塞·薩皮奧拉(1802~1885)和維森特·佩雷斯·羅薩萊斯(1807~1886)。前者的代表作《三十年回憶錄》是壹部詩歌體的地方誌,後者的代表作《過去的回憶》記述作者在美國西部的生活情景。
小說方面,以著名的小說家阿爾維托·布萊斯特·加納(1830~1920)為代表的現實主義作家崛起。布萊斯特·加納受到法國巴爾紮克和斯湯達的影響,以文學為社會的鏡子,反映了從獨立戰爭後到19世紀末智利社會的種種變化,為智利的現實主義小說奠定了基礎,他的重要作品有《馬丁·裏瓦斯》(1862)、《在光復時期》(1897)、《愛情的數學》(1860)、《壹個傻瓜的理想》(1863)、《移居者》(1904)等。丹涅爾·巴羅斯·格雷斯(1834~1904)的作品以歷史題材為主,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被稱為“小百科全書”,代表作是《孤兒》和《政治文學學院》。聶魯達的長詩《西班牙在心中》也是這壹時期較為重要的作品。
現實主義作家中還有以愛國小說聞名的維森特·格雷斯(1847~1909),擅長描寫獨立戰爭場景的路易斯·奧雷戈·盧科(1866~1943),以鄉土特色與諷刺聞名的曼努埃爾·奧爾蒂斯(1870~1945)等。
20世紀初出現了壹批受現代主義詩歌運動影響的詩人,主要的有佩德羅·安東尼奧·貢薩萊斯(1863~1903),他的作品在形式上受現代主義影響,但內容註重社會實際。他擅長以淒涼傷感的筆觸描繪歷史事件,代表作是詩集《節奏》。
胡利奧·比庫尼亞·西富恩特斯(1865~1936)的詩形式上受民間歌謠的影響,文字上受希臘古典文學的影響,風格上受魯文·達裏奧影響,代表作是詩集《秋天的收獲》。
安東尼奧·博爾克斯·索拉爾(1874~1938)以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寫作,沈湎於對大自然的描繪和幻想,代表作是《孤星的神話》。
薩穆埃爾·阿·利略受現代主義影響,以寫敘事詩為主,歌頌戰爭中的英雄人物和海上的冒險事跡,代表作是以太平洋戰爭為題材的長詩《康塞普西翁》。
後期現代主義詩人大多註重抒情詩,開始脫離現代主義詩歌的某些約束,其中詩人佩德羅·普拉多(1886~1952),以母愛和離別為主題的詩較為有名;他晚年被公認為十四行詩最優秀的代表,代表作是《被遺棄的房子》。馬裏亞·蒙韋爾(1897~1936)的作品抒情性強,感情真摯,在韻律和節奏方面,現代主義的風格較為突出,代表作是《最後的詩》。
20世紀20年代,現代主義詩歌衰落之後,智利出現了幾位有獨創性的詩人,其中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1889~1957)和巴勃羅·聶魯達(1904~1973)最為重要,對整個拉丁美洲的詩歌產生了影響。
米斯特拉爾原名盧西拉·戈多伊·阿爾卡亞加,其前期作品大多寫個人愛情的悲劇,情調感傷,有泛神論觀點;後期詩作洋溢著人道主義精神,為猶太民族的命運悲嘆,憐憫孤苦伶仃的兒童。因為“她那富於強烈感情的抒情詩歌,使她的名字成為整個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她於194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重要詩集有《死的十四行詩》、《有刺的樹》和《葡萄壓榨機》等。
聶魯達原名內夫塔利·裏卡多·雷耶斯·巴索阿爾托,他繼承西班牙民族詩歌的傳統,接受法國現代派詩人的影響,吸收智利民間詩歌的特色,並學習了惠特曼自由詩的體裁,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因為“他的詩作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復蘇了壹個大陸的命運和夢想”,於197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重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詩和壹支絕望的歌》、《西班牙在心中》、《英雄事業的贊歌》和《詩歌總集》、《要素之歌》等。
其他詩人還有:維森特·維多夫羅(1893~1948),“創造主義”詩歌流派的創始人。他反對詩歌的壹切傳統,主張詩歌即是“絕對的創造”。他的創作實踐證明他的理論並不實際,作品走上了極端形式主義的道路,因而被稱作“壹個發表了許多文學宣言而著名的詩人”,主要作品有《亞當》、《逆風》等。
巴勃羅·德·羅卡,原名卡洛斯·迪亞斯·洛約拉,受歐洲先鋒派影響較深,以寫政治詩為主,與聶魯達齊名,同屬左派詩人,被稱作智利詩壇的壹對巴勃羅,曾任智利作家工會主席,1965年獲國家文學獎,代表作是《五首紅色的歌》。
安赫爾·克魯查加·聖馬裏亞,傾向於象征主義的詩人,他的作品歌頌祖國,贊美未來和田園風光,1948年獲國家文學獎,代表作是《看不見的城市》。
尼卡諾爾·帕拉,詩風新奇獨特,力圖擺脫壹切傳統和外來影響,尤其反對歐化,作品充滿俗語和口語,接近民歌,代表作是《詩歌與反詩歌》,被稱為“反詩歌”派。
此外,貢薩洛·羅哈斯的作品以愛情與死亡為題材,反映社會問題;奧斯卡爾·卡斯特羅(1910~1947)的作品感情奔放而細膩,借田園風光和樹木花鳥抒發情思。